隨著全球化的趨勢以及科技指數等級的演進,快速的變遷以及不確定性,促使人們開始思考在接下來的10年、20年、30年,世界會演變成什麼樣子?我們會組建出什麼樣的社會?又需要什麼樣的技術?然而,其中討論度最高的仍是一個關於人的本質問題:「未來所需要的人才」、「2030工作十大能力」「2030教育學習之架構」等,這多由權威機構所發布,如:知名管顧公司麥肯錫、OECD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因此,我們也就特別焦慮,深怕自己若沒有符合這樣的標準,或是沒有朝這些方向邁進,很快就會被社會淘汰、 被AI給取代了!
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哪些是真的能用一輩子,而且永遠不會被AI取代的能力。 by 李開復
資訊專家的觀點,反映出當代的人們有多麽擔心自身工作會被AI給取代。好比企業中的接線生一職,若只是依照SOP給予相對應的回應內容,的確很有可能以機器學習的方式來頂替。但客服人員的角色,恐怕就不需要過度擔心,因為該如何判斷客戶的情緒反應、表達風格、真正在意的痛點,我想這些關於「人」的種種,正是AI在現階段難以達到的。
說實在的,自己因為藥師工作的關係,也很常被問到是否擔心被AI給取代?我總是說:「取代不代表威脅,甚至可以是一種合作的開始」,因此,我們應該關注的是該如何與AI互動協作並且創造更大的工作價值,讓自身專業能發揮更大的效益,好比AI取代了例行性的調劑工作,就能讓藥師更專注的在用藥安全、藥品整合的評估上。
情緒有限,但感受無限。正是AI機器人將面臨的一大難題
如果擔心有用,那我們就坐下來一起擔心吧!
雖說,我們可以透過瞭解AI機器學習的特性,找到其特性善加利用,並也找到其限制,再透過自身的學習來共同合作。但這樣的想法,或許是過度樂觀了!身處在台灣的我們,幾乎都有接受過國民義務教育的培養,因此都具備基本的學習能力來迎戰未來的變遷。
但若將視野放大到全球,仍然有相當多人們因為教育的不平等,或純粹的資訊落差,導致無法順利適應世界變遷。而這正是我認為當代最需要擔心的,在人才發展上的馬太效應,簡單的說「進步的人越來越進步,落後的人則越來越落後」,等到這一天若真的到來,我倒是認為2030時最重要的能力,應該是「分享」。讓M型化發展的社會,能因為價值的共享,而能有更多的美好。
將全世界放在心裡,有能力的話,也要用雙手去改變世界
你有沒有想過,未來能力究竟有誰說得準?
身為一頭栽入教育的熱血份子,經常與NPO的夥伴們討論到未來人才、所需能力等。而那天創辦人提出這樣的質疑:「未來能力,誰說了算啊?」的確,時至今日時光機仍未被發明,任誰都無法直接穿越時光到達2030去看看屆時的優秀人才是什麼模樣?因此,我認為應該把焦點放在對當下標準的批判性思考。
- 由知名管顧公司所提出,就應該全然相信嗎?
- 我們是否過度在意權威人士的言論,而影響了自身情緒?
在全球化加速與資本主義崛起的今日,我們應該試著看透其中的權力動態。或許我們的生活被許多的大企業的串連給影響著,但自身的思想卻仍能透過獨立的思考來鍛鍊,因此,除了對當代企業、權威所提出的人才標準有所反思外,我們還能夠做些什麼呢?
如果沒人說得準,我們如何創造自己的判準
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未來 by 彼得.杜拉克
或許,我們會對於未知感到恐懼,因此能夠透過自身的投入將未知轉為已知,進而打造屬於自身的判準,或許是擁有自己的一套邏輯系統、待人處事的原則、高效工作的流程、有效學習的法則等,讓2030所需的能力,是由我們自身的學習去參與社會,從而改變世界的樣貌。
也是一個認識自我的過程,確保我們不被爆炸的資訊洪流給沖昏了頭,進而失去自身之於社會的定位,我們透過覺察自身情緒、興趣、能力所在,替自己在工作世界中找到一個能安放之處,從而能擁有適應的能力,透過覺察職場中的變遷,適當的調整自身的工作節奏、解決問題的方式等。
過往的學習就像拼圖,我們既有的答案與規則中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現在的學習則像是拼圖,最大的差異在於最終成果完全由你來定義,組合的方式也有了更多的彈性,我們必須保持開放的心胸接觸各領域知識、各流派的學說,並且強健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組合成屬於自己的理解,追尋自身所認知的世界。
有了自己所定義的成果後,我們仍需要找到能實際演練的場域。就像是所有的藝術作品,也都是經過觀測過後意義才更加完整。因此,在變化多端的今日,我們更不能閉門造車,而是應該善用網路社群的力量與槓桿,尋求可以發光發熱的舞台,進而去驗證自身能力是否能禁的起考驗,若一個社團的人都認同,那兩個呢?三個呢?跨出同溫層之後,仍然為人所認可嗎?站在舞台上的我們,是否是心安理得的呢?自己是否有真實力,是騙不了自己的!
透過不斷迭代的學習,成就實際所需的成果,並打造自己的判準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一個❤️, 也歡迎你到我的FB粉專「
利他能の人生調劑所」逛逛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