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談一個剛畢業的新鮮人,在面談的過程中,他問我:「經理,我剛畢業沒多久,沒人脈、沒口才,適合做保險嗎?」
我想,這是很多新人在評估保險業必定會問到的問題。每個人適不適合從事什麼工作,並沒有一定的答案。況且,適合也不代表你一定喜歡這份工作。
當初21歲的我,會想投入保險業的想法很簡單。當時我還在讀大學,一樣要半工半讀,怎麼不找個可以學到技能、專長的工作?
因為我讀的是機械系,所有的課程都在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專業的工程師,並沒有教我們財務規劃。所以我如果想能學習新知識,然後將課堂學到的東西跟朋友分享,這不是一件相當快樂的事情嗎?就這樣在大三升大四的那年暑假,我就投入了保險業務工作。
想像總是美好的,我以為做保險就像講師講的那樣,只要找幾個客戶,就能夠年收入百萬。剛開始初期,我花了三個月,拜訪了20幾個客戶,不斷的給自己心理建設,才成交第一件月繳2000多元的陌生客戶保單,那件收入還不到1000塊,但是我告訴自己,我的事業終於開始了。
然後不斷的學習新知、充實自己,從路邊問卷、參加救國團開始拓展自己的人際圈,反覆地與人溝通對談。一路上,很多的不敢,只能逼自己;又不敢,又再逼自己,在許多希望與失望不斷地交替淬煉下,慢慢的才讓自己開始適合這份工作。這些技能、專長,並不是從事業務就會擁有的標準配備,是需要自己不斷地去摸索、反思,才會成為自己的價值。
現在很多人看到我,都會跟我說:你們做保險的都很會說話,很會怎樣、怎樣...之類的。聽到客戶的認同很開心,但這些技能是我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去學習、去培養而來的。並不是所有做保險的都能夠全方位,保險公司並沒有教如何主持、如何講課、如何擔任社團幹部的課程...我願意學習保險以外的知識,是為了提升自己的附加價值,並不是所有的保險業務員都願意如此。
所以回到一開始新人問的問題:「沒口才、沒人脈,適合做保險嗎?」。我反問這個新人:「你願意花時間學習、你願意栽培自己、你願意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嗎?」,一個願意花時間學習成長,願意不斷突破自己舒適圈的人,不只會適合做保險,而是適合在未來快速變動的社會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