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我們期望自己每年進步,薪資成長職位提升。然而,我們常看到,原本在組織中像明星一樣的員工,在往下一階時忽然暗淡了下來,這個轉變發生了什麼事?
以業務部門舉例,會被看見得通常是頂尖業務,每每獲得公司大小獎項,公司提拔此人希望可以帶動整組的業績。然而,這位頂尖業務可能有他的獨門方法,在自己運作時成功,當他要複製給其他人時卻顯得卡卡,『同一個笑話每個人說都一樣好笑嗎?』,無形中團隊開始耗損,頂尖業務覺得他做得到為何其他人做不到,其他人則覺得不適應他的帶領方式。
「彼得原理」是指:在組織或企業的等級制度中,人會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職位,最終變成組織的冗員及負資產。
於是,有些公司會在人員晉升前或後,安排主管培訓課程,計畫、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職能,協助新任主管能帶領團隊再創高峰。然而專業主管除了以上五項職能的學習外,另有三種角色需要留意:
導師
導師為下屬的行為楷模,在以前師徒制職場較常見,徒弟的職場事項、公司文化、生活作息、為人處事,師父都要參一腳,協助徒弟能有良好的技能與素養。
現今企業比較少這樣的安排,或是只有少數幾個月的帶領,之後新人就要單飛獨立作業了。主管事務煩忙,主動關心參與有時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建議下屬除了直屬主管,也可以多觀摩其他值得學習的前輩。
顧問
顧問,顧名思義是領域專家,擁有更高的視野及更好的方法可以協助下屬,當下屬提出問題時,顧問角色直指核心迅速行動。這個優點是迅速解決問題,缺點是這些知識和技術並不見得會被下屬內化,下次可能還會再來找主管協助。
建議於下屬為新任階段,或不熟某事項時使用,在教導中提升下屬能力。
教練
教練是鍊金師,激發下屬的潛能達成目標。教練的重點是回到這個人身上,透過聆聽、提問、回饋的過程,找到他自己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教練是陪伴者,目標和答案都不是教練給的,而是下屬自己努力的成果。
建議下屬為資深或可獨立作業者,主管賦能下屬突破限制,共同朝向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