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全部工作似乎就在於「蒐集不幸」的努力上。by痖弦
詩人如何蒐集不幸?
每次讀〈坤伶〉,都能感受到詩中由文字所建構的畫面與聲音,是那樣淒然婉轉,好似就要從紙上活過來;而透過旁觀者的敘事觀點,得以呈現出欲說還休、恰到好處的留白,給予讀者想像的空間,令人餘韻無窮。
能從文學作品中體察到「美」與「情」,其實是非常主觀以及私人的,就算能用文學技法分析,找出文本證據,有理有據地確認這是一篇好作品,能不能被感動還是個人的事情。
但是,為何有些作品還是能讓大部分人受到感動?我想是因為人與人之間雖然存在著很多不同,還是共享著許多相似的人性、慾望、情感、記憶吧。
那些存在於精神世界的感受與美,要如何向別人訴說?以〈坤伶〉這首詩而言,痖弦正是透過蒐集與鋪陳具體的意象,竭力去呈現坤伶身上「一種淒然的韻律。」
〈坤伶〉的意象分析
在一開始,我想讓學生進行的是閱讀理解中,最基礎的訊息擷取,將詩中有關坤伶的意象分類整理出來。
一種淒然的韻律
基本訊息:
十六歲她的名字就流落在城裡
畫面:
- 杏仁色的雙臂
- 應由宦官守衛
- 小小的髻兒
- 演出《玉堂春》(蘇三起解)
- 雙手放在枷裡
聲音:
「苦啊......」
- 清朝人為她心碎
- 夜夜滿園子嗑瓜子兒的臉!
- 有人說「在佳木斯曾跟一個白俄軍官混過」
- 每個婦人詛咒她在每個城裡
可以發現,〈坤伶〉詩中的每句話幾乎都有鮮明的畫面與聲音,且都是為了呈現出「淒然」的美感而設的。
首段便向讀者表明了,坤伶從十六歲起就是當紅的旦角,「流落」一詞除了代表著她的出名之外,也意喻著坤伶的身世漂泊。
第二段主要形容坤伶的外貌,「杏仁色的雙臂」、「小小的髻兒」前者是一種淺淡近乎白的黃色,後者則是中國傳統仕女的造型,可以想見坤伶的美應是屬於古典含蓄的,而非冷白鮮明的西方美。「應由宦官守衛」讓人想像到的,則是弱柳扶風的姿態。
第三、四段見坤伶唱得是《玉堂春》,又名《蘇三起解》,這齣戲講得是名妓蘇三與王公子相戀未果,被迫嫁給山西富商沈某為妾後,又遭元配妒忌陷害的故事,其中有一段非常出名的橋段,就是蘇三被銬上了枷鎖,含冤前往刑場。「雙手放在枷裡」及一聲「苦啊......」除了點明坤伶的職業之外,也暗示著坤伶悲慘的命運,正如她所唱的戲裡的蘇三,被命運的枷鎖所困住,身不由己的淒涼。而戲裡的蘇三,尚有王公子可拯救,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戲外的坤伶,又有誰能拯救呢?
由其他的戲曲故事作為作品中的隱喻,是很常見的文學技法,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共讀西廂,呈現出情竇初開的美好。電影《霸王別姬》中以戲曲《霸王別姬》暗喻著時代的變動與離散下,個人的命運與抉擇,以及程蝶衣拔劍自刎的結局。影集《安眠書店》第一季以藍鬍子象徵著以愛為名的監禁,以及對於童話般愛情的幻滅。
而詩中也透過旁人對於坤伶的反應,呈現出坤伶的境遇。「清朝人為她心碎」是進一步地描寫坤伶身上的易碎、柔弱之美。「夜夜滿園子嗑瓜子兒的臉」這句話其實很有趣,可以讀成「嗑」、「瓜子兒的臉」,也可以斷句成「嗑瓜子兒」、「的臉」,前者是將瓜子兒作為形容詞使用,形容台下觀眾垂涎於坤伶的美色,後者則可單純指台下的觀眾嗑瓜子兒的樣子。
「有人說,『在佳木斯曾跟一個白俄軍官混過』」以及「每個婦人詛咒她在每個城裡」我們無法透過這首詩知道有關坤伶的流言蜚語是否為真,也無法得知婦人詛咒她的原因,但從這兩句話中可以推斷世人對於坤伶的態度幾乎是揶揄輕慢的,尤其是同性,對她甚至是厭惡的。
新詩的意象剪裁與電影蒙太奇
在備課的時候,我也在反覆思考,這首詩對於同學來說,閱讀的難度可能會在哪裡?以字詞解釋而言,痖弦所使用的文字並不算難懂,不需要像文言文花更多時間講解註釋。而坤伶作為一首現代詩,難讀之處到底在哪裡?我認為有主要兩點:
- 現代詩有很多使用象徵、隱喻的技巧,造成詩意比較曲折隱晦。
- 現代詩作為一種文學藝術體裁,在語言的使用上追求得是韻味美感,而非日常溝通或是說明事理,所以有時在閱讀上會難以理解。
第一點經過前面的整理與分析,逐步引導學生思考,我想是可以讓學生理解〈坤伶〉如何運用意象來營造詩意。而關於第二點,我認為要先讓學生了解現代詩的追求與特殊性。
以〈坤伶〉這首詩而言,段落和段落,語句和語句之間都是很跳躍的,例如:第二段末寫到「清朝人為她心碎」,第三段卻以「是玉堂春吧」為開頭,兩句之間可以說是沒有什麼關聯;以第三段來看的話,玉堂春的下一句緊接著就是(夜夜滿園子嗑瓜子兒的臉!)痖弦僅僅是將他所安排的意象作組合,而並沒有要以完整的語句連結前後文的意思,這也是詩和敘事類文本很大的不同之處。我想這可能會造成閱讀理解上的一些難度。
在讀〈坤伶〉的時候,我的腦海中很容易浮現出一幕幕影像,所以我想透過電影的蒙太奇手法來重新理解〈坤伶〉作為現代詩,如何透過意象剪裁來呈現詩意與美感。
蒙太奇,就是運用剪輯的技巧,打破時空,銜接個別的鏡頭,使之產生一種嶄新的、導演所賦予的使命。電影大師愛森斯坦(S. Eisenstein)在論著中以中國文字的構成來詮釋蒙太奇的功能,口+犬=吠;口+鳥=鳴;刃+心=忍。嘴巴加上狗變成了狗叫的聲音。嘴巴加上鳥變成了鳥叫的聲音。這種A+B=C,也就是第一個意義加上第二個意義變成了第三個意義的剪輯手法,就是蒙太奇。
以電影《罷工》為例,一群工人被殺以後,畫面立刻切入一群被屠宰的牛隻,象徵著亂世人命與獸命相同等。(摘自國家教育研究院)
電影作為影像語言的呈現,在表達上很難像文學作品一樣運用大段意識流的內心獨白來闡述,所以會更加仰賴運用具體的「象」去傳達「意」,如果將〈坤伶〉一詩想像成一部電影的精選剪輯片段,則其段落之間的跳躍性便容易理解得多。痖弦也正是透過意象的剪輯和組合,去呈現坤伶身上「一種淒然的韻律」
藝術之間往往共享著同一個原則,藝術家們精心地挑選、剪裁著感官世界中,可能喚醒某些觸動的物象,試圖傳達那些難以言喻的美、情感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