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的事很多,但每天上班、通勤、家務等等雜事做完,似乎就沒有時間了。
或者是,突然多出了一些時間,但是卻因為想做的事情太多,根本不知道要先做哪個,最後乾脆躺平滑手機。
這是我前陣子的困擾,其實現在也一直還在學習與修正,但看了一些時間管理的書、文章和影片,有了些受用的心得。
一開始,我嘗試了些方法試圖讓時間效益最大化、避免浪費時間,像是:刪除會奪去注意力和時間的App、Youtube 只看自己篩選過的訂閱內容而不是漫無目的的亂逛、規劃時間表、安排一心二用的任務(如摺衣服期間講電話:一個需要動腦另ㄧ個不需動腦).....
諸如此類的小技巧。
但這些方法,仍然無法讓我有時間去做想做的事情,例如:寫文章、學習新技能等等。
再怎麼運用時間管理的技巧,雜事好像永遠塞滿了生活,每天依然日復一日是老鼠迴圈,沒有太大的改變,更沒有朝著我想要的未來前進。
問題出在哪裡?
時間如同金錢,這句話是一個金科玉律。
人們在學習投資理財的第一步,通常都會從記帳開始,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金流收支,再針對自己的用錢模式制定方針。
時間管理,也是這樣的概念吧。於是我先從記錄自己的時間開始,從早到晚,包含在上班的期間,時時刻刻留意自己正在做什麼,是怎麼度過了每分每秒。
- 睡覺7小時
- 通勤2小時
- 上班8小時
- 三餐盥洗家務3小時
>>>相加共20小時,理論上下班後應該還會有4小時,可以做個人運用。
但實際上,上面那20小時可能不會這麼精確,有可能加班多佔用一小時、親友突發狀況需處理又多占一小時、社交時間、甚至天氣是晴是雨都有可能因為要穿脫雨衣鞋子而影響通勤時間!
至於下班後可運用的那4小時,通常都因為自己一整天上班後精疲力盡,大多時候都在追劇、看影片等休息中度過了,就算逼著自己翻開書學習、或是開啟word檔輸出,也難以集中精神,時間依然白白流逝。
認真記錄時間並分析後,就知道問題在這裡:每天下班後,就沒有精神再做我想做的那些事,像是寫文章、學習之類的事。
找到問題後,我就採用了『醒來後第一件事要留給自己』的這個方法。
目前正在嘗試每天早上早30分鐘起床,花些時間寫文章,而不再是匆匆醒來就匆匆去上班,把自己一天最有精神的時間全部貢獻給別人,卻沒有為自己留下一點餘地。
最初,我也懷疑每天早30分鐘起床,真的有辦法???
後來發現,有沒有辦法這件事,真的就取決於你有沒有足夠想要做這件事。
如果你真的想做,再怎麼樣都會想方設法、排除萬難。只有一種情況會是你很想但卻總是辦不到,那就是不夠清楚自己做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
比如杉以前看人家流行『晨型人生活』,七早八早起床好像就可以有很多時間充實生活,看起來好像很厲害,所以也想試試,殊不知執行了一天、兩天很快就宣告失敗了。完全爬不起床。
因為那時候的早起,對杉來說,是不具有實質意義的,早起又如何?看起來很厲害又如何?有我睡覺重要嗎?!——每次看到五點的鬧鐘響,腦子裡就閃出這種抗議。
但現在的早起寫文章活動,目前已經持續了數週以上。
差別就在於,我清楚早起的目標是什麼。
我想要的就是有一段屬於自己的早晨寫文章時光,具體目標就是在暗無天日、彷彿看不見盡頭的老鼠迴圈中,鑿開一個小洞,讓曙光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