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7.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人生天地間,稟陰陽之氣而成形。
自非應真乘悲願力出現世間,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
惟聖人知不可去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後以仁義禮智教化提防之。
日就月將,使其利欲不勝其仁義禮智,而全其道德矣。」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佛眼清遠禪師說:
「人生於天地之間,稟受陰陽兩氣而形成此身。如果不是乘願再來的聖人,便都是具足煩惱的凡夫,而凡夫所具有的貪財好利等愛欲的心念,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斷除的。
惟有聖人深知凡夫的利欲心不容易除去,所以先用道德教育來修正他的染心,然後再用仁義禮智這四端進行教化,以防範利欲的萌動,這樣使利欲染心逐漸消退,仁義禮智逐漸增長,總有一天,染心徹底消除,道德自然完備。」
良因贊曰:
儒家所謂的「道」,指的是人的本性,也就是佛法的自性。
「德」,此自性正直不曲之用,故曰德。
故道德,也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回歸自性的方法。
此義甚深,為了助揚此教化,古聖先賢更提出「仁義禮智」以為輔佐。
再更其次,才是所謂「禮貌」的外貌了。
因此學習傳統文化,不只在「禮貌」上做功夫,
更應追尋「仁義禮智」,乃至其本 ------「道德」。
這樣才能構成淨化社會,乃至解脫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