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文=贏在起跑點?
在幼教現場,有時部分來參觀的家長,會興奮地與我們分享著孩子在2~3歲就會認得英文字母A~Z、會唱英文歌、或是會說出簡單的單字,如apple、yellow等...
在經過互動後我們發現,這些孩子的確對於英語字母、兒歌或單字有優於一般幼兒的認識。但這之中有部分的孩子,一旦回歸中文的使用,對於一些生活周遭常見物品的名稱,像是許多孩子愛玩的腳踏車龍頭、腳踏板、坐墊、浴室裡的水龍頭、蓮蓬頭等,卻無法清楚表達。
除此之外,許多精熟abc、123、ㄅㄆㄇ等符號,認知學習成效驚人的孩子,在對於自我情緒的調節、愛惜公物、自我照顧等方面,卻仍然停留在「不順心意就大哭耍賴」、「不懂珍惜物品」、「凡事(例如穿脫鞋、喝水、擦汗等)都需要大人處理」這樣的階段。
上述這些情形令現場的老師們感到憂心,並且讓我不斷地問自己:
「為了讓孩子的英文學習能贏在起跑點,卻輸掉了語言表達、情緒控管、人際互動、自我照顧、獨立思考等其他重要能力.........這樣的『贏』值得嗎? 這樣的『贏』真的對孩子們好嗎?」
機會成本的概念
很多家長讓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持續不斷的學習英文,是出自於對孩子的期許和愛,深怕孩子在銜接到國小之後會因為沒有從小學英文會跟不上學校的課業。
但是,大多數的家長忽略了,人一天的時間有限,若扣除了睡覺、吃飯、休息等時間,其餘時間只要一但做出選擇,就也代表著需要放棄剩下沒有被選擇到的活動。這樣的概念在經濟學上稱做為「機會成本」,口語稱之為「代價」。
生活中常見的機會成本概念例如:
例一:
扣除日常所需的生活費,小明身上只剩下1000元可以讓他靈活運用。若小明選擇將這1000元花在與朋友吃飯、看電影上,則他就必須放棄拿這1000元去買衣服、書籍等其他選項上。
例二:
父母平日下班回家感覺身心疲累,想要花兩小時好好放鬆,在房間裡看個電視或電影。若選擇將這兩小時花在觀看電視電影上,則父母就必須放棄拿這兩小時來看書、充實自己、運動、或是陪伴孩子等其他選項。
檢視孩子在幼兒時期學習英文的機會成本
幼兒時期為形塑一個人個性的黃金階段。此時孩子的年齡、心智、體格皆相對幼小,對成人的依賴性高,因此成人在此階段的引導和示範,很容易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除了心智的形塑,幼兒時期也是學習各項能力的關鍵時期:
從學習聽懂大人話語,再到學會表達;從在地上爬行,到學會行走、跳躍、奔跑、進行各項運動;從只會哭鬧,到學習控制情緒、表達情緒;從被動接受大人的安排,到學習獨立思考;從單向接受家人的照顧,到慢慢學習如何為他人著想等...
由於人類社會的高度複雜性,孩子出生後的5~10年,必須從零開始,先學習如何自我照顧,再學習如何用社會認可的行為舉止與他人互動,才能適應這個社會。也因此,若在幼兒時期,將孩子除了吃飯、睡覺等剩餘的時間,安排了過多的英文學習活動,則這樣安排的機會成本可能會有以下列舉的幾項,甚至更多:
(一)將大部分時間花在英文學習,會產生減少中文使用的機會成本
若我們選擇將孩子浸泡在以英文學習為主的學習環境下,則也就代表著孩子必須放棄練習使用中文、放棄擴充中文詞彙的機會。若在幼兒時期使用中文的時間過短,孩子的中文詞彙不夠豐富,會影響到孩子往後進入國小對於老師授課時、閱讀時的理解。當孩子的理解不強,每一次聽課或閱讀時皆似懂非懂,會造成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低落及排斥。
二、以「教師為主導」的英文課程,會產生剝奪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成本
當孩子的母語是中文,英文能力有限,且年齡還小,本身沒有迫切的需求想要主動學習英文時,兒童英語老師大多會用活潑的遊戲、唱跳和繪本講述讓孩子對英文課產生興趣。這樣的教學雖然活潑且多元,但卻是高度以教師為主導的課程模式。孩子們在教室內的角色,通常是老師一個帶領,孩子一個動作。
當我們一但選擇了「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在選擇的同時,我們也放棄了能讓孩子「自主探究」、「深度思考」的機會。
三、當學習重點為「英文」時,會產生減少了能夠練習「人際溝通」、「換位思考」等品格教育的機會成本
許多學校,為了力求孩子學習英文的成效,會在進行英文教學的時間中,禁止孩子們使用中文。若我們回想過去自己學英文的經驗,會發現當我們才剛剛開始學習英文時,由於缺乏單字量和句型概念,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只能停留在簡單的問候和分享,無法暢所欲言完整表達心中想法。
當孩子無法暢所欲言時,會因為無法完整表達而難以抒發情緒。這樣表達上的限制,會讓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當中,無法在每一次與他人發生衝突時,練習平穩的表達想法,再尋求對大家都好的解決方式,大幅減少了能增進孩子品格、練習社會化、換位思考的時機。
四、當學習重點為「英文」時,會產生減少了讓孩子運動、練習「自我照顧」的機會成本
孩子在幼兒園的時間,雖然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總共有八個小時。但在這八個小時之內,若將孩子入園後的用餐時間(早餐、水果、中餐、點心)、午睡時間(含睡前刷牙、鋪棉被)、喝水時間、上廁所時間、整理書包的時間扣掉,真正可以讓孩子進行探究或是讓教師進行教學的時間,大概只剩一半。
若學校力求孩子們在英文上的表現,並且又需要兼顧之後進入小學後的幼小銜接課程,則這剩下的時間,很可能大多都會被安排在英文教學、注音教學、運筆練習、數學練習等活動。這樣的安排容易犧牲掉孩子運動、自由探索的時間,甚至會讓學校的老師在孩子練習整理書包或是穿脫鞋襪的時候,為了節省時間而介入,直接協助孩子完成。
長久下來,孩子英文能力成長的背後,看不見的無形機會成本,是被犧牲的運動流汗時間、自主學習時間,以及練習自我照顧的機會。
英文這麼重要,怎麼學?何時學?才能真正讓孩子贏在起跑點?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除了母語之外,擁有第二外語的能力的確益發顯得重要。會在學習英文的背後,放棄掉這麼多機會成本,是因為在本篇文章中我們所討論的,是奠定孩子一生基礎的「幼兒時期」。
幼兒時期是孩子無論是在語文、身體動作與健康、認知、情緒、美感以及社會性等面向,從零開始學習、打下一生基礎的黃金時期。也因此,這段時間家長的選擇,會決定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全面性發展?抑或是嚴重「偏食」後營養不良的發展?
幼兒時期的孩子其實不是不能學英文,但是學多久?學多少?怎麼學?背後隱藏的機會成本有哪些?這些面向父母師長們必須仔細考量,才能為孩子做出最明智的選擇。根據現場經驗,以及之前筆者在美國取得英語教育碩士時期習得有關英語教學的眾多技巧,學習英文的時機和訣竅可被歸納成一段簡單的心法:
- 當我們在生活之中,能提供孩子足夠的時間運用中文,深化中文詞彙、理解與表達;
- 當孩子有充足的機會運動身體、練習自我照顧;
- 當孩子在生活經驗裡有充足的情境可以練習情緒控制及表達、練習用正向態度與朋友互動;
- 當孩子有充足的時間能夠嘗試透過各種不同的媒介,進行自由創作;
- 當孩子有充足時間嘗試自主探究,培養出主動學習的態度、意願和方法。
當孩子的生活作息和環境能允許他們發展出上述這些幼兒時期應該要發展出來的關鍵能力,此時父母和師長就可以用「融入生活」的方式,適量地將英文帶入孩子的生活,讓他們透過「融入生活的運用」培養出對英文的語感。
以全面、不偏食的態度為孩子規劃學齡前的教育及生活作息,不一味偏食的只追求孩子在英文上的表現,就能夠避免過早、過多的英文學習時間,犧牲掉孩子的品格、健康、中文理解與表達等…這些比英文更重要、影響更深遠的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