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怎麼說,而我應該??
從小父母以及老師都會告訴我們,現在應該要做甚麼,例如:該吃飯囉、該洗澡囉、該睡覺囉、該寫作業囉、該考試囉……現在的我聽了就覺得很煩!
這個社會的輿論會告訴你怎麼樣叫做成功:有車?有房?年薪百萬?位高權重?家庭美滿?子孫滿堂?
但很少人會跟你說:來!告訴我你真心渴望的夢想,對於這個夢想你要怎麼樣去實現?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有過的那些夢想嗎?我想成為音樂家、你想成為畫家、他想成為科學家…我相信一定有些人的父母或師長會跟你說:那個賺不了錢、做這個會餓死、做這個沒有前途…之類的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愛因斯坦…沒說過這句!
為什麼我想看這本書
很多人都說要「做自己」,要「活出自我」。但你真的知道什麼叫做「自己」嗎?什麼叫做「自我」?
之前閱讀前哨站的站長瓦基接受遠見雜誌的採訪,站長分享採訪的時候說:「曾很羨慕那些20歲不到就知道自己人生目標的人」。我也很羨慕那樣有目標的人,但事實上大多數的人,要經過一陣子的歷練之後,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麼,才找到自己人生的熱情所在。
開頭那一段,我不是要表達從小父母/師長/主管跟我們講那一些「應該做什麼…」是錯的,而是對於人生成功的定義,我們是否隨波逐流而沒有自己的想法跟作為。
這本書小小本,總共也才兩百零七頁,但這小小一本書學可以讓我反覆的觀看並思考,因為我覺得探索人生,真的是一件可以不斷對自己提問的事情。
這本書要說什麼
如果要我用一段話說這本書在談什麼,那麼會是:「和大家一樣很輕鬆並沒有錯,但如果想找到自我,就必須不斷對自己提問。本書分享了11個對自己提問的問題,幫助你找到人生自我的價值。」
這本書不厚,如果只是要看完其實很快,但我寫這本書的心得,其實思考了很久。因為不同歷練的人看這一本書,一定都會觸發不同的心得,閱讀分享人愛瑞克講過「我們都是濾鏡」。
我們在分享讀書心得,其實都帶有某一種立場跟觀念在裡面,所以我希望分享這本書能夠盡量保持原始的內容,當然如果可以,我會建議你親自閱讀這本書做出自己的思考。
人生就是一個充滿迷霧的未知地圖
我們人生其實就像突然把你丟到一個陌生的世界,你不知道前進的方向,也不知道該怎麼去探索,剛好旁邊你看到有人很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朝著某個方向前進。
跟著別人走過的路走會很輕鬆,畢竟前面有任何的危險他都先幫你排除過了,但是如果這條路上有任何的寶藏,他也會是第一個取得的人,他拿不走的才有機會被跟在後面的人拿到。
在我們學習探索這個人生迷霧的時候,或許會有很多人,跟你分享他的經驗。國中生的時候會有人跟你說升學高中比較好,有人會跟你說高職也不錯;大學要畢業的時候,有人會跟你說繼續唸研究所比較好,有人會說趕快出來社會歷練比較好;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呢有人可能會跟你分享創業比較好,也有人會跟你說不要創業比較好。
在這本書中就寫到:
- 大家眼中的「好」,不等於你眼中的「好」!
- 大家的建議可以當做「提示」但不能當作「答案」。
- 「提示」是引導你找到答案的線索。
就讓我想到中醫的一些觀念,為什麼同樣都是咳嗽流鼻水,但醫師下的處方會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要「對證下藥」(不是對症狀下藥)。我們偉大的至聖先師孔子,在教導學生也運用「因材施教」給予不同特性的學生不同的引導。
這本書寫到:所有答案都在你心裡,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這又讓我想到,也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場戲,你就是這場戲的導演兼編劇。」
在這個充滿迷霧的人生地圖,你要怎麼開創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如何找尋自己下一步前進的方向?可以看看別人怎麼做,也可以嘗試別人走過的路,但更重要的是:要對自己做出提問!
人生是由問題所構成
你很常會問自己想要什麼嗎?有想要做的事嗎?我曾經分享過閱讀是燈塔,因為閱讀可以給我們很多指引的方向跟提示,我也分享過我寫作是自我對話的一個好方法,透過書寫可以不斷地向自己提問,寫下來又能夠幫助自己思考人生下一步。
「並不是我很聰明,而只是我和問題相處得比較久一點。」…愛因斯坦
上面一段寫到,別人的建議都只能當作提示,那要怎麼樣找到人生的答案?其實就是不斷地捫心自問,而好的問題比較有機會帶出好的答案。所以想要找到人生的答案就要先學會怎麼樣對自己的靈魂做出提問。
尤其在這個資訊紛雜爆炸的時代,能夠明心見性知道心中要什麼不是那麼簡單,所以需要「吾日三省吾身」,才會有所謂的「睡前反思」。這些其實就是讓自己空出一段時間,向自己提問反省,讓明天做出更好的選擇。
這本書作者分享5個讓提問發揮威力的規則。
- 要寫在紙上
- 任何答案都是正確答案
- 想不出答案也是正確的案
- 聽聽別人的答案
- 永遠都要抱著雀躍的心情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考試,那這張考卷上面還真沒有標準答案。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
影片,非常推薦一看。
三個我覺得一定要分享的問題
1.能對現在的自己說讚嗎?
這個問題我之前曾經有分享過,其實就是在問自己如何活出自己能夠接受的人生。所謂的「接受」我認為不是「妥協」,不是「不得不」去做的概念,而是考慮了後果,並且能夠對這個後果承擔,毫無怨言的欣然接受。
我們的人生一直都是在做選擇,那只要每次做選擇都能夠順著自己的心意,理當來說,我們的人生也會順著我們的心意而達成。
靜思語有句話說「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這其實也是吸引力法則的一種表現。當你做人生選擇的時候,你是想著「應該要怎麼樣」、或是「必須要怎麼樣」嗎,還是「我想要怎麼樣」?
作者認為我們人生在做選擇分為「恐懼的選擇」跟「愛的選擇」,當你根據別人的建議提示,做出了「我應該要怎樣」「我必須要怎樣」,通常會發覺跟自己的內心有一點抵觸,但又害怕脫離世俗的價值觀,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時間一久通常會覺得人生有所遺憾。
所以,每天可以詢問自己「我今天很讚嗎?」我之前在練習作子彈筆記得時候,有人就分享可以每天寫下肯定自己的話,或者是睡前的反思,不斷的詢問自己是否能夠接受目前的生活狀況,並且對自己說一聲「讚」吧!
2.為了什麼而活
我相信這個問題一定也很多人都知道,找到自己活下去的動力,找到自己生活的理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有聽podcast如「佐編茶水間」或是「斜槓先修班」,他們會分享自己以及一些成功者的經驗,幫助哪些人生迷惘的人,找到生活中的熱情,找到自己發光發熱的動力。
你每天是為了做規律的例行公事?還是想做能讓自己開心有趣的事?工作是為了填飽肚子,還是為了做喜歡的事情而工作?
只要我們把「為了什麼」這個關鍵提問常放在我們的心中,或許你會發現人生其實有很多可以變得有趣的狀況。
還有一種狀況是為了別人!有的人為了家人,其他事情都能放一邊;有的人為了友情,兩肋插刀情義相挺;有的人為了喜歡的人幸福,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而你,又是為了什麼而活呢?
3.能為別人帶來什麼好處
今年我知道一些很厲害的人,都有蠻多值得讓我學習的地方,個人品牌教練于為暢老師就是其中之一。完全訂閱制三年寫作日更,以及今年podcast 日更,給了我模仿學習的動力。暢哥他都會提供有價值的內容給大家,他有一個金句叫「內容為王」。
讀者的時間是很寶貴的,為什麼要花時間看一些沒有價值的內容呢?所以暢哥在一週7天裡面有6天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其中一天留給自己寫一些自己想寫的東西,保持身為創作者的一個彈性。
愛瑞克老師也是很讓我佩服,一年閱讀那麼多書分享給大家。參加過愛大的講座才知道,愛大閱讀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希望透過閱讀分享幫助更多人!
「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貢獻了什麼,而不在於他能得到什麼。」...愛因斯坦
「施比受更有福」,當你自己擁有的更多會發現,幫助別人不會失去,反而會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好處。你有錢去捐獻幫助一些人度過燃眉之急,或許這些人哪天成功了,也會去幫助下一個人;你開心去幫助別人,看到別人露出開心的笑容對你表達感恩,你的心靈也會更加富足。
歐陽立中老師的課程也有分享到,我只是個小咖但是我能夠幫助小小咖。90分的人可以幫助70分的人進步;70分的人可以幫助50分的人進步;就算我只有30分,我也可以幫助到哪些0分的人。
當你想著「我能為別人帶來什麼樣的好處」時,你會開始讓自己成為那個被需要的人,怎麼樣會被人需要?你可能會有專業的知識,或者是你有獨到的見解,又或者是你善於歸納。
在這個過程中,或許就會發現你的「天職」!你或許會問我說「天職」不是天生擁有能力,然後去做哪些事嗎?天職是可以被培養的,這觀點其實在《刻意練習》這本書裡面也有提到,所謂的天才其實是可以被訓練的,那天職也是可以被培養的。
透過對自己提問「我能給別人什麼好處或幫助」,也許會開發自己學會新的技能!
後記
這本書值得一看,我透過我的經驗與觀點,分享了對這本書的看法,這是我對看到這篇文章者的提示與建議。但這本書是不是真的對你有幫助,只有你自己能下判斷!
我說這本書很棒值得看,所以你就得跟著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