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做了茉莉釀油甘,那一整罐幾乎是被我嗑光的,舉凡有點口乾口苦等上火症狀,只要咀嚼兩顆釀過的油甘,立即生津回甘起來。對這樣神奇的果子,忍不住多查了點資料,原本還以為只是物質不豐時代的野生果子,沒想到大有來歷,還真是太小看它了!
關於油甘,在距今兩千年前東漢第一部嶺南物產專著的《異物志》就有記載:「餘甘,大小如彈丸,視之理如定陶瓜,初入口苦澀,咽之口中,乃更甜美味足。鹽蒸尤美,可多食。」
古書中要嘛以「菴摩勒」稱之,因為油甘原產印度,油甘之名也是取自梵語Amalaka,因此古代典籍做此音譯;要嘛稱它「餘甘」或「餘甘子」,主要是取它有澀後回甘的特性。古書中提到的油甘做法,多是蜜漬或鹽蒸,感覺好像跟今天的吃法沒甚麼太大的差別。
比較有意思的是,古人說吃它有幾個效用,一是說可補益強氣、變白不老,取油甘合一斤的鐵粉,但到底怎麼用就沒說了;一說是讓頭髮烏黑亮麗,做法是取油甘榨汁和油,抹在頭皮上,可去除風癢,讓頭髮烏黑(這倒是可以試試);另一個說法是可以解金石毒,因為古人為了煉丹會服用鉛汞礦石所製成的丹藥,卻因此常有傷肺與中毒的問題,據說吃油甘可以解掉丹藥的毒性,久服還可以輕身、延年益壽。
唐代還有一種用油甘釀造的酒——三勒漿(合庵摩勒、毗梨勒、訶梨勒三種植物果實,合稱三勒),這種酒據說是波斯人帶進長安的。近年很火紅的唐代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蘇記車行的夥計在交貨前聊天,說晚上要喝三勒漿,便是這種飲品。
史書還記載唐代宗會以三勒漿賞賜進士,只可惜安史之亂後,流行一時的三勒漿配方在動亂中失傳了。後來有一位元代御醫依據唐史的記載,重新復原了當年的三勒漿,並受到忽必烈的喜愛,在當時的元大都(今北京)流行開來。只可惜元朝滅亡後,三勒漿又在歷史上消亡了!
原本想要找找有沒有甚麼古食譜可供今人參考的,沒想到竟意外查到許多印度料理!因為在印度阿育吠陀醫學中,油甘被認為有許多藥用價值,包括養顏美容、讓頭髮烏黑、延年益壽的效果,因此油甘又有「印度聖果」之譽!
它要嘛被稱為gooseberry(醋栗) ,要嘛被稱為amla(菴摩勒),相較於時下對油甘的烹調方式,印度人對油甘的熱愛與烹調的多樣性真是讓人瞠目結舌!他們會把油甘拿來與青芒果做成油甘飯、油甘醬(沾薯條)、用各種印度香料醃漬成油甘泡菜、番茄油甘湯、還有各種油甘飲料,光是油甘食譜,隨便一查就多達四十多種,Youtube上還有許多印度油甘料理的教學,真是讓人眼花撩亂!
我找到了一道被稱為Amla Rasam的食譜,它是一種南印度的湯,口味辛辣酸香,這道湯最重要的食材就是油甘。做法不難,只要找齊了幾樣印度香料,就可以來試試看了!
材料:紅色乾辣椒兩條、黑胡椒粒1/2茶匙、小茴香1/2茶匙、蒜頭2-3顆、油甘3-4顆、番茄一顆、薑黃粉1/4茶匙、菜芥籽1/4茶匙、阿魏粉兩小撮、咖哩葉10片、香菜一把。
作法:
1.將一條乾辣椒、黑胡椒粒、小茴香、蒜頭、去籽的油甘、45ml的水用調理機打成油甘醬。
2.鍋中放入450ml的水,加入一顆搗爛的熟番茄與油甘醬,再加入薑黃粉與適當的鹽巴調味,煮成番茄湯。
3.油鍋中加入油、芥菜籽、一條乾辣椒、阿魏粉、咖哩葉,爆出香氣,再加入上述的番茄湯,攪拌後加入切碎的香菜。大火煮至冒泡,關火前撒上香菜,再燜5分鐘即可。
印度人吃這道湯,說可以單獨作為湯享用;也喜歡與熱騰騰的米飯和一茶匙酥油一起享用(是把湯與酥油淋在飯上嗎?)。
這道番茄油甘湯,做出來的成品相當誘人食慾,充滿著奇特的異國料理風情!這道有著大量我們很陌生的印度香料,交織出一種很繁複又很激昂的強烈氣味,完全是意想不到的飲食經驗!不知為何,我覺得原本充滿咖哩香氣的咖哩葉竟在高溫下爆出像是瀝青一般的特殊氣味,卻不難聞!
這道湯嘗起來又酸又辣,或許可以稱為印度的酸辣湯吧。品嘗這個湯感覺充滿了能量,喝時會出一身汗,唯一比較不足的是少了點甘甜味(是因為我們太愛吃糖的關係嗎?),於是我後來又加了點砂糖,才感覺比較調和。
照理說,在這麼多繁複香料的烹煮下,應該是吃不到油甘的滋味的。妙就妙在它竟是以回甘和生津讓人突然意識到它的存在。挺特別的,在微涼的秋意中,這道滋養又溫暖的湯品可以說大大滿足了身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