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讀Ashley Davis Bush的《接受的藝術》:自我關懷的主動接受能為生命帶來更多可能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愛希麗.戴維斯.布希
原文作者:Ashley Davis Bush
譯者: 陳思穎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2/02/24
以自我關懷為基礎的主動接受,意味著擁抱自己、微笑迎向生命,不再承擔那麼多壓力、那麼多緊繃,過著更順其自然、更輕鬆自在的生活。順應真實境遇是接受的重要目標。接受自身的抗拒感與念頭,接受它們原本樣子,療癒就會開始。
🌻🌻🌻
仔細想一想:上一次覺得快樂是什麼時候的事了?上一次感覺到痛苦難過呢?生老病死苦,人生於世,就不得不面對無常與苦難。我們每個人都像是推石上山的薛西弗斯,這塊巨石可能是感情困擾、工作壓力、人際問題、身心疾病……我們日復一日推動巨石,努力想解決問題,努力想讓自己解脫困境,有時卻發現力有未逮,事情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趨樂避苦是人的天性,面對痛苦、挫敗、受傷,人會很自然而然啟動戰或逃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se),動員身體的能量去處理壓力,當壓力不是草原上的獅子,而是慢性的、每天都要面對的人際情況,身心長久下來往往疲憊不已。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讓我們更自由的面對壓力,更有力量的與苦難相處?

答案是:接受(acceptance)。接受壓力?接受草原上的那頭獅子?對困境逆來順受、放棄治療?不是的,接受有很積極的一面,它可以讓我們平靜地面對一切,重新找回能量。

一.接受的藝術與力量
在愛希麗.戴維斯.布希的著作《接受的藝術》裡,作者提出了「以自我關懷為基礎的接受」作為接受藝術的核心。藉由學習關懷自己、溫柔地對待自己,我們可以接受自我、真誠面對自己的一切經驗,不再一味的抗拒現狀,身心因此獲得平靜和喘息,注意力不再被限縮在問題上,可能性的大門將就此打開。透過自我關懷/自我接受,我們也會慢慢學到關懷、接納他人,體會到每個人都有痛苦和脆弱的時候,因此能和他人建立和解與體諒的關係。當一個人可以真誠自在的接受自我和他人時,他會比較隨遇而安,面對不可避免的苦難,他有力量獲得自由。

從抗拒現狀、順應現實到開創可能,接受是一趟充滿挑戰和驚奇的旅程。它不是被動的、不得已的、無奈的,接受可以是我們的主動選擇。我們希望真實的活著、坦然面對一切,漫長的人生不要陷入困境動彈不得,以自我關懷為核心的積極接受可以是面對困境的另一把鑰匙。
只要以關懷的態度面對抗拒狀態,承認自身的經驗,然後「停下來,呼吸,微笑」,我們就會擁有轉變的餘裕,順應現實,變得開放、充滿創造力、平靜。以此為始,我們便能展開雙翼,飛向處處皆是可能的世界。這就是接受的力量。

二.自我關懷療法
接受,知易行難,說得簡單,卻需要反覆練習。作者在本書中提出了ACT自我關懷法來幫助我們練習接受的藝術,這套方法以「承認」(Acknowledge)、「連結」(Connect)、「寬容對話」(Talk kindly)為核心,可以幫助我們同理自己、溫柔地照顧自己。

當一個人極端害怕恐慌作,導致陷入了怕中怕(fear of fear)的惡性循環時,以ACT法來進行的自我對話可能是這個樣子的:

1.承認困境:
歪帽(請帶入自己的名字),辛苦你了,恐慌發作真的很不好受,總是擔心恐慌再度發作,又讓你壓力好大,緊張到什麼事都做不了……

2.連結:
歪帽,這世界上還有很多人飽受恐慌、焦慮、憂鬱所苦,很多人都和你一樣努力面對問題,你並不孤單喔!

3 寬容對話:
你總是很勇敢的度過一切,身邊也有那麼多關懷你、愛你的人,隨時會支持你,你一直很堅強,這一次也一樣會度過的,放心!

當我試著這樣的自我對話,我感覺到自己可以更溫和、友善的面對自身的不適狀況,雖然不適不會馬上消失,但它不會惡化,我也不會被自我譴責的「第二支箭」所苦,身心就慢慢放鬆下來了。
自我關懷會引領你接受自我,接受自我會引領你接受他人。

三.接受他人?
要關懷、接受自己或許還不是那麼難的一件事,當代文化鼓勵我們喜歡自己,也會教育我們怎麼愛自己,但要接受他人——尤其是你真的很不喜歡的那個人,那就真的是很難的事情了。你該怎麼接受冷漠的前夫、處處刁難的上司,甚至原諒曾經對你暴力以待的人?

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如果我們沒有「愛你的仇敵」的智慧,還是可以從關懷自己的狀態開始。在一段不愉快的相處經驗裡,可以靜下心來好好關懷自己,接受自己的不悅、抗拒和憤怒。我贊同作者在這方面的說法:可以從小目標開始,一天一小步,先關懷自己,對他人的關懷就會隨之而來。

就算我們真的沒有辦法關懷某個人,也可以體會到他是需要被關懷和接納的;就算我們還沒辦法原諒他人,但接受的藝術和力量可以幫助我們原諒自己。
不是為了改變而接受自己,而是在接受自己的過程中產生改變的空間。自我關懷能開拓我們內心的空間,容納接受;接受能進一步開拓空間,容納可能。

四.自我提醒
接受一定會帶來改變嗎?你渴望情緒自由、解脫困境,那麼接納一切之後,是否人生就會變成彩色的呢?

這就是接受的弔詭和藝術:如果我們接受某種擔憂,希望透過接納來改變它,那是否是真的接受?如果我們是為了改變才接受,是為了讓自己有所不同才關懷自己,接受和關懷不就只是工具了嗎?

一個希望透過接受來讓自己改變的人,事實上他是無法接受的,而他也可能無法改變。

也許,接受沒有允諾那麼多;我們願意選擇接受,只是因為想真實活著,儘管理解到世事無常而人的力量有限,我們還是願意忠實於自己的靈魂,無條件擁抱生命。某種意義上,這類似薛西弗斯的快樂:不必仰賴希望,只要真誠面對巨石,我們可以和命運建立一種緊密的、充實的關係。

真正的接納也許是平淡的,沒有書裡所允諾的那麼美好(這大概是勵志或心理自助書籍的通病)。恐慌還是會發作,失戀、失親的憂傷仍隱隱作痛,工作上的不如意仍無法避免;你可能難得接到生命丟的捧花。

但我們真實的活著,真實的去接納,真實的去經驗、去愛,在我們走下山坡時,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已經為我們打開了。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是普通讀者的閱讀心得、閱讀隨筆,簡單來講就是閱讀後腦袋產生的那些東西。如果我稱它做「書評」,那只是為了觸及率而已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從演化的角度切入,以神經網絡為基礎,探討腦如何產生感知經驗、如何發展、如何和其他的腦互動,以及為什麼能夠產生差異和創造現實。作者以有別傳統的觀點來看待腦,提供的是一個動態的、充滿活力和可塑性的大腦模型。
一場「案子都還沒犯,判決書就已經寫好」的特別偵查行動就此展開。偵探小說般的情節和人物一一上陣,在小說的後半部,薩拉馬戈一路玩哏,不斷製造高潮和反高潮,在這齣猶如突槌特派員的恐怖荒謬戲裡,奉派調查的大隊長做了一個非常勇敢的決定,為這部小說劃下了悲劇性的句點。盲目的世界,彷彿又將再度來到……
在一個選擇很多很多的世界裡,我們似乎沒有因為可以擁有那麼多的選擇而安心,反而是因為擁有很多錯過的機會而焦慮。 如果我們能為事物排出優先順序,把心力投入在重要的事情上,努力消除資訊不對等所帶來的幻象,並依據預定的標準來汰除選項,將可以大大精簡決策過程,克服FOMO和FOBO給人生帶來的困擾。
《關懷的力量》是一本探討關懷的哲學小書,作者思考關懷的意義、模式和元素,並說明以關懷為核心的生命如何為人帶來意義,使人可以在世界上安身立命。 當一個人真誠地對適當的對象付出關懷,他也能使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從而在這個世界就定位(be in place)--我與你,兩人在關係中一起成長。
閱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人類究竟是怎讀的?本書從歷史的角度介紹了人類的閱讀活動,並探討了寫作、印刷、小說、詩歌、焚書、詮釋、重讀等和閱讀密切相關的現象,以及不同文化、不同性別和不同時空的閱讀經驗。人不只閱讀,也一直在探討閱讀的意義,相關的議題可以說總是耐人尋味。
有創造力的人最特別的地方,是他們能與焦慮一起生活,他們甚至願意付出很高的代價,只是為了獲得“神性的瘋狂”這項禮物。他們看到非有時,不會跑開,反而要上前遭遇它,與它博鬥,強迫它產生出有。
《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從演化的角度切入,以神經網絡為基礎,探討腦如何產生感知經驗、如何發展、如何和其他的腦互動,以及為什麼能夠產生差異和創造現實。作者以有別傳統的觀點來看待腦,提供的是一個動態的、充滿活力和可塑性的大腦模型。
一場「案子都還沒犯,判決書就已經寫好」的特別偵查行動就此展開。偵探小說般的情節和人物一一上陣,在小說的後半部,薩拉馬戈一路玩哏,不斷製造高潮和反高潮,在這齣猶如突槌特派員的恐怖荒謬戲裡,奉派調查的大隊長做了一個非常勇敢的決定,為這部小說劃下了悲劇性的句點。盲目的世界,彷彿又將再度來到……
在一個選擇很多很多的世界裡,我們似乎沒有因為可以擁有那麼多的選擇而安心,反而是因為擁有很多錯過的機會而焦慮。 如果我們能為事物排出優先順序,把心力投入在重要的事情上,努力消除資訊不對等所帶來的幻象,並依據預定的標準來汰除選項,將可以大大精簡決策過程,克服FOMO和FOBO給人生帶來的困擾。
《關懷的力量》是一本探討關懷的哲學小書,作者思考關懷的意義、模式和元素,並說明以關懷為核心的生命如何為人帶來意義,使人可以在世界上安身立命。 當一個人真誠地對適當的對象付出關懷,他也能使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從而在這個世界就定位(be in place)--我與你,兩人在關係中一起成長。
閱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人類究竟是怎讀的?本書從歷史的角度介紹了人類的閱讀活動,並探討了寫作、印刷、小說、詩歌、焚書、詮釋、重讀等和閱讀密切相關的現象,以及不同文化、不同性別和不同時空的閱讀經驗。人不只閱讀,也一直在探討閱讀的意義,相關的議題可以說總是耐人尋味。
有創造力的人最特別的地方,是他們能與焦慮一起生活,他們甚至願意付出很高的代價,只是為了獲得“神性的瘋狂”這項禮物。他們看到非有時,不會跑開,反而要上前遭遇它,與它博鬥,強迫它產生出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你可也曾向河流學到一個秘密:其實根本沒有時間?」 對這河而言只有當下,沒有過去的陰霾,沒有未來的遮掩。 初讀流浪者之歌時是高中尾聲,那個倒數著畢業的時刻,當時的我們有些早已因繁星上了科系而放鬆渡日或加入畢聯會,有些在準備著被審資料、練習面試,而有些還泡在書裡準備著指考。 記得當時我每日中午都會
Thumbnail
▓看夕陽   小王子在他的星球上,只要走幾步就可以看到夕陽,隨時都可以看,在地球的話,要等,他體會到在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樣的情形,有時候會忘記,以為還在家裏。   ▓什麼才是「重要」的事情?   「我」忙著要鬆開一顆卡在引擎上的螺絲時,小王子正跟他講話,他表示那不重要,他「在忙重要的事」,
Thumbnail
 會去讀《向光植物》這本書的理由滿好笑的,是在滑手機的日常中隨機看到一篇八卦新聞,是我覺得很有氣質的台灣演員連俞涵被拍到和女作家李屏瑤在路邊約會接送情。點進去看內文,"已出櫃女作家"頓時讓我覺得很好奇他到底寫了什麼書記者需要這樣下標,查完之後動心起念決定去圖書館借來讀讀XDD
Thumbnail
▓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Thumbnail
最近開始注重自己的理財方面,覺得人真的不能一輩子只靠死薪水來過日子。雖然剛從學生這個身分轉變成上班族,每個月有一筆固定收入真的差很多,開始吃飯啊、購物啊這種都對自己比較豪奢一些,不過認識我的應該知道我其實真的好像也挺無欲無求的。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一天工作八小時?其實,現今的工時政策,不過是一兩百年內的事情。而在制度之外,更巨大的改變是人們看待時間的方式:「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出現並深植人心,加上天主教教導信眾「必須把工作做好,才能上天堂」,怠惰是七宗罪之一,努力工作逐漸變成世人的信仰……
Thumbnail
Hi there,看標題大家應該就知道了吧,來談談近期越演越烈的"瑞克搖"😂。其實這個迷因應該是從2007、2008年左右就開始了吧,不過因為近年新冠疫情的關係又再度流行了起來;這個迷因的原始歌曲是 Rick Astley 的〈Never Gonna Give You Up〉(1987)
Thumbnail
第三部「海嘯過後」,將讀者目光帶到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這是1970年代開始使用「地震矩」(Earthquake Glossary) 規模以來,從未出現過達到九的地震。 這場因為蘇門答臘外海地震所引發的海嘯,撞擊波在沒有阻力的深海,以每小時八百公里的行進速度,沿著地震帶往北,七個小時內巨浪撞擊印
Thumbnail
這是本記錄地震後的餘生觀察誌,一打開書便被其獨特的視角所吸引。一般世人對於重大災難多集中於發生災難當下的觸目驚心,鮮少關注災後援助重建、政府與民間的關係、對當地社會的影響、災民的創傷治癒等議題。《日常的中斷》深入採訪三一一海嘯(東日本大震災)、汶川大地震(五一二大地震)、南亞大海嘯(印度洋大地震)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你可也曾向河流學到一個秘密:其實根本沒有時間?」 對這河而言只有當下,沒有過去的陰霾,沒有未來的遮掩。 初讀流浪者之歌時是高中尾聲,那個倒數著畢業的時刻,當時的我們有些早已因繁星上了科系而放鬆渡日或加入畢聯會,有些在準備著被審資料、練習面試,而有些還泡在書裡準備著指考。 記得當時我每日中午都會
Thumbnail
▓看夕陽   小王子在他的星球上,只要走幾步就可以看到夕陽,隨時都可以看,在地球的話,要等,他體會到在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樣的情形,有時候會忘記,以為還在家裏。   ▓什麼才是「重要」的事情?   「我」忙著要鬆開一顆卡在引擎上的螺絲時,小王子正跟他講話,他表示那不重要,他「在忙重要的事」,
Thumbnail
 會去讀《向光植物》這本書的理由滿好笑的,是在滑手機的日常中隨機看到一篇八卦新聞,是我覺得很有氣質的台灣演員連俞涵被拍到和女作家李屏瑤在路邊約會接送情。點進去看內文,"已出櫃女作家"頓時讓我覺得很好奇他到底寫了什麼書記者需要這樣下標,查完之後動心起念決定去圖書館借來讀讀XDD
Thumbnail
▓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Thumbnail
最近開始注重自己的理財方面,覺得人真的不能一輩子只靠死薪水來過日子。雖然剛從學生這個身分轉變成上班族,每個月有一筆固定收入真的差很多,開始吃飯啊、購物啊這種都對自己比較豪奢一些,不過認識我的應該知道我其實真的好像也挺無欲無求的。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一天工作八小時?其實,現今的工時政策,不過是一兩百年內的事情。而在制度之外,更巨大的改變是人們看待時間的方式:「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出現並深植人心,加上天主教教導信眾「必須把工作做好,才能上天堂」,怠惰是七宗罪之一,努力工作逐漸變成世人的信仰……
Thumbnail
Hi there,看標題大家應該就知道了吧,來談談近期越演越烈的"瑞克搖"😂。其實這個迷因應該是從2007、2008年左右就開始了吧,不過因為近年新冠疫情的關係又再度流行了起來;這個迷因的原始歌曲是 Rick Astley 的〈Never Gonna Give You Up〉(1987)
Thumbnail
第三部「海嘯過後」,將讀者目光帶到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這是1970年代開始使用「地震矩」(Earthquake Glossary) 規模以來,從未出現過達到九的地震。 這場因為蘇門答臘外海地震所引發的海嘯,撞擊波在沒有阻力的深海,以每小時八百公里的行進速度,沿著地震帶往北,七個小時內巨浪撞擊印
Thumbnail
這是本記錄地震後的餘生觀察誌,一打開書便被其獨特的視角所吸引。一般世人對於重大災難多集中於發生災難當下的觸目驚心,鮮少關注災後援助重建、政府與民間的關係、對當地社會的影響、災民的創傷治癒等議題。《日常的中斷》深入採訪三一一海嘯(東日本大震災)、汶川大地震(五一二大地震)、南亞大海嘯(印度洋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