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書,對我非常重要,它徹底地改變了我個人投資核心思維。容我俗氣一點,購買這本書只要四五百元,但它對我的貢獻(投報率)卻遠遠地超過書價太多太多了(不好意思講,怕不夠低調…)。就我閱讀過超眾多財經書籍中,它在我心目中地位絕對名列前茅,我超愛它,所以我推薦它。(當然財經好書很多,這是其中一本)
早在若干年前,個人投資績效載浮載沈。我常常在想:「獲利股票我不容易抱牢,虧損股票時面臨捨斷離之苦」。雖然我早已學過「行為財務學」理論,但內心總是無法成功說服自己如何穩定地操作?當下尋覓到此書時(當時是第四版),我認真地逐字看過若干遍,神奇之事發生了,彷彿脫胎換骨,心有定感篤定泰若。(當然,我必須強調,在投資之路上不能單憑一本書,仍需戰戰兢兢,常常檢討、與時精進)
***********************************************************
【書名】:長線獲利之道,散戶投資正典(第五版) STOCKS FOR THE LONG RUN(5TH ed) 2014年
【作者】:Jeremy J.Siegel(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
【出版社】麥格羅希爾(Mc Graw Hill)
***********************************************************
這本書以前看過第四版,但當我發覺有更新的第五版,我再購入第五版,也同步到圖書館借出原文書籍,若需要時再加以比對中英文翻譯。我發覺第五版與第四版之間的確有若干大的差異,例如作者增加了「2008年次貸金融風暴來來龍去脈及事件分析」,「探討了老年化社會之福利危機及因應」、「衡量比較股票市值的各類標準作法」、「全球化投資是否則能夠有風險分散之效」,以及重修版排內容….等等。儘管我再一次讀新版後收穫仍是滿滿。因為它不屬於漫談式財富雞湯,內容具有「很紮實」的學理實證,每一個結論都是經過作者的嚴謹統計分析,所以個人覺得若想要靠投資致富,本書可以考慮珍藏。想想看,若一本書可以從1994年出版到2014年間,絕對經得起市場的考驗。
先提結論好了,原文比翻譯的中文更能貼切地精準表達作者強烈地的結論,我就直接將英文貼於此,請各位參考:
「History convincingly demonstrates htat stocks have been and will remain the best investment for all those seeking long-term gains」
這本書的破題就從1929年美國面臨景氣大蕭條談起:當時失業率極高,美股大崩盤,有很多人交易虧損到自殺,人生一片灰黑晦暗,當時的社會言論都說美股完蛋了,相信往後會一蹶不振。可是200多年來,美國股市仍然重起繁榮。那麼多年來,歷經多次事件股市大震盪,例如最嚴重一次是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當時在美國貿易赤字嚴重惡化、美元匯價嚴重高估,道瓊指數一天不可思議的跌幅22.6%,美國長期公債利率飆至10%以上,美元大貶。市場恐慌性的出脫,而組合策略避險部位及程式交易賣單更惡化跌幅。又多次碰到大震盪,即便碰到了2000年科技泡沫(標普500波段跌了49%)、2008年次貸風暴等等….觀看美國歷史上單日波動率前十名,其震盪均在10%以上….事後觀之,時間拉長,以前用1塊美元買進股票,扣除通膨率後的實質所得是最後是變成704,997元(等於70,000倍以上),200年來,美國普標500實質年化報酬率是+6.6%,公債+3.6%、黃金+0.7%,美元負1.4%。股票在長期而言,其績效是優於被認定保守的公債。那是因為股票具有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現象,但債券沒有,黃金也不具對抗通膨之保值效果。
本書作者實證,股票與債券均在持有五年以上,兩著間報酬相當,但若持有十年以上,股票的年化報酬率已優於債券,若持有二十年以上,歷史上從未出現股票報酬率低於「通膨率、公債或國庫券」。雖然有時侯股利殖利率會低於公債殖利率,但也不建議賣股,因為一旦出脫股票改抱債券,需要用五十年才能追上股市報酬。
這本書的內容之財經實際結論實在很多,例如作者闡述了聯準會貨幣政策的金融政策反省、也提到了不同持有年限下其最適股債比率的效率前緣分析、分析了不同股債間持有期限下其風險與報酬關係、衡量股票市場價值的標準、提出了達退休期後應該仰賴國際開發中國家青壯年消費力的均衡、也提到了小型價值股長期而言會打敗大型股,而最糟糕的是追持小型成長股,而價值型股票在空頭市場時表現會較優,也分析了聯準會的升降息不一定會影向股市漲跌,原因是人們會理性預期。同時作者也約略地提到期貨選擇權金融商品之特質、概略介紹了行為財務學的應用等等。因為內容太多,不一一介紹。
作者認為要成為一個長線投資人原則很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每日會受到情緒影響而搖擺不定(個人補充:110年5月4日我撰寫本文時,台灣加權指數上下震盪681點),選擇性記憶(編按:行為財務學)會把我們推往錯誤的方向。作者認為成功的指南有以下幾點:
1. 美國200年來股市報酬率,扣除通膨後之後(個人補充:這很重要,股市是抗通膨很好利器,比黃金更佳)約在6-7%之間,賣出本益比約在15倍。(個人補充:台股過去15年來名目年化報酬率大於8.6%,目前台美市場本益比均大於20倍)
2. 就股市而言,長期會比短期更穩定。長期而言,股票與債券不同,當投資人面對通膨率提高時,股票會予以補償。投資期間拉長,資產配置比例中股票部位要更高。
3. 將股票投資組合最大部位配置在低成本的指數基金上(ETF)。(個人補充:目前在台灣掛牌的ETF已超過200檔以上,交易冷熱差異很大,可自行做功課了解)
4. 股票組合有三分之一投資在全球性股票。
5. 從歷史數據來看,價值型股票(低本益比、殖利率高)會比成長型股票報酬率更高,風險更低。(個人補充:成長型股票因為追價結果,價格會較高,長期風險較高)
6. 最後,要制定嚴謹規則確保投資組合在正軌上,當發現情緒躁動不安,請坐上來重讀本書第一章。
讀後的思辯:
作者提出美國200多年來長期持有股票絕對是對的投資決策。但吾人要思考的是:實際的「長期」是指多久?另一個是投資商品的選擇。
如果一個人的壽命有80年,扣除未成年及垂垂老矣外,也有50-60年左右之投資史。依據美國股市經驗,也曾經有過長達20年是盤整或空頭,一位長線投資人要思考到資金周轉、信心度,及其他問題。
在台灣在亞洲,東方人市場其投資工具不僅止有股票市場,例如房屋市場也是很重要的投資市場,這是美國沒有的交易習慣。
另外,台灣市場是獨立島嶼,這與美國大陸體系之內需市場也不盡相同,台灣有政治主權或有爭戰上之不可分散之系統風險,是否有信心去思考達到長線百年以上?即便在實務上沒有人可以活到200歲,但是股票可以贈與與納入遺產,即便是繳納稅賦後之實質報酬仍為可觀。
還有,國際供應鍊已高度關聯了,上次日本福島地震,精密製造元件上出現斷鍊,全世界高端產品之製造受到影響而停擺一陣子且全球股市均受牽連。台灣有許多全球重要供應元件,若出現斷鍊事件,恐怕全球化投資也無法規避系統風險。以上之諸多地域上不同因素也著實可以進行一些閱後之思考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