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困頓、漂泊的午夜中神遊我、回顧自我,慢慢發現,其實我庄植長在我的身體之中,有時甚至就坐在額頭,左右了我人生的轉彎。而且,它是我理解世界的第一個版本,往後的無數次增修,都將依之據之。
《菊花如何夜行軍》,乍看之下有些浪漫氛圍的書名,背後卻是台灣農民在一九八〇年代,許多人散盡家財卻血本無歸的歷史。簡單來說,這是一本關於台灣農業發展、農民運動,及音樂的散文集,而在充滿鄉土情懷的文字背後,更蘊藏著作者鍾永豐對於自我、土地及全球化的種種反思。
鍾永豐,交工樂隊與生祥樂隊作詞人,同時也是出身美濃龍肚庄的客家農民子弟,而《菊花如何夜行軍》的起點,正是作者的故鄉。以「我庄」、「音樂與詩」、「民謠的世界史」、「運動中的音樂」及「人生臨暗」等五大章節所構成,大致可以分成台灣農業發展及音樂研究的兩大主軸中,其中尤其以農民視角所呈現的生命經驗(包含抗爭),更是能夠讓距離農業社會遙遠的讀者們,感到深深著迷。
從農地重劃、三七五減租,那些曾出現在歷史課本上的「德政」,在作者的生命中訴說著完全不同的故事;而象徵進步的水泥,從隔絕蟲害的現代化建設,變成農村生命、生態最大的敵人,更如在台灣現代化歷史中,國家一步步將農民逼入絕境的諷刺比喻。儘管音樂的部分,因為大量的歷史資料,增加了不少閱讀上的難度,但鍾永豐在反思中,巧妙地連結了中國樂府詩詞、美國藍調及搖滾音樂,還有台灣本土客家民謠,加上他個人的社會運動音樂作品,更讓讀者以另一個視角,看見傳統歌曲中所蘊含的價值。
一九八○年代中,我受三件事嚴重衝擊,跟彗星撞地球一樣,得耗上長長歲月,氣候生態方可再平衡。首先是我家南邊兩公里的山丘──獅形頂腳下出現奇景:一畦畦菊花頂著一排排日光燈管,夜夜通明。難道現在連作物都不得日落而息了嗎?
如同「菊花如何夜行軍」,源自於當時農民被苗商拐騙,面對市場殘酷卻只能咬牙的背景;在以「鯨落」及「菊花」所構成的封面下,這本作品所寫的是那些早已凋零,卻不被記憶或過度浪漫化的台灣農村發展史。跟著他的散文及歌曲,鍾永豐帶著讀者走過了一段從農業社會,進展到現代化社會的旅程,還有那些在過程中,迷失卻仍努力追尋著什麼的自我;儘管農業對於大部分的現代人而言,已經過度遙遠,更遑論農業的發展歷史,但就如同農業被譽為國家之本,或許唯有如此重新找回根植於大地的本性,才能夠站穩每一個向前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