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剛看完《Bad Vegan》社會議題類型的紀錄片,聯想到之前在租屋社團看到某一篇出租貼文寫著幾個關鍵字:「限女、限吃素者或不帶葷食回家、因房東信仰因素....」下面留言一片罵聲,主要在撻伐房東限制很不符合人性,或是一些非常諷刺/譏笑的言語。
條件制定方式必須以多數人為主?
其實我本身也是個素食者,這樣的租屋條件對我來說根本就像是一個寶藏一樣,但在大部分社會眼裡卻是不符合人性的一件事,從這篇貼文和紀錄片《Bad Vegan》中可以看見一件事:社會對少數族群的需求非常不友善。
在《Bad Vegan》中不難看見社會對於純素者的形象非常在意,或是普遍人們一致認為Sarma在報導中的形象就是「純素者」應該有的樣子,像是:友愛動物、善良、個性溫和、具正義感等等,諸如此類的正向標籤,彷彿純素者的世界是無瑕的、是高人一等的,所以只要他們出現一絲瑕疵,便會被放大檢視以致無法原諒。
弔詭的命名方式?
個人認為就影片的命名而言,不管是英文還是中文,都對素食主義者帶有歧視,所以當初看到這部紀錄片,其實不是很滿意這樣的命名方式,加上認真看完整部影集,其實重點根本就與素食主義者無關,而是一樁情感操縱的社會案例如此而已。
如果今天主角是開燒肉店,命名方式還會一樣嗎?
試想有多少機率會是《Bad Meat -Eaters》?
就自己這幾年吃素經驗(我從大學才開始成為素食者),很多時候會感到灰心,但也有感到暖心的時刻,因為這幾年吃素的人口有增加,所以在葷食餐廳中也有素食的選項,很常跟家人出去吃飯,他們總覺得我很可憐,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但這其實就只是我的選擇。
身為素食主義者,我想說...
不知道有多少日子,總是會聽到有人跟我說,吃素身體會不好,卻很少聽到有人說吃肉身體會不好,但其實並沒有人保證哪一種飲食方式才是完全正確的?很多時候我總覺得學說只是為了偏袒某一方而形成的。
我想說的是社會對於與少部分人的「決策偏離」,抱持著不友善的態度,好像少數族群是一種異類,我這麼說並不是想劃分界線,只是希望社會在成長目標上能以「共融」為主,我也明白有一部份的人們是非常尊重多元性的,社會正在慢慢進步,也期待尊重他人選擇的觀念可以成長於更多人的心中!Peace, all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