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再次回母校台中逢甲大學演講,再次體驗當年在大學時的學習歷程。
明機跟我從大學到現在,已是好多年的好友,他是一個很負責任有熱忱的教授與老師
我們不只是在教育現場一起合作,將PAIA遊戲式教學學習AI的模式讓學生體驗,也在兩個小時課程結束後,吃飯一起暢談教學理念與科技未來發展。
課後有一個大四的學生詢問我,如果想去應徵跟做AI有相關的公司,需要準備些什麼。其實我相信大部分有制度的公司,都不會期望學生一畢業就馬上有什麼貢獻,但重要的是,要很清楚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有一個清楚的目標去努力達成;比如,我就問學生,你有沒有在大學期間去公司實習,完成一些小型的專案,然後很清楚可以講出這個專案可以為其他人帶來些什麼,做出什麼樣的小貢獻;公司要的是知道你能不斷複製優秀的成長過程,而非要你現在就有多優秀。
即使像我現在年紀這麼大,也還在不斷想要進步,想說如何複製或增進成功經驗。
劉教授說,就算現在逢甲大學辦學不錯,且理工科在私校名列前茅,但學校遇到少子化的狀況,還是大量吸收學生,反而降低學生的素質。
但或許這也是一個契機,讓這些後段班的學生有機會搭上資訊與AI熱潮,改變他們的學習歷程。
從這次課堂中遊戲式學習AI的過程,我深刻了解到,當學習環境營造的具有意義、好玩、目標明確的狀況下,學生是有彼此競爭而想要更好的心態。
在現今ChatGPT等AI工具潮流湧現的環境下(七月中我會有一場講
ChatGPT的演講),我真的不認為所有學生,甚至資工系的學生要會寫程式語言(108課綱影響太多家長很擔心,孩子程式語言能力跟不上),重要的是背後的
運算思維與應用。
如何用這些現成的工具,發展出一個可以改變自己周遭,甚至是改變一個大環境、生態系的實際應用。你可以透過資訊技能變身成為一名yotuber、
podcaster、或者一個直播主去詠唱AI Prompt,
產生有趣且具有啟發性的文字或影片內容,這些事情都不需要寫程式。
但它背後可能所產生的意義,都大於寫程式本身。
接下來在台北
PAIA也會開課,主要針對國小高年級與國中生為主。
從最基礎的scratch,到最終學習AI程式的概念,能使用PAIA系統完成遊戲任務。
雖然是為了PAIA商用做準備,但我們希望的是,改變不同世代對於資訊與AI程式教育的誤解,我們不是在學一個技能,而是要do something。
另外,今年上半年配合台藝大學校的課程,會完成一部紀錄片。
從2022年初受到成功大學的蘇文鈺教授的感召,前往台南
PTWA(Program the World)的合作單位PAIA工作,一起為偏鄉教育做一點貢獻。在那遇到一位高中生婕瀅(Jesse),畢業後先來我們單位這邊工作,經過一年來的教學相長,她如願甄試上成功大學,我也從她身上看見自己年輕時的那份努力與堅持。
所以影片內容大綱會是描述PAIA工作夥伴婕瀅,透過
青年領航計畫加入PTWA的團隊。呈現婕瀅是如何從食品化學跨到資訊工程,踏上學習程式設計這條路,之後經過一連串的努力,主動爭取舉辦
Tainan.py活動,並於2023年2月推甄上成功大學不分系,成功進入夢寐以求的學校。
拍攝紀錄片最重要的意義,還是希望影片能夠產生共鳴並影響更多人,讓更多觀者在觀看完影片後,能夠有所體悟並做出實際行動上的改變。
正式15分鐘片長的影片,會在6/16號於台藝大公播。
紀錄片不管對於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來說,都是彼此經歷了一段學習歷程。是最直接的身教,也是給學生最好的回饋與生命體驗。
PTWA協會分支出去的
看見家鄉,就是鼓勵小朋友從小就開始
用生命歷程來體驗生活,感受自己周遭所發生的人事物。
影片真正的價值是在於產生行動,讓影像創作者產生持續學習的意義。
學習歷程不該只是學生的事,而是老師與學生都需要一起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