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代教育」並不完全是對這個世代教育的「反動」,基本上是一種「系統轉型」的倡議;而學校的轉型,其實有很明確、簡易的起點,就是開始看見影響力。
用系統三要素來說:當學校的「功能目標」從短期「績效」轉為深遠「影響力」時,組織的「連結關係」也會改變:人與人、班與班,甚至校與校之間的傳統競爭關係,就開始有互動共好的可能;而持續以往的話,最終也會成就更好的「組成元件」:師生、班級、學校,都會有更大成就與影響力。
所以我們說:「影響啟動循環、循環生成系統、系統放大影響」。
但是,看見影響力,並不是不要績效;而是要再往上一層,看看這個績效產生什麼影響。因為我們習慣「以成敗論英雄」,以致常常忽略許多人的努力,以及許多事累積的影響。
例如,升學率要怎麼看?桃子腳是九貫時代「柑園團隊」演化的,大家都知道「快樂學習」會「安樂死」,加上新學校沒有升學率,所以剛開始,連自己小學部的「資優生」也紛紛出走。
不過也因為如此,桃子腳從創校就開始用「影響力邏輯」看「榜單」:我們從不看「建北錄取人數」(因為一開始也沒有,哈哈哈),比較多時候,是看「公立學校錄取率」,但是這也傷害就讀私校的同學。後來就慢慢調整為:「學生三年前自訂目標的達成率」;再進化到「三年後比三年前的進步率」等等。
以上雖然還是一堆「數字績效」,但就不是那麼「一翻兩瞪眼」的「絕對數字」。「看見影響力」讓師生、班際之間,沒有那麼緊張與競爭;老師想做一些創新與翻轉,也比較有寬緩的空間,學校就逐漸走出自己的樣子!
所以「功能目標」改變,「連結關係」就跟著變,後來「組成元件」也變了:老師「樂在教學」,學生「樂在學習」,於是「升學率」也大幅提升。但因為校風已成,就不會再特別去標榜「建北」與「前三」的數字,因此這學校15年從沒貼過紅榜,掛過紅布條,因為已經是不同的「系統」了!
當然,還是有人不認同,「升學率不好」的譏諷謾罵也從沒斷過。但是系統有在轉型、師生一直在向上、家長一直在投入,未來就有可期!
學校不是執行上級政策的「教育派出所」,而是要與當地社會深度連結的「影響力智造所」!鼓勵大家開始用「影響力邏輯」來解讀親師生的努力,您會發現學校從沒被看到的另一面。
看見影響力,發現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