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代教育攻略 二、從績效到影響力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因應工業革命而生的現代學校教育,必須要「系統變革」,也就是「系統三要素」的整個改變:「功能目標」必須由績效轉為影響力;「連結關係」要由競爭變合作;「組成元件」則要以異質多元取代規格量化。

簡而言之,「次世代教育」的起點,就是先把學校的經營目標從「提升績效」轉為「放大影響力」。

好的績效,不一定有好的影響。「前三志願創新高」是不錯的結果,但要看是怎麼來的,才知道對過去、現在、未來產生什麼影響?

但目今學校教育的所有計畫、方案、評鑑與比賽,通常只問結果,不問過程;也讓大家只求勝利,不求樂趣。

或許是因為學校早被置入「全球產業人才供應鏈」的一環,所以「績效導向」逐漸成了經營主軸,大家崇尚的是標準、規格、快速的「量產」思維。

而因為過於注重具體的數字績效,學校也逐漸成為「教育行政機關」,變成是各教育局處派駐各地的「教育派出所」。教育行政機關原本是來支援與服務學校的,許多計畫,應該都是應學校需求而生,為了協助學校把教育辦得更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現在剛好相反,學校已逐漸少了自己在地獨特不同的目標與願景,反而是山海一家,通通在執行教育局處的命令與計畫,於是學校也變成「教育行政機關」;校長則成了「公務員」(跟日本一樣了!)。

但行政機關注重的是,任務是否完成?績效是否達標?而學校卻需要關注更高一層的「影響力」:不僅有做、做到,更重要的是,這個結果產生什麼影響?如何放大好的影響力?這才是學校!

當學校把重點放在比績效更高一層的「影響力」,才會真的持續檢討、改善與創新,自然就進入戴明博士的「PDSA」學習迴圈,學校治理也會逐漸脫離片段、零碎的線性思維,開始啟動良性循環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惠銘AMG的沙龍
93會員
129內容數
李惠銘AM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3
如果創作不再是直觀感知與自然本質的對話;鑑賞不再是以身體經驗理解秩序與結構的過程;所有的藝術可能就會逐漸式微吧! 當然,藝術本來就是人類對自然的觀察、體驗與感受,隨著時代進展,可以有各種進行式,包括AI式、吉卜力式。 就像咖啡有義式和美式。 然而,美國咖啡原本也有著香醇口感,只是60年代咖啡豆
2025/04/03
如果創作不再是直觀感知與自然本質的對話;鑑賞不再是以身體經驗理解秩序與結構的過程;所有的藝術可能就會逐漸式微吧! 當然,藝術本來就是人類對自然的觀察、體驗與感受,隨著時代進展,可以有各種進行式,包括AI式、吉卜力式。 就像咖啡有義式和美式。 然而,美國咖啡原本也有著香醇口感,只是60年代咖啡豆
2025/03/06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但是學校不能滿佈監視器,也沒有司法檢調與軍警,但是一有突發事件,就要負完全責任:包括學校應該是快樂天堂、教師都是聖哲賢人,校長則是全能的天神。 學校教育被如此賦予重任,其實也是榮幸之至,而且現在有AI幫忙,眾所期待的那個安全無害的快樂校園,就更可能實現了! 首先,當然還是多元課
2025/03/06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但是學校不能滿佈監視器,也沒有司法檢調與軍警,但是一有突發事件,就要負完全責任:包括學校應該是快樂天堂、教師都是聖哲賢人,校長則是全能的天神。 學校教育被如此賦予重任,其實也是榮幸之至,而且現在有AI幫忙,眾所期待的那個安全無害的快樂校園,就更可能實現了! 首先,當然還是多元課
2025/02/08
教育部門應該也要設「外傷重症中心」,因為我們一直在玩「魷魚遊戲」~456人自相殘殺到僅剩一人的遊戲。 遊戲的潛規則就是,從小學到明星國中、第一志願高中到頂大,都是一路篩檢與淘汰的過程。班排不夠,還要校排第一;學生和學校都是要「考上第一」或「第一考上」,才會被看到。平常大家都說不要「第一」,只要「唯
2025/02/08
教育部門應該也要設「外傷重症中心」,因為我們一直在玩「魷魚遊戲」~456人自相殘殺到僅剩一人的遊戲。 遊戲的潛規則就是,從小學到明星國中、第一志願高中到頂大,都是一路篩檢與淘汰的過程。班排不夠,還要校排第一;學生和學校都是要「考上第一」或「第一考上」,才會被看到。平常大家都說不要「第一」,只要「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作者註:此系列專文將會以一個大學生的角度,討論現今高教的問題,以及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此系列為專文第一篇,希望能帶領大家思考在知識的界線已逐漸模糊的時代,分流教育的意義及必要性。
Thumbnail
作者註:此系列專文將會以一個大學生的角度,討論現今高教的問題,以及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此系列為專文第一篇,希望能帶領大家思考在知識的界線已逐漸模糊的時代,分流教育的意義及必要性。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後許多問題爭議不斷,其中以「學習歷程檔案」占比最大。我們發現學習歷程檔案早已背離了「適性揚材,成就每個孩子」的初衷。經過調查顯示,超過7成的學生回應,怕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無法對應到想要申請的校系,且有5成以上的學生希望學習歷程檔案能符合自己申請校系的指引。學生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後許多問題爭議不斷,其中以「學習歷程檔案」占比最大。我們發現學習歷程檔案早已背離了「適性揚材,成就每個孩子」的初衷。經過調查顯示,超過7成的學生回應,怕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無法對應到想要申請的校系,且有5成以上的學生希望學習歷程檔案能符合自己申請校系的指引。學生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嗎?
Thumbnail
講解如何用一些常見的新式教育模式改變現在台灣的教育體系
Thumbnail
講解如何用一些常見的新式教育模式改變現在台灣的教育體系
Thumbnail
改變不是那麼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需要「社會設計」來鬆動原來的社會結構、促進社會的動員。
Thumbnail
改變不是那麼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需要「社會設計」來鬆動原來的社會結構、促進社會的動員。
Thumbnail
今天,我要來整理去年島島阿學讀書會討論的內容。 我們閱讀的書籍是由奧地利克羅埃西亞裔的哲學家伊利奇所著作的《非學校化社會》 (非學校化社會英文版https://monoskop.org/images/1/17/Illich_Ivan_Deschooling_Society.pdf)
Thumbnail
今天,我要來整理去年島島阿學讀書會討論的內容。 我們閱讀的書籍是由奧地利克羅埃西亞裔的哲學家伊利奇所著作的《非學校化社會》 (非學校化社會英文版https://monoskop.org/images/1/17/Illich_Ivan_Deschooling_Society.pdf)
Thumbnail
「學生不考試,一定不會讀書。」 「在線上上課時,如果取消期中、期末考,學生學習一定很差,所以一定要考試。」 「不考試,你們將來怎麼辦,大考能考好嗎?」….. 以上這些言論,你是否在學生時期曾經聽老師說過,或是從曾經聽大人說過這些話呢? 答案可肯定一定有的吧! 今天,我們就要來談談考試的本質吧! 從開
Thumbnail
「學生不考試,一定不會讀書。」 「在線上上課時,如果取消期中、期末考,學生學習一定很差,所以一定要考試。」 「不考試,你們將來怎麼辦,大考能考好嗎?」….. 以上這些言論,你是否在學生時期曾經聽老師說過,或是從曾經聽大人說過這些話呢? 答案可肯定一定有的吧! 今天,我們就要來談談考試的本質吧! 從開
Thumbnail
要改變,筆者的想法是,教育體制要做點修正了。產業界如果對人才的渴求真的如此迫切,那麼自己出點錢是有必要的。現在我們往往都聽那些頂大生講話,但這些人其實最不需要參考,他們放著不管,都會是各領域的翹楚,為他們量身打造的結果,就是階級更加固化。
Thumbnail
要改變,筆者的想法是,教育體制要做點修正了。產業界如果對人才的渴求真的如此迫切,那麼自己出點錢是有必要的。現在我們往往都聽那些頂大生講話,但這些人其實最不需要參考,他們放著不管,都會是各領域的翹楚,為他們量身打造的結果,就是階級更加固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