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代教育攻略 二、從績效到影響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因應工業革命而生的現代學校教育,必須要「系統變革」,也就是「系統三要素」的整個改變:「功能目標」必須由績效轉為影響力;「連結關係」要由競爭變合作;「組成元件」則要以異質多元取代規格量化。
簡而言之,「次世代教育」的起點,就是先把學校的經營目標從「提升績效」轉為「放大影響力」。
好的績效,不一定有好的影響。「前三志願創新高」是不錯的結果,但要看是怎麼來的,才知道對過去、現在、未來產生什麼影響?
但目今學校教育的所有計畫、方案、評鑑與比賽,通常只問結果,不問過程;也讓大家只求勝利,不求樂趣。
或許是因為學校早被置入「全球產業人才供應鏈」的一環,所以「績效導向」逐漸成了經營主軸,大家崇尚的是標準、規格、快速的「量產」思維。
而因為過於注重具體的數字績效,學校也逐漸成為「教育行政機關」,變成是各教育局處派駐各地的「教育派出所」。教育行政機關原本是來支援與服務學校的,許多計畫,應該都是應學校需求而生,為了協助學校把教育辦得更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現在剛好相反,學校已逐漸少了自己在地獨特不同的目標與願景,反而是山海一家,通通在執行教育局處的命令與計畫,於是學校也變成「教育行政機關」;校長則成了「公務員」(跟日本一樣了!)。
但行政機關注重的是,任務是否完成?績效是否達標?而學校卻需要關注更高一層的「影響力」:不僅有做、做到,更重要的是,這個結果產生什麼影響?如何放大好的影響力?這才是學校!
當學校把重點放在比績效更高一層的「影響力」,才會真的持續檢討、改善與創新,自然就進入戴明博士的「PDSA」學習迴圈,學校治理也會逐漸脫離片段、零碎的線性思維,開始啟動良性循環了。
avatar-img
78會員
9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惠銘AM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有些學校開始課程評鑑,但要老師們根據評鑑結果去歸納原因、找出對策,很容易都是憑直覺與經驗。而錯誤的歸因就會導向錯誤的行動,以致不改還好,可能越改越糟。 所以先不要把目標定在「改進」,太沉重了! 7-11導入「單品管理」常用「店長賣便當」的案例,因為連著幾天賣不好,店長直覺就是梅雨季開始的問題。
「次世代教育」對下世代教育的倡議,主要是學校治理思維的迭代:「目標從績效提升為影響力;策略從競爭變合作;產出從標準規格到異質多元」。 簡單說,就是讓學校從現行「生產導向」的「教育工廠」,轉型為注重永續循環、系統影響力的「社會企業」。
「次世代教育」就是回到元初、恢復本質與價值的教育,所以學校也就如「元宇宙」一般,除了上一篇的「擴增實境」,還要結合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技術,以創造學生學習的高度互動性與真實感。 1982年,石滋宜博士應聘返臺,推動「產業自動化」,導入機械負責大部分的製造工作,讓人重新回復活性與自主,進而創造臺灣經濟奇蹟
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今年的徵集主題是:「向真實世界學習」,準備要募集100個「把知識用出來」的教育創新提案。其實學校不用「向真實世界學習」,而是要讓學校本身就是一個真實世界;「把知識用出來」的教案也不用特別募集,因為每個都是。 然而,「真實社會」並不一定是「完美世界」;所以應再以杜威博士的理
108課綱最想解決的就是「學用落差」,長久以來,學校教育都是著眼於「未來」的「學」,忽略「現在」的「用」。上學是為了將來要考好試、進好學校、找好工作;而讓學生對「現在」的切身問題無解且無感,好像世界是靜止的。事實上,「未來」早已是他們的真實生活:很多小學生用聊天機器人做功課,不少國中生晚上都在挖礦,
最近各國中都開始辦理「體驗活動」,但基本上都是單向展示既定的「校園生活」,小學生只能被動地認識、瞭解與接受。如果我們是讓孩子自己描繪未來,而老師是跟著學呢? 「去中心化」落實到學習,首先就是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簡單說,學習應該起於「孩子想學什麼?」,而不是「老師想教什麼!」。當然,這不可能一夕
最近有些學校開始課程評鑑,但要老師們根據評鑑結果去歸納原因、找出對策,很容易都是憑直覺與經驗。而錯誤的歸因就會導向錯誤的行動,以致不改還好,可能越改越糟。 所以先不要把目標定在「改進」,太沉重了! 7-11導入「單品管理」常用「店長賣便當」的案例,因為連著幾天賣不好,店長直覺就是梅雨季開始的問題。
「次世代教育」對下世代教育的倡議,主要是學校治理思維的迭代:「目標從績效提升為影響力;策略從競爭變合作;產出從標準規格到異質多元」。 簡單說,就是讓學校從現行「生產導向」的「教育工廠」,轉型為注重永續循環、系統影響力的「社會企業」。
「次世代教育」就是回到元初、恢復本質與價值的教育,所以學校也就如「元宇宙」一般,除了上一篇的「擴增實境」,還要結合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技術,以創造學生學習的高度互動性與真實感。 1982年,石滋宜博士應聘返臺,推動「產業自動化」,導入機械負責大部分的製造工作,讓人重新回復活性與自主,進而創造臺灣經濟奇蹟
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今年的徵集主題是:「向真實世界學習」,準備要募集100個「把知識用出來」的教育創新提案。其實學校不用「向真實世界學習」,而是要讓學校本身就是一個真實世界;「把知識用出來」的教案也不用特別募集,因為每個都是。 然而,「真實社會」並不一定是「完美世界」;所以應再以杜威博士的理
108課綱最想解決的就是「學用落差」,長久以來,學校教育都是著眼於「未來」的「學」,忽略「現在」的「用」。上學是為了將來要考好試、進好學校、找好工作;而讓學生對「現在」的切身問題無解且無感,好像世界是靜止的。事實上,「未來」早已是他們的真實生活:很多小學生用聊天機器人做功課,不少國中生晚上都在挖礦,
最近各國中都開始辦理「體驗活動」,但基本上都是單向展示既定的「校園生活」,小學生只能被動地認識、瞭解與接受。如果我們是讓孩子自己描繪未來,而老師是跟著學呢? 「去中心化」落實到學習,首先就是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簡單說,學習應該起於「孩子想學什麼?」,而不是「老師想教什麼!」。當然,這不可能一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大學教育與產業需求之間的落差,特別是「定位」、「邊界」、「審美」及「自學」的關鍵角色。作者指出,現代教育應促進主動探索與自我學習,強調美感教育對於學生未來職涯的重要性,並質疑教育體系如何適應快速變化的產業環境。同時,文章也提到教學質量的提升與業界專才的介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青少年如何調整心態,並參與政府提供的教育計畫,以擴展國際視野並獲取槓桿效益。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被教育做事情前要先設立目標,有了目標之後再開始行動。習慣的養成也是一樣,但是《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提醒我們,成果與我們設立的目標沒有太大關係,卻與我們遵循的系統息息相關,系統與目標有何不同? Clear表示,目標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我們達到那些成果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大學教育與產業需求之間的落差,特別是「定位」、「邊界」、「審美」及「自學」的關鍵角色。作者指出,現代教育應促進主動探索與自我學習,強調美感教育對於學生未來職涯的重要性,並質疑教育體系如何適應快速變化的產業環境。同時,文章也提到教學質量的提升與業界專才的介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Thumbnail
考試制度 考試制度的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過分強調分數和排名,忽視了學生真正的成長和學習。這種制度往往促使學生只為了取得好成績而去背誦和應付考試,而忽略了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用處 現行的考試制度有時候更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線,將學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塑造成符合社會需求的
其實這個標題跳了好幾步。 應該說,當全球化趨勢使得教育商品化,為了提供選擇依據,標準化測驗應運而旺,如國際的PISA、國內三至八年級的學力檢測。 然而,標準化測驗有何意義呢? 自1960S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教育成果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環境。城鄉差距是難以/不可跨越的鴻溝。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青少年如何調整心態,並參與政府提供的教育計畫,以擴展國際視野並獲取槓桿效益。
在強調「適性發展」的21世紀,每所學校應該也要有各自清晰的理念和教育方式,讓每個家庭可以經過討論後,挑選適合的學校就讀。而老師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特長,應聘適合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適時引入市場機制,良性競爭才能激發出更多創新,以及更好的教學品質,讓學生和老師都可以有更多選擇。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被教育做事情前要先設立目標,有了目標之後再開始行動。習慣的養成也是一樣,但是《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提醒我們,成果與我們設立的目標沒有太大關係,卻與我們遵循的系統息息相關,系統與目標有何不同? Clear表示,目標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我們達到那些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