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代教育攻略 四、循環生成系統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也不知是誰發明的,很多縣市的「校本課程發展」都用了所謂的「系統觀」,把課程分成「大系統」、「中系統」、「小系統」。其實因為這些組成元件彼此只是層屬的連結,之間並沒有循環互動的關係,所以其實只是「架構」圖或表,還不能稱為「系統」。正確的名稱應該是「上中下層架構」,或者叫「表中裡層結構」。
有回到原點才能叫「系統」,所以有「循環」才有「系統」。
當學校治理進入「持續改善」的循環,組織就會逐漸「系統化」,繼而促成「系統變革」,生成更巨大的「系統影響力」。
如果每個政策、計畫、行動都是「做完就好」,同儕關係都是「上對下」的單向關係;這個組織的內部結構就都是一些「線段」,比較難有系統性的連結互動,有時也會很快「解構」。
反之,如果每件事都是一個「回到原點」的循環、每個處室都是「上下交融」的夥伴關係;這個組織就是由許多「小系統」組成,內部結構比較緊密,也比較容易演化成一個「大系統」。
從「績效」到「影響」,代表系統的「功能目標」改變,而「連結關係」也一定會跟著變。在注重「數字目標」的團隊中,人與人之間通常存在著競爭;而一個比較關注「影響力」的團體,同儕則會有較多的互動共好。
於是「影響啟動循環、循環生成系統」,「系統變革」就指日可期!
avatar-img
77會員
9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惠銘AM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學校治理重點從「績效」轉為「影響力」,就會啟動「持續改善」的學習循環。 績效是具體、可達的,比較容易讓人在達標的同時,也感覺「完成了」,「做到了」!例如得到教卓金質獎、磐石獎,我們就會覺得到頂了(其實只是最符合規則),於是大家就下山,準備攀登另一座高峰。 影響力則是無形、抽象的,不會有「到頂」、「
因應工業革命而生的現代學校教育,必須要「系統變革」,以系統三要素精準來說:「功能目標」必須由績效轉為影響力;「連結關係」要由競爭變合作;「組成元件」則要以異質多元取代規格量化。 簡而言之,朝向「次世代教育」的起點,就是先把學校的經營目標從「數字績效」轉為開始關注「影響力」。
最近有些學校開始課程評鑑,但要老師們根據評鑑結果去歸納原因、找出對策,很容易都是憑直覺與經驗。而錯誤的歸因就會導向錯誤的行動,以致不改還好,可能越改越糟。 所以先不要把目標定在「改進」,太沉重了! 7-11導入「單品管理」常用「店長賣便當」的案例,因為連著幾天賣不好,店長直覺就是梅雨季開始的問題。
「次世代教育」對下世代教育的倡議,主要是學校治理思維的迭代:「目標從績效提升為影響力;策略從競爭變合作;產出從標準規格到異質多元」。 簡單說,就是讓學校從現行「生產導向」的「教育工廠」,轉型為注重永續循環、系統影響力的「社會企業」。
「次世代教育」就是回到元初、恢復本質與價值的教育,所以學校也就如「元宇宙」一般,除了上一篇的「擴增實境」,還要結合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技術,以創造學生學習的高度互動性與真實感。 1982年,石滋宜博士應聘返臺,推動「產業自動化」,導入機械負責大部分的製造工作,讓人重新回復活性與自主,進而創造臺灣經濟奇蹟
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今年的徵集主題是:「向真實世界學習」,準備要募集100個「把知識用出來」的教育創新提案。其實學校不用「向真實世界學習」,而是要讓學校本身就是一個真實世界;「把知識用出來」的教案也不用特別募集,因為每個都是。 然而,「真實社會」並不一定是「完美世界」;所以應再以杜威博士的理
當學校治理重點從「績效」轉為「影響力」,就會啟動「持續改善」的學習循環。 績效是具體、可達的,比較容易讓人在達標的同時,也感覺「完成了」,「做到了」!例如得到教卓金質獎、磐石獎,我們就會覺得到頂了(其實只是最符合規則),於是大家就下山,準備攀登另一座高峰。 影響力則是無形、抽象的,不會有「到頂」、「
因應工業革命而生的現代學校教育,必須要「系統變革」,以系統三要素精準來說:「功能目標」必須由績效轉為影響力;「連結關係」要由競爭變合作;「組成元件」則要以異質多元取代規格量化。 簡而言之,朝向「次世代教育」的起點,就是先把學校的經營目標從「數字績效」轉為開始關注「影響力」。
最近有些學校開始課程評鑑,但要老師們根據評鑑結果去歸納原因、找出對策,很容易都是憑直覺與經驗。而錯誤的歸因就會導向錯誤的行動,以致不改還好,可能越改越糟。 所以先不要把目標定在「改進」,太沉重了! 7-11導入「單品管理」常用「店長賣便當」的案例,因為連著幾天賣不好,店長直覺就是梅雨季開始的問題。
「次世代教育」對下世代教育的倡議,主要是學校治理思維的迭代:「目標從績效提升為影響力;策略從競爭變合作;產出從標準規格到異質多元」。 簡單說,就是讓學校從現行「生產導向」的「教育工廠」,轉型為注重永續循環、系統影響力的「社會企業」。
「次世代教育」就是回到元初、恢復本質與價值的教育,所以學校也就如「元宇宙」一般,除了上一篇的「擴增實境」,還要結合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技術,以創造學生學習的高度互動性與真實感。 1982年,石滋宜博士應聘返臺,推動「產業自動化」,導入機械負責大部分的製造工作,讓人重新回復活性與自主,進而創造臺灣經濟奇蹟
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今年的徵集主題是:「向真實世界學習」,準備要募集100個「把知識用出來」的教育創新提案。其實學校不用「向真實世界學習」,而是要讓學校本身就是一個真實世界;「把知識用出來」的教案也不用特別募集,因為每個都是。 然而,「真實社會」並不一定是「完美世界」;所以應再以杜威博士的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從局部到看見整體,從細節到看見全貌,不讓自身的思維局限於機械性思考的問題中,而是擴及整體性系統的結構問題。 事件的發生可能源自於多個要素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假如一個事件持續且重複發生,其背後可能存在著某個模式驅動著,模式的形成依賴於系統的組織架構。像這樣將思考一層、一層往上架構,逐漸看清事件背後隱
系統主要有3種性質 : 系統的自組織性、適應性和層次性。 1.    自組織性 : 是指系統自身內部自主發展所需要的能力、功能,發展不同的能力是為了能透過組合這些功能來發揮出全新的獨特作用,並且以此影響和改變外界環境。系統的內部結構是系統行為的基礎與根源,相同的組成要素(系統變數),不同的組成結構
系統是什麼? 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是它一群由相互有關連性的個體遵循某種規律組織在一起運作,發揮出獨立個體無法做到的工作的群體,而其中有關聯的個體就是組成系統的基本要素,有時也可以稱為系統的變數。系統變數包含2個概念,系統存量與流量,系統的整體狀態幾乎無法用一句話描述,只能透過變數的狀況才能了解整體的情
Thumbnail
在課程設計上,我往往會以客層設計教學的系統。但我逐漸發現只同一個用系統,除了貼近我自己的成長進程,更方便學習者記得。沒有一個系統是不會隨著人的成長和狀態一起演化的。我在設計新的系統時將以往常用的「四層系統」以及「3+1系統」重新簡單在課程設計筆記中介紹。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系統思維的重要性,強調理解元素、關係及其背後規律對洞察複雜系統至關重要。書中以商業模式變化為例,展示如何透過系統思維識別時代機遇,提升競爭力。此外,強調系統思維在學習中的應用,促進跨學科理解、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為適應未來變化奠定基礎。
《底層邏輯 1》一書深入探討了企業治理的核心要素:流程管理、制度建立與系統整合。書中強調,有效的流程優化、堅固的制度以及靈活的系統整合是企業成功的關鍵。透過這三大支柱,企業能夠促進創新,鼓勵持續學習與改進,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實現長期發展。
Thumbnail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被教育做事情前要先設立目標,有了目標之後再開始行動。習慣的養成也是一樣,但是《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提醒我們,成果與我們設立的目標沒有太大關係,卻與我們遵循的系統息息相關,系統與目標有何不同? Clear表示,目標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我們達到那些成果的
一個高效能的組織,成員們必須具備「去中心化」的思維,但學校的行政體系在設計時就是以科層體制為藍圖,且組織架構是固定的,改變不太容易。
Thumbnail
瞭解如何透過系統化教學計劃、課前問卷調查、明確學習目標、互動和參與、應用和實踐、評估和反饋、以及學員反饋來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和結構。
教育制度在各地的都會引起爭議,不少人都希望對其乎以改革以適應現今社會。在這裏我就教育制度改革發表一下我的淺見,以供各為參考: 中學教育採用學分制 降低考試測驗對分數的比重。同時避免重複式的作業。 課程大綱以學習進度為單位 以照顧每班不同的學習進度,不需要趕頭趕命趕考試內容。 中英文科拆分(
從局部到看見整體,從細節到看見全貌,不讓自身的思維局限於機械性思考的問題中,而是擴及整體性系統的結構問題。 事件的發生可能源自於多個要素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假如一個事件持續且重複發生,其背後可能存在著某個模式驅動著,模式的形成依賴於系統的組織架構。像這樣將思考一層、一層往上架構,逐漸看清事件背後隱
系統主要有3種性質 : 系統的自組織性、適應性和層次性。 1.    自組織性 : 是指系統自身內部自主發展所需要的能力、功能,發展不同的能力是為了能透過組合這些功能來發揮出全新的獨特作用,並且以此影響和改變外界環境。系統的內部結構是系統行為的基礎與根源,相同的組成要素(系統變數),不同的組成結構
系統是什麼? 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是它一群由相互有關連性的個體遵循某種規律組織在一起運作,發揮出獨立個體無法做到的工作的群體,而其中有關聯的個體就是組成系統的基本要素,有時也可以稱為系統的變數。系統變數包含2個概念,系統存量與流量,系統的整體狀態幾乎無法用一句話描述,只能透過變數的狀況才能了解整體的情
Thumbnail
在課程設計上,我往往會以客層設計教學的系統。但我逐漸發現只同一個用系統,除了貼近我自己的成長進程,更方便學習者記得。沒有一個系統是不會隨著人的成長和狀態一起演化的。我在設計新的系統時將以往常用的「四層系統」以及「3+1系統」重新簡單在課程設計筆記中介紹。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系統思維的重要性,強調理解元素、關係及其背後規律對洞察複雜系統至關重要。書中以商業模式變化為例,展示如何透過系統思維識別時代機遇,提升競爭力。此外,強調系統思維在學習中的應用,促進跨學科理解、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為適應未來變化奠定基礎。
《底層邏輯 1》一書深入探討了企業治理的核心要素:流程管理、制度建立與系統整合。書中強調,有效的流程優化、堅固的制度以及靈活的系統整合是企業成功的關鍵。透過這三大支柱,企業能夠促進創新,鼓勵持續學習與改進,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實現長期發展。
Thumbnail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被教育做事情前要先設立目標,有了目標之後再開始行動。習慣的養成也是一樣,但是《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提醒我們,成果與我們設立的目標沒有太大關係,卻與我們遵循的系統息息相關,系統與目標有何不同? Clear表示,目標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我們達到那些成果的
一個高效能的組織,成員們必須具備「去中心化」的思維,但學校的行政體系在設計時就是以科層體制為藍圖,且組織架構是固定的,改變不太容易。
Thumbnail
瞭解如何透過系統化教學計劃、課前問卷調查、明確學習目標、互動和參與、應用和實踐、評估和反饋、以及學員反饋來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和結構。
教育制度在各地的都會引起爭議,不少人都希望對其乎以改革以適應現今社會。在這裏我就教育制度改革發表一下我的淺見,以供各為參考: 中學教育採用學分制 降低考試測驗對分數的比重。同時避免重複式的作業。 課程大綱以學習進度為單位 以照顧每班不同的學習進度,不需要趕頭趕命趕考試內容。 中英文科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