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32個上班族增加自我籌碼的方法》讀後心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的鐵飯碗會不會有生鏽的一天?
from Pixabay
身為一個在學校的教育工作者,「穩定」是這個行業最大的吸引力,隨著公立學校老師退休年金改革、少子化、退撫基金可能破產等因素,加上本身在私校上班,更加重了不穩定因素,即使招生率每年屢創新高,一種「生於憂患」的意識總揮之不去。
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吳南嬿:「就原本退撫基金的體質來說,不管它成不成立新基金,都必然會破產,因為它本身退撫基金的資金水位已經太低,遠低於國際標準,它不盡速的把它用一個新的基金,把它切掉,然後開始去補退撫基金的洞的話,退撫基金未來它的洞只會越來越大。」
身邊朋友的同事們都是苦主,他們身處在公立學校,本該有的退休金,隨著年金改革被大砍,據說剩下一半左右,導致他們對於政府的不滿;網路上軍公教人員走上街頭抗議的新聞也不絕於耳,在在表示即使身處在公職體系,也會有可能在年金改革中,權利被犧牲。
由於以上的這些環境因素,讓我在學校服務的這段期間,一直思考身為一個一般上班族,該如何預防萬一,在「看起來穩定」的環境中,持續保持向上的動力與如何繼續自我成長?而大人學提供的一系列課程,也許可以幫助出社會後的大人持續學習,我先選擇他們寫的書來閱讀,書中許多觀念與我完全不同,但細思之後,也讓我受益良多,也的確給了我發展的方向。
作者是大人學由兩位企業管理顧問:張國洋(Joe)與姚詩豪(Bryan)共同創立。2015年他們將經營多年的管理部落格:專案管理生活思維當中,與職場兩性相關的文章獨立出來,成立大人學網站。基於工程師與顧問的背景,兩位創辦人著重透過邏輯思考來分析、解決人生各類問題,近年也陸續邀集理念相同的作者與講師加入。(大人學網站介紹)
書中的幾個重點摘錄如下:

一、投入公職是追求穩定,或是一場豪賭?

作者來自公務人員家庭,也看到擔任公職的優點與缺點,優點有大家知道的薪資、工作職位、生活作息、人際關係穩定、銀行貸款容易等,而存在的風險與缺點則為,退休金福利有可能因政府改革而被縮減,世代差異也可能在進體系後會有很大風險會遇到環境上的改革,書中建議剛入公職體系或是有意願走公職的人,需要設定自己的退場機制、官僚體制的做事方式與價值觀,將與外面世界產生嚴重落差,工作經驗出了體系則一無用處。

二、上班族也該培養閱讀習慣

「人不管再怎麼專精於自己熟悉的工作,若不能時時培養新的知識與視野,工作能力還是可能越來越差的。」,如果一直侷限自己在特定領域上,卻可能讓我們越來越保守,越保守則讓自己越來越沒競爭力。
書中建議閱讀各種不同領域的書籍,廣泛的雜學,提升自己的視野與廣度,以及觸發自己的新思維,作者則提到他在工作中的新想法通常都來自於他在讀其他領域的書而非他本身專業領域的書籍。
from Pixabay

三、開心上班必備的三個想法

如果在禮拜天晚上總是焦慮,每個禮拜一都要Monday Blue一下,就可以運用書中提到的三個結論,來檢視自己是否有真正樂在其中,分別為:樹立明確目標、擁有備選方案、專注於當下。
  1. 樹立明確目標:書中提到,假設對這份工作沒有長遠的目標與企圖,不期待個人發展(譬如培養技能、累積經驗等),沒有職涯目標(向上晉升,累積名聲),就很容易任何小事情就憤恨與不爽,所以對於自身的工作,需要去思索對於這份工作的意義與企圖。
  2. 擁有備選方案:如果認為你現在的工作,已經是你一輩子能夠找到的最好的工作,失去就不再會有,這便需要擔心了,在書中提到作者的觀察,認為自己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極度珍惜目前職位的人,其實反倒無法開心工作,因為擔心失去,反而在該發揮創意的時候備受限制,亦容易風聲鶴唳影響心情。書中建議能夠多接觸其他同業,定期更新自己的履歷表(亦可以細數自己今年完成什麼),探聽不同工作機會,評估自己的身價,才知道自己手中擁有什麼機會,對目前工作也比較放得開,做到不卑不亢的境界,也比較容易開心
  3. 專注當下:人總喜歡擔心未來不一定會發生的事,嚴重一點的,就會影響身心健康,甚至日本還出了一本書,名為《你所煩惱的事,有九成都不會發生》,就知道人通常會擔心與煩惱未來的事。「禪」與冥想在現代被許多人所接受,在於它提倡藉由各種方式,讓自己「活在當下」,而我自己本身的經驗,讓自己專注於當下之後,便能好好的面對許多情緒等問題,能更加理性的處理任何事物,而商務領域,也有一個名為「心流」的狀態,我認為它與禪的本質是相通的,一但專注於當下,便能感受到幸福感。
from Pixabay

延伸想法

聽聞同事常常因為一些事情而不愉快,甚至對同事拍桌說他是這個學校唯一擁有某科教學執照的老師、或是帶升學班的班導師總有優越於別人的心態、或是高中部老師總看不起高職部的老師等,每次都讓我不禁思考:
假如老師們到外面工作,這些表面上看起來的風光地位究竟剩下什麼?
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尤其在高職科,常常叮嚀學生在學校,要學習「帶著走的能力」,在作者另一本著作《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中,提到工匠才能——也就是能獨立完成一個事情的能力,在後工業時代越來越受重視(另一篇讀書心得再詳述),尤其在職科孩子的培養,老師們的教學容易與業界脫離,導致教學與業界有極大落差這也是時有所聞。
歐陽立中老師在Podcast以及著作中常常提到一個觀念:身為老師,到外面社會去衡量自己的經濟價值,或是作為學生示範,有能力在外面以自己的能力賺到錢,其實也是一種教育,在老師兼職已經慢慢在開放的時代,除了經濟及公保機制與大環境改變的前提,我認為教育部也許也有鼓勵老師到各業界去發展,再將其經驗帶回學校,給予學生更加實際的建議,我認為也是一種教育方式。

結語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老師的角色隨著各種學習管道的興起,扮演的角色再也不是一個幫忙填鴨的角色,在我的認知中,老師能在這歷史洪流中穩定存在著,一定不可取代性,譬如隨著不同孩子的特質,給予不同的「引導」,我之所以說引導,是因為這個時代的孩子已不是強迫或打罵,便能夠變好,老師在這個時代要扮演的,是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後續能享受於自己有興趣的學習
並不是是說罵或是生氣不好,而應該視為一種手段,重要的是罵後面的說明,甚至能不用罵的達到雙贏的地步,這是我目前很想學習的智慧,曾經,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詢問法師關於五戒中的「不惡口」這件事:假設為了學生好而罵他們,算不算惡口?法師則回答:大部分的時候,用罵的不見得能夠達成我們要的效果,反而會達到反效果,也許這是一個修智慧的過程
《刻意練習》中作者亦提到:一個人的表現一旦到達「可接受」的程度,動作成自然,再多活幾年「練習」也不會進步,甚至表現更差。也提到大家認為資深,應該會經由經驗的累積,應該會技術變得更好,但實驗卻是在入職後的前三年會達到巔峰,這讓我讀的這裡時,感到震撼,也讓我以此為戒,需要時常保持學習,並持續給予更新的教學回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有時分享自己的美術歷程,有時分享學生遇到的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由於身處在類公家機關的環境:私立學校,在做事上其實有蠻多眉角。 最近因工作價值觀的不同,與同事有些觀念上的衝突,才發現同事在做事上面,非常在意所謂的人情關係,也致力於處理人情關係,讓他自己有許多麻煩的事情,或是常常陷入兩難,實在是相當辛苦。
還記得自己升大學時,第一次面對人生大選擇時,你在想什麼呢?心情又是如何? 我確實是在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交界點中長大的,家人老師總告訴我們好好讀書,以後考上理想學校,但自己學的又非印象中能賺大錢的相關科系,選擇學習畫畫,家人也支持我學畫畫,並不會質問我將來畫畫能做什麼。
從以前就對心理學抱持著一種又愛又怕的心。 一個探討人類心理的學科,聽起來很有趣,但又是一門理論,深怕理論太過深奧。
前陣子,我跟家中爸爸因為一些事情大吵一架,至今還未和好。 在家中,爸爸是屬於比較傳統型的爸爸,對家庭很負責任,總給我們衣食無缺的長大,但與子女話很少,總不得溝通要領,有時會因此而跟妹妹有些爭吵,我常常都在居中當和事佬,而這次的一些話,確實戳到心中成為了刺,而少見的與爸爸大吵一架。
你在讀書的時候是否會有焦慮呢? 想到讀書,好像就想起學生時期那個沈重的書包,裡面裝滿了自己不太感興趣的書,為了「未來」著想,得要把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吞下去,內心就會蹦出許多想法諸如:「我學三角函數幹嘛?」「歷史是死人的事情關我什麼事?」之類的疑問。
你有想過為什麼自己年輕時追的明星,到中年後通常都很少發新作品,反而是演唱會比較多嗎? 大約在15~20年前的台灣,曾經是哈日族的天下,早期從小室家族、一路到安室奈美惠成為第一代流行教主,到濱崎步接續流行教主的天下,在台灣年輕人的流行中,日本流行文化與音樂大概佔了很大的篇章。 在那個網路還不盛行的時代
由於身處在類公家機關的環境:私立學校,在做事上其實有蠻多眉角。 最近因工作價值觀的不同,與同事有些觀念上的衝突,才發現同事在做事上面,非常在意所謂的人情關係,也致力於處理人情關係,讓他自己有許多麻煩的事情,或是常常陷入兩難,實在是相當辛苦。
還記得自己升大學時,第一次面對人生大選擇時,你在想什麼呢?心情又是如何? 我確實是在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交界點中長大的,家人老師總告訴我們好好讀書,以後考上理想學校,但自己學的又非印象中能賺大錢的相關科系,選擇學習畫畫,家人也支持我學畫畫,並不會質問我將來畫畫能做什麼。
從以前就對心理學抱持著一種又愛又怕的心。 一個探討人類心理的學科,聽起來很有趣,但又是一門理論,深怕理論太過深奧。
前陣子,我跟家中爸爸因為一些事情大吵一架,至今還未和好。 在家中,爸爸是屬於比較傳統型的爸爸,對家庭很負責任,總給我們衣食無缺的長大,但與子女話很少,總不得溝通要領,有時會因此而跟妹妹有些爭吵,我常常都在居中當和事佬,而這次的一些話,確實戳到心中成為了刺,而少見的與爸爸大吵一架。
你在讀書的時候是否會有焦慮呢? 想到讀書,好像就想起學生時期那個沈重的書包,裡面裝滿了自己不太感興趣的書,為了「未來」著想,得要把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吞下去,內心就會蹦出許多想法諸如:「我學三角函數幹嘛?」「歷史是死人的事情關我什麼事?」之類的疑問。
你有想過為什麼自己年輕時追的明星,到中年後通常都很少發新作品,反而是演唱會比較多嗎? 大約在15~20年前的台灣,曾經是哈日族的天下,早期從小室家族、一路到安室奈美惠成為第一代流行教主,到濱崎步接續流行教主的天下,在台灣年輕人的流行中,日本流行文化與音樂大概佔了很大的篇章。 在那個網路還不盛行的時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2003年4月24日,由於台北和平醫院出現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病患,台北市政府宣布強制封院。含同當日召回的醫護人員,以及病患、陪病家屬共計1170人,分散院區A、B兩棟大樓。封院共計14天,154人染疫,31人死亡⋯⋯
Thumbnail
「不是因為生活特別才記錄,而是因為每天記錄才讓生活變得特別。」
Thumbnail
家庭主婦摸摸陳舊破損的包,看著櫥窗心儀的手提包,兼職的她只能想像有一天入手優雅拎包,而身後電視牆上財經專家告知要最少要有4000萬日幣的存款才能安心退休,柴米油鹽醬醋茶,銀行存款還差的遠呢!
Thumbnail
歷史的既視感竟如此強烈!《梅艷芳》中缺席的民主歌聲獻中華、幽微的九七大限焦慮、或者是 2003 年的抗 SARS 戰役,這些都是港人一路走來的歷史歲月,而成為了巨大的電影符碼(存在/不存在皆是)影射著遭遇政治巨變、新冠疫情衝擊的現時香港。梅艷芳一句:「我會待在香港」撫慰了多少現今港人的心靈?
Thumbnail
我們所有人不是正在成為孤兒,就是已經成了孤兒。就算哭泣也不能改變什麼,但一起流淚的話或許能夠不那麼難堪,或許能夠成為彼此的一點力量。
Thumbnail
對於歷史爭議人物的反諷,繼2016年《吸特樂回來了!》的瘋狂襲捲後,這次的《史達林死了沒?》似乎也想在充滿動盪的2018激起不小的風暴,題材的取材與內容改編,除了史達林時代過渡到赫魯雪夫的種種權力轉換與爭鬥外,更體現了人類在群體與個人中的抉擇拉扯......
Thumbnail
以史達林死後的蘇聯高層政爭作為故事發想的《史達林死了沒?》,個人覺得可能會是四月底台灣院線檔期中,在娛樂大片環伺的情況下非常容易被忽略的戲劇佳作。
Thumbnail
《史達林死了沒?》富有大量令人猝不及防的幽默橋段,許多部份用上了日常生活般的酸言酸語反映著當代社會的恐怖氛圍,而對於整體的蘇聯歷史而言,卻只有短短的二、三年罷了;不過僅僅是短暫的描述蘇聯歷史,也足夠表現出當時代下的無奈了,若再從本片的世界跳脫出來,看看現在它國的共產黨發展,實在不知道哪個更加殘忍了。
Thumbnail
阿曼多伊安努奇(Armando Iannucci)編導的政治諷刺喜劇,史蒂夫布希密、西蒙羅素畢爾、傑夫泰爾等人主演。 劇情描述史達林在私人別墅猝死,揭開派系鬥爭的序幕。大權在握的內務部長貝利亞與野心勃勃的赫魯雪夫相抗衡,各自使出渾身解數拉攏政要,卻在政治清算中鬧出一連串荒謬情節。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2003年4月24日,由於台北和平醫院出現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病患,台北市政府宣布強制封院。含同當日召回的醫護人員,以及病患、陪病家屬共計1170人,分散院區A、B兩棟大樓。封院共計14天,154人染疫,31人死亡⋯⋯
Thumbnail
「不是因為生活特別才記錄,而是因為每天記錄才讓生活變得特別。」
Thumbnail
家庭主婦摸摸陳舊破損的包,看著櫥窗心儀的手提包,兼職的她只能想像有一天入手優雅拎包,而身後電視牆上財經專家告知要最少要有4000萬日幣的存款才能安心退休,柴米油鹽醬醋茶,銀行存款還差的遠呢!
Thumbnail
歷史的既視感竟如此強烈!《梅艷芳》中缺席的民主歌聲獻中華、幽微的九七大限焦慮、或者是 2003 年的抗 SARS 戰役,這些都是港人一路走來的歷史歲月,而成為了巨大的電影符碼(存在/不存在皆是)影射著遭遇政治巨變、新冠疫情衝擊的現時香港。梅艷芳一句:「我會待在香港」撫慰了多少現今港人的心靈?
Thumbnail
我們所有人不是正在成為孤兒,就是已經成了孤兒。就算哭泣也不能改變什麼,但一起流淚的話或許能夠不那麼難堪,或許能夠成為彼此的一點力量。
Thumbnail
對於歷史爭議人物的反諷,繼2016年《吸特樂回來了!》的瘋狂襲捲後,這次的《史達林死了沒?》似乎也想在充滿動盪的2018激起不小的風暴,題材的取材與內容改編,除了史達林時代過渡到赫魯雪夫的種種權力轉換與爭鬥外,更體現了人類在群體與個人中的抉擇拉扯......
Thumbnail
以史達林死後的蘇聯高層政爭作為故事發想的《史達林死了沒?》,個人覺得可能會是四月底台灣院線檔期中,在娛樂大片環伺的情況下非常容易被忽略的戲劇佳作。
Thumbnail
《史達林死了沒?》富有大量令人猝不及防的幽默橋段,許多部份用上了日常生活般的酸言酸語反映著當代社會的恐怖氛圍,而對於整體的蘇聯歷史而言,卻只有短短的二、三年罷了;不過僅僅是短暫的描述蘇聯歷史,也足夠表現出當時代下的無奈了,若再從本片的世界跳脫出來,看看現在它國的共產黨發展,實在不知道哪個更加殘忍了。
Thumbnail
阿曼多伊安努奇(Armando Iannucci)編導的政治諷刺喜劇,史蒂夫布希密、西蒙羅素畢爾、傑夫泰爾等人主演。 劇情描述史達林在私人別墅猝死,揭開派系鬥爭的序幕。大權在握的內務部長貝利亞與野心勃勃的赫魯雪夫相抗衡,各自使出渾身解數拉攏政要,卻在政治清算中鬧出一連串荒謬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