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從大學畢業後就籌劃著想去德國讀書,但以家境並不富裕的狀態下,所有的費用都需要自己籌備,包括在台語言的學習與檢定,所以同步要工作也要準備著出國的計畫,不知不覺就用了十年的時間。
終於在今年聽到了他的好消息,他終於考完的語言檢定也申請到了德國的學校,預計接下來的九月份就要出發前往德國,一切看似終於達成心願,苦盡甘來,但卻在最近決定不出國了!聽到他打電話來邊說邊哽咽的聲音,我知道他很失落,但會這麼做決定肯定有他的理由在。
他說為了出國讀書,需要向銀行借一大筆錢,到了德國讀書仍需要半工半讀,除此之外,畢業後他沒有把握立刻就能找到工作並且開始償還貸款,他突然很害怕自己會垮台,甚至沒辦法養活自己,而他不是有後援的人,自己垮了,沒有家人能在背後撐著,再加上年紀,念完書畢業可能都要奔四了但自己卻還是負債的狀態,想到這些他好像突然被點醒了什麼,突然找不到自己一直想去德國讀書的理由,因為礙於現實層面有太多需要考量。
回憶著每次和他聊著去德國的計畫,其實我從來不敢給他任何肯定的想法與建議,因為人生的選擇權最終仍在自己,且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唯有自己分析想清楚了,才能踏實的接受最後的決定。
突然間我也感慨了起來,我們總說人生有很多的選擇,但真到了三十幾歲的年紀,會發現人生好像沒有那麼多選擇,畢業後選擇的職涯,真的工作了幾年後發現要轉換跑道也很不容易,當進入職場、成家立業後,我們更沒有本錢對生涯打掉重練,彷彿只能被時間不停的推著前進,眼前只剩一條單行道,沒辦法再一無反顧的放掉眼前的狀態,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責任也越來越重,人生的角色也越來越多,是需要開始陪伴父母的孩兒、是他人的另一半、是人父人母孩子的避風港......
隨著角色越吃重,做任何決定都需要多方考量,或許會覺得自己不再只為自己而活,但生命正是因為有羈絆才完整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