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為了測量世界而啟程,經過這些年,他居住的空間充滿各種意象......最後他發現,這座迷宮的纏繞線條所描繪出來的意象,其實就是自己的臉孔⋯⋯—路易斯.波赫士
因緣際會下在暑假的第一週來到了台東女中協辦的海洋美學營擔任帶隊老師,離開熟悉的環境,離開習慣已久的同溫層,來到這個遠方的我,出發的動力是想從其他老師的身上重新找回自己的熱忱,放眼看看其他的美術老師都在做些什麼事,或許我能在這趟不怎麼輕鬆的旅途中發現答案,更希望的是重新找回自我。
遇見不同的人
在這裡看到充滿教學熱忱的老師群,接了許多大型的計畫並且執行,我想這是我目前的工作場域做不到的事,讓我不禁納悶是什麼樣的熱情與堅持,能在每年暑期辦美學營,且製作的是大型的裝置作品,這需要花費多大的心力進行前置作業,包含了活動安排、場地協調、講師安排、製作設計、作品的前導等等,才能辦一場給全國高中生都能參與的營隊,而這些都是無償的付出!
教學樂趣來自不斷的挖掘有趣的媒材
太大型的營隊可能需要足夠的經驗累積,但平日的教學過程,是可以改變的,主導老師提到:自己求變化,教學才會有變化,能用不同的媒材不斷嘗試、不斷想出新點子融入教學,這些正是美術老師的優勢,可以探索各種藝術創作的可能性,而當老師充滿著創作能量的同時學生們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讓創作的種子萌芽,藝術來自於人,最終也回歸於每個人自身。
用藝術關照生活
營隊的過程中,也不斷在思考著,美學對於我而言是什麼?而我想帶給學生的又是什麼?對我來說美學就是好好生活,身為藝術家,設計師,唯有先好好感受生活、體驗生活,才能創造出貼近人心的作品,設計師更應關照生活,才能設計出最貼近人們需求的產品,而反過來說,好好生活每個人都可以是生活藝術家!
因此在我的想法裡,對於高中端的專業美術教育來說,唯有真正走進美學的本質才能帶出更深層的思考。經過這一趟的台東見習,過程雖然真的不算輕鬆,但我也能更明確的知道自己對於美術教育的定義,所謂的定義真的是需要長時間的累積、感觸與思考才能逐漸明朗。
尋找定義的同時也是一個找尋自我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