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究竟有多愛你?這個回答,戳中無數父母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時不時會聽到有父母抱怨:
孩子怎麼跟我越來越不親了,連話都不願意跟我說。" 
孩子一點也不懂感恩,不體諒我的辛苦,不關心我……"

抱怨著抱怨著,就容易陷入一個悲觀的定論:
 "孩子根本不需要我,也不愛我……" 

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會堅定不移地反駁道: 
"不!你的孩子遠比你想像中更愛你,更需要你。" 

為何這樣說,請看今天這篇文章。

raw-image
raw-image

法國影片《乾柴烈火》裡的弗蘭茲,成長於一個破碎的童年:

父親早逝,母親改嫁,他跟隨母親與繼父生活。

在弗蘭茲的印象裡,母親是個情感淡漠之人,從不關心他。

年幼的弗蘭茲經常遭遇繼父猥褻,但沒人給他提供支援與保護,他只能一個人默默忍受。以致成年後的他,不懂得保護自己,在感情中屢屢受傷。

後來在經歷被富商玩弄、被女友拋棄的雙重打擊後,他絕望地選擇了服毒自盡。

奄奄一息之際,弗蘭茲讓朋友維拉幫忙撥通母親的電話:

“媽媽,是我。我服毒了,沒救了。”

電話那頭,母親沒有關心也沒有問候,只是面無表情地回了句“一路順風”。

仿佛即將要死去的,不是她的兒子,而是一個與她無關的微不足道的生命。

弗蘭茲對這一切也已經習以為常,同樣淡淡地回了母親一句“謝謝,媽媽”。

一旁的維拉看不過眼,罵了一句:“她真沒心肝!”

這下反而把弗蘭茲給惹惱了,他立刻提高音量為母親辯護:“她有!”

隨後他躺了下來,不再搭理維拉,很快便停止了呼吸。

raw-image

一個從小未曾得到父母的關愛與保護的孩子,卻在生命終結的最後一刻,還在替情感冷漠的母親做辯護,著實令人心酸又無奈。

針對這種現象,英國心理學家費爾貝恩稱之為:

孩子對壞客體的「道德防禦」。

他在對問題兒童進行治療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這些孩子明顯來自于問題家庭(比如父母酗酒、爭吵或暴力),經常被養育者以惡劣的方式對待。

但詢問時,他們卻無一例外地會為養育者辯解,將養育者的傷害性行為合理化。

比如會認為是外力因素(酒精)引誘養育者這樣做,或認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才會遭致養育者的懲罰。

回顧我們周圍的人群,類似這樣的場景,其實並不罕見。

比如很多在暴力家庭長大的孩子,或從小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孩子,在回顧童年經歷時,他們總能找到理由為父母辯護:

“唉,我爸也不容易,他從小也是被我爺爺打大的,再說打幾下也不會死人。”
“沒辦法呀,父母那時候忙於生計,能將我們養大就不錯了,其它的不奢求。”
“……”

如果有人客觀評價一句:“你的父母確實做得挺糟糕的。”

他們多半會下意識反駁:“才不是呢!你憑什麼說他們?”

說不定還會為了維護父母,不惜跟你吵起來,甚至絕交。

在道德防禦下——

孩子常常會不自覺地美化養育者,替養育者辯解,以此維持對養育者的忠誠。

raw-image
raw-image

為什麼在成長中,孩子要對養育者啟動道德防禦?

答案很簡單:

因為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需要一個好客體——
為自己營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增加安全感。

比方說有兩個世界,一個由上帝統治,一個由魔鬼統治。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想要居住在上帝統治的世界裡,因為它會讓人有安全感,哪怕犯錯也會有贖罪的希望;而魔鬼統治的世界,沒有安全感,沒有贖罪的希望,只有死亡和毀滅。

從某種意義來講,

孩子對養育者進行道德防禦,不斷美化養育者的一些傷害性行為,在幻想層面將其塑造成「好客體」。

這就等同於為自己營造一個由上帝主宰的世界,能夠令他暫時感受到安全和保護,獲得向上成長的希望。

這是「道德防禦」對一個孩子成長的保護作用。

但遺憾的是,這樣一種道德防禦是以「壓制感受、否定傷害」為前提的。

如果養育者是一個基本的好客體,不會對孩子有太多過分的言行,倒也還好;
但如果,養育者本身就是一個壞客體,有不良習慣,還會對孩子做出傷害性行為,後果就會有些嚴重。

道德防禦之下,孩子會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

一個是自我黑化。

比如:

一個在暴力家庭長大的男孩,長大後可能會成為一個暴力的丈夫、暴力的父親
一個從小被父母忽視的女孩,未來可能會成為一個情感淡漠、忽視孩子的母親。

當一個孩子選擇了美化壞客體,將傷害性行為合理化時,往往就意味著:TA認同了壞客體,也認同了壞客體的「壞」。

如此一來,TA便可能會不自覺地模仿壞客體的一言一行,認同壞客體的為人處世。當然還有一種情況——

孩子不一定會通過行為效仿來表達對壞客體的認同,而是通過自我歸罪的方式,將壞客體的傷害合理化,從而在關係中走向另一個極端:自我懲罰。

就像影片中的弗蘭茲,他從小到大遭受著母親的冷漠和繼父的傷害,並習以為常。

在跟富商交往的過程中,他同樣遭受對方的冷暴力和肢體傷害,但他從來不認為對方有問題,反而認為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才會遭致對方的懲罰,即便懲罰也是基於對方對自己的愛。

甚至富商當著他的面勾引別人,並將他拋棄以後,他內心依然深愛著富商,不忍心責怪。極度痛苦之下,他把憤怒和攻擊性轉向了自己,並通過服毒自盡的方式,完成了自我懲罰。

也就是說,

面對一個壞客體,當孩子啟動道德防禦後,
要麼會演變成「惡人」,要麼會演變成「罪人」。

無論哪一種,都可能是一條充滿荊棘的深淵之路。

raw-image
raw-image

以上這些文字——

可能會令身為孩子的你,感到有些沉重;也可能會令身為父母的你,感到有些壓力。

畢竟,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父母,誰還沒有一些小缺點,或小瑕疵呢?

如此一來,孩子在成長中或多或少都會啟動道德防禦——

比如:

面對一個常年缺席的父親,孩子會傾向于相信父親在外努力賺錢養家,而不願意承認父親並不關心自己;
面對一個虛弱的母親,孩子會傾向于相信母親已經盡力愛自己,而不願意承認母親其實不具備愛的能力。

通過道德防禦,孩子在幻想層面將養育者的種種行為合理化,維持他們在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獲得安全感。

這聽起來很美好,但卻不是事實真相,反而掩蓋了養育者愛的缺失與匱乏;
它無法在關係層面真正滋養孩子,甚至還會無形中蒙蔽孩子對愛的感知能力。

正因為如此,身為孩子的我們,要學會覺察並識別自己對養育者的道德防禦,尋求破解之道。

具體該如何做呢?

首先我想說,覺察到道德防禦的存在,是改變的開始。

從長遠來講,我們可以試著通過以下三個步驟,一點點卸下道德防禦,走向自我整合。

第一步:勇敢地離開養育者懷抱。

可以是空間上的分離——
比如通過向外求學、外出務工等方式,離開養育者去體驗外面的世界。

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分離——
比如在做一些選擇的時候,不再事事依賴養育者,而是遵循內心選擇。

年幼時候,我們無力抵抗外界的洪水猛獸,需要養育者為我們提供庇護。

但現在,我們已經長大,已經具備足夠的成熟與智慧,與真實世界碰撞。

從中你也許會發現:

我們並非不堪一擊,外面的世界也並非險境橫生;哪怕離開養育者的庇護,我們大概率也是安全的。

第二步:在不同關係中內化客體體驗。

在現實世界去接觸不同的人,進入不同的關係體驗。

借助好關係的力量,重塑我們的生命體驗——

想起在我的原生家庭,我的養育者屬於非常挑剔的類型。
他們總是放大我的缺點,批評我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對我的優點卻視而不見。
也因此,我小時候其實很自卑,總覺得自己很糟糕。
但幸運的是,我上學後遇到了一個很好的班主任。
他經常表揚我在學習、生活中的小進步,予以肯定,還委任我為小組長,鼓勵我不斷突破自己、完善自己。
就這樣,隨著在學校獲得的成就越來越多,我逐漸擺脫了自卑,變得越來越自信。

第三步:在體驗中完成自我的重建。

當我們離開養育者懷抱,進入到更廣闊的世界,與不同的客體做聯結,收穫不同的關係體驗。

我們將會越來越清晰地知道什麼是好與壞,什麼是善與惡,什麼是愛與恨……
我們會變得越來越完整。

當帶著這份完整去回顧身後的原生家庭,去看見並接納父母真實的樣子——
感恩他們含辛茹苦將我們養大的不易,同時也承認他們曾有意無意帶給我們傷害。

從而跟他們產生更真切的聯結,承接他們身上好的部分,遠離他們身上壞的部分;並由此衍生出一種出於自愛的忠誠,而不是盲目的忠誠。

如此一來,鑲嵌在我們身上的那層厚重的道德防禦,就可以一點點卸下了。

raw-image

寫在最後


當我們知道了孩子對父母無條件的愛和忠誠之後,再去理解很多人對於生育的選擇,就更為清晰。

前段時間跟一名女性朋友聊天,她說暫時不打算生孩子。

我問道:"你不喜歡孩子嗎?"

她回答道:"不,恰恰相反,我太喜歡孩子了。但也正因為如此,在沒確定自己具備愛的能力之前,我不願意貿然要孩子。"

寫到這,同樣想起前不久,50歲的林有慧(蕭敬騰未婚妻)在回應外界關於"她還能不能生孩子"時所說的一句話:
"生孩子是因為愛,不生孩子也是因為愛,這是一個選擇,不是一個任務。"

是的。

一個孩子對父母的需要、愛與忠誠,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當我們尚未懂得如何愛孩子之前,不那麼倉促地將TA帶到這個世界,這或許才是更加負責任的體現。

而如果,你已經是一名父母,那就請盡你的能力去好好愛自己,完善自己,然後再用這份愛一點點滋養你的孩子。

別害怕,在這條路上,你並不孤獨,因為你的孩子遠比你想像中更愛你、更忠誠於你。


 

41會員
119內容數
#自我成長 #情感 #育兒 #焦慮 #抑鬱 #催眠 自己看不到全面,需要他人的協助。 亮亮帶你“關注自我和內心”,引領健康生活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飯糰@亮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忍受伴侶施加的壓力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某些時候,我們也會因為小事產生情緒波動,從而沒辦法給到伴侶適當的回應與支持。 但只要我們不斷努力,也會逐漸成長起來,能夠互相容納對方帶來的壓力~ 你或者你的伴侶有收到過來自對方的情緒壓力嗎? 你們是怎樣應對這些壓力呢?快來評論區和我們聊聊吧~
當負面情緒出現在親密關係中時,控制和緩解情緒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非常擅長於安撫 ta 人的情緒。 想要很好地安慰身邊的人,需要一些同理心,耐力和正確的技巧。 你有哪些「正確安撫」ta 人的經歷嗎? 你又有哪些「正確安撫」的小技巧呢,快來評論區和我們分享吧~
防禦性傾聽不但會讓你對對方產生很多負面的猜測,還會讓你主動做出一些激發對方的防禦的行為,關係自此就進入了惡性循環。 但如果你能覺察自己是否已經陷入了一種防禦性傾聽,注意溝通方式,就能更好地表達自己~ 你或者你的伴侶有陷入過防禦性傾聽麼? 你們又是如何應對防禦性傾聽呢? 快來評論區和我們聊聊吧~
你可以接受自己的伴侶背著自己小黃片嗎? 如果,你抓到了伴侶看片,或者你被伴侶抓包看片了,一方產生了淡淡的不滿,另一方產生了淡淡的恐懼,這時怎麼處理最好呢? 你發現過自己的伴侶偷偷看片嗎? 你願意邀請伴侶一起看片嗎?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自己的看法~
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ta看起來「桃花運」不斷,卻很難遇到「真愛」。 為什麼那些大家眼中很有吸引力、擇偶選擇權很多的人,反而並不容易找到真愛,也更不容易享受愛情呢? 你覺得影響關係品質的是什麼?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自己的看法~
活在當下,意味著我們不要被過去和未來的事情所過度打擾,充分地體驗人生,是每個人都值得擁有的生活方式。 你有過過度幻想未來的經歷嗎?你有哪些小方法,幫助你從忙碌的生活中暫停下來,感受現在呢,快來評論區和我們分享吧~
忍受伴侶施加的壓力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某些時候,我們也會因為小事產生情緒波動,從而沒辦法給到伴侶適當的回應與支持。 但只要我們不斷努力,也會逐漸成長起來,能夠互相容納對方帶來的壓力~ 你或者你的伴侶有收到過來自對方的情緒壓力嗎? 你們是怎樣應對這些壓力呢?快來評論區和我們聊聊吧~
當負面情緒出現在親密關係中時,控制和緩解情緒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非常擅長於安撫 ta 人的情緒。 想要很好地安慰身邊的人,需要一些同理心,耐力和正確的技巧。 你有哪些「正確安撫」ta 人的經歷嗎? 你又有哪些「正確安撫」的小技巧呢,快來評論區和我們分享吧~
防禦性傾聽不但會讓你對對方產生很多負面的猜測,還會讓你主動做出一些激發對方的防禦的行為,關係自此就進入了惡性循環。 但如果你能覺察自己是否已經陷入了一種防禦性傾聽,注意溝通方式,就能更好地表達自己~ 你或者你的伴侶有陷入過防禦性傾聽麼? 你們又是如何應對防禦性傾聽呢? 快來評論區和我們聊聊吧~
你可以接受自己的伴侶背著自己小黃片嗎? 如果,你抓到了伴侶看片,或者你被伴侶抓包看片了,一方產生了淡淡的不滿,另一方產生了淡淡的恐懼,這時怎麼處理最好呢? 你發現過自己的伴侶偷偷看片嗎? 你願意邀請伴侶一起看片嗎?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自己的看法~
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ta看起來「桃花運」不斷,卻很難遇到「真愛」。 為什麼那些大家眼中很有吸引力、擇偶選擇權很多的人,反而並不容易找到真愛,也更不容易享受愛情呢? 你覺得影響關係品質的是什麼?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自己的看法~
活在當下,意味著我們不要被過去和未來的事情所過度打擾,充分地體驗人生,是每個人都值得擁有的生活方式。 你有過過度幻想未來的經歷嗎?你有哪些小方法,幫助你從忙碌的生活中暫停下來,感受現在呢,快來評論區和我們分享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我曾經以為可以挑戰父母的權威、捍衛自己的選擇、替自己的決定負責是理所當然的事,卻在聽過許多人的故事及接觸更多書籍中得知,原來多數的孩子都成長於「生不由己」的家庭環境而感到痛苦不堪。 最令孩子感到難受的事情肯定有「學業」這一項,在日益繁重的課業壓力之下,即便沒有師長及父母的催逼都感到喘不過氣
Thumbnail
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著,社會需要承擔更多的養老和醫療費用,隨著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對醫療和護理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這將給社會福利系統帶來巨大壓力。
Thumbnail
在看完《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之後我對吳曉樂這個作者的興趣有增無減,我的直覺告訴我,她有我人生想探求的答案,或者,她很靠近我的追求的疑惑。 所以我繼續借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作者的第一本書,她的體材更像散文,我不能說它是小說,根據事實所記述應該是散文。 作者深諳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係寫出
Thumbnail
電視劇出來的時候很紅,但我沒看 最近我們家旁圖書館的書展把這本書拿出來放時,我就打算要再結束後借回來看 十個跟爸媽之間的愛恨糾葛故事 讓我一篇接著一篇欲罷不能 有的好難過 有的好心痛 今天我在接小孩時問他,到底小孩想要的是什麼呢? 我跟他分享了我看的前兩篇故事後,自言自語的
Thumbnail
孩子都是天然愛著父母的,親子關係的決定權在父母手裡。在孩子眼裡,每個媽媽都是神,每個爸爸都是英雄
Thumbnail
今年因疫情關係,孩子們待在家悠閒成習,教育部宣佈開學時間表後,許多孩子們內心有還沒預備和調整好的,即將迎接嶄新的新學期。這時精油無疑是應急的好幫手,更重要的是即安全、有效又攜帶方便。
Thumbnail
📷 還記得孩子剛出生的時候,護理人員會把握黃金時間,將寶寶拿給媽媽進行肌膚接觸,我們會看到孩子趴在媽媽身上,孩子使用本能感受媽媽的體溫,聞一聞媽媽身上的氣味,熟悉媽媽身上的特徵,並且認定這個就是「我的媽媽」,我相信這是孩子出生後體驗到的「第一次陪伴」。 關於爸爸的陪伴,我曾經聽過一位大學教授說過: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以前帶著湛少參加兩年的步道課 他總是在邊緣遊走 老師抓昆蟲他就撿葉子 老師摸樹皮他就看風景 開始的時候,我還會催促要他跟上、專心聽講 後來久了也就任由他去,讓他用自己的方法
Thumbnail
有雷慎閱! 故事的一開始是從一個平凡無奇的早上開始說起, 一對姊妹準備出門上學,吃著母親準備的早餐,
Thumbnail
  「上課不能發問,下課不能打球,那為什麼還要來上學?」,在剛進入「升學班」的我,無法理解導師「下課不能打球」的規定,仍執意下課打籃球而被罵了很多回。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我曾經以為可以挑戰父母的權威、捍衛自己的選擇、替自己的決定負責是理所當然的事,卻在聽過許多人的故事及接觸更多書籍中得知,原來多數的孩子都成長於「生不由己」的家庭環境而感到痛苦不堪。 最令孩子感到難受的事情肯定有「學業」這一項,在日益繁重的課業壓力之下,即便沒有師長及父母的催逼都感到喘不過氣
Thumbnail
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著,社會需要承擔更多的養老和醫療費用,隨著壽命的延長,老年人對醫療和護理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這將給社會福利系統帶來巨大壓力。
Thumbnail
在看完《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之後我對吳曉樂這個作者的興趣有增無減,我的直覺告訴我,她有我人生想探求的答案,或者,她很靠近我的追求的疑惑。 所以我繼續借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作者的第一本書,她的體材更像散文,我不能說它是小說,根據事實所記述應該是散文。 作者深諳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係寫出
Thumbnail
電視劇出來的時候很紅,但我沒看 最近我們家旁圖書館的書展把這本書拿出來放時,我就打算要再結束後借回來看 十個跟爸媽之間的愛恨糾葛故事 讓我一篇接著一篇欲罷不能 有的好難過 有的好心痛 今天我在接小孩時問他,到底小孩想要的是什麼呢? 我跟他分享了我看的前兩篇故事後,自言自語的
Thumbnail
孩子都是天然愛著父母的,親子關係的決定權在父母手裡。在孩子眼裡,每個媽媽都是神,每個爸爸都是英雄
Thumbnail
今年因疫情關係,孩子們待在家悠閒成習,教育部宣佈開學時間表後,許多孩子們內心有還沒預備和調整好的,即將迎接嶄新的新學期。這時精油無疑是應急的好幫手,更重要的是即安全、有效又攜帶方便。
Thumbnail
📷 還記得孩子剛出生的時候,護理人員會把握黃金時間,將寶寶拿給媽媽進行肌膚接觸,我們會看到孩子趴在媽媽身上,孩子使用本能感受媽媽的體溫,聞一聞媽媽身上的氣味,熟悉媽媽身上的特徵,並且認定這個就是「我的媽媽」,我相信這是孩子出生後體驗到的「第一次陪伴」。 關於爸爸的陪伴,我曾經聽過一位大學教授說過: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以前帶著湛少參加兩年的步道課 他總是在邊緣遊走 老師抓昆蟲他就撿葉子 老師摸樹皮他就看風景 開始的時候,我還會催促要他跟上、專心聽講 後來久了也就任由他去,讓他用自己的方法
Thumbnail
有雷慎閱! 故事的一開始是從一個平凡無奇的早上開始說起, 一對姊妹準備出門上學,吃著母親準備的早餐,
Thumbnail
  「上課不能發問,下課不能打球,那為什麼還要來上學?」,在剛進入「升學班」的我,無法理解導師「下課不能打球」的規定,仍執意下課打籃球而被罵了很多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