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這本書?
工作占據我一天內很長的時間,工作上一人要當多人用,恨不得自己有兩顆腦袋加上八隻手。在時尚產業的步伐很快,很多時候必須迅速做出決策,但我認為效率應該要兼顧執行的正確方向做起來才有意義,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想「瞎忙」,希望可以發揮自己價值的最大化。當時遇到的領導者與我的意見相左讓我懷疑自己的能力,好奇心使然我也想知道有沒有可以有指引的方法可以調整執行。以下是我從書中節錄喜歡且印象深刻的部分。
深度工作屬於高認知需求的工作
高品質的生產工作=花費的時間x專注的程度。如想達到深度工作力,須倚靠刻意練習長時間將專注力在單一工作上用到最大化。而當專注力被打斷時可能會產生注意力殘留,多工會造成反效果,任務轉換間可能會讓下次任務的表現不佳。
藉由聚集注意力之光,讓你的心智變成一片透鏡,讓你的靈魂貫注在心智全然投入和吸收的思想上。-塞季翁吉《智識生活》
作者認為會在這社會脫穎而出的三大群體:
- 高技術工作者(精通精密智慧機器)
- 超級明星(工作領域不限當地座標,可招募全世界的頂尖人才合作(外包部分工作)降低企業成本)
- 擁有者(擁有豐富的資本)
分心帶來成本,深度可以提升價值
書中分析4個造成分心的原因
- 度量黑洞:知識工作無法量化被瑣碎工作切割工時對企業獲利或專注力造成的影響
- 最小阻力原則:連線文化是主因之一(通訊軟體發達,短時間內得到或是傳達回覆被認定是應該的)在企業環境中,由於缺少各種行為對企業獲利影響的反饋,我們傾向採用在當時最容易的行為。(淺薄工作)
- 以忙碌代表生產力:沒有明確的指標可以證明工作是否有生產力或有價值的情況下,以明顯可見的方式做很多事。
- 網際網路狂熱教派:認定新科技帶來的便利性都是進步的、正向的。
因為仰賴無所不在的連線,製造出無數破壞性的分心,這些分心會在不知不覺中讓你的心智建構的世界喪失意義和重要感。作者認為助長社群媒體迅速崛起的部分原因是,它切斷「辛苦工作創作真正的價值」和「吸引人注意到你的獎賞」之間的關係。它以一直淺薄的集體替代品,取代了這種由來已久的資本主義式的交換。
培養深度工作力的六大策略
1.建立個人化的工作哲學
- 修道院式:去除或減少淺薄義務,把深度工作最大化。工作性質有明確定義、高度重視的職業目標,不必負擔身為大組織一份子的附帶義務。
- 雙模式:切割時間,分配一些明確的時段給深度工作,其他時段開放給做別的事。實施上需定義明確的尺度。
- 節奏式:把深度工作變成簡單而規律的習慣;或每天在固定時間開始深度工作。確保有規律的達成少量成果,長期下來足以累積成可觀的深度時間。
- 記者式:在任何地點都能安排時間適應深度工作。不適合新手使用。
2.建立儀式
- 目的是減少深度工作的阻力
- 選擇適宜的工作地點、時間
- 儀式需要規範和程序,讓努力有架構
3.大動作投入
- 藉由激進的改變平常的環境,加上大手筆投資資金或精力,全都支持一項深度工作任務,以提高這項任務的重要感。
- 大動作把深度工作目標推向心智的優先地位,釋放必要的心智資源。
4.妥善利用協作
- 追求創新時,可創造更好的結果。
- 創新不是偶然被靈感擊中的結果,而是在最實質的突破,投入大量的努力。
5.像經營企業般執行
- 專注在重要的事情
- 根據領先指標行動:在落後指標的基準上,衡量驅動成功的新行為。
- 設置醒目的計分板(達成深度工作的目標時一種獎勵機制)
- 定期檢討成效
6.耍懶惰
- 停止思考有助於領悟
- 停止思考有助於補充深度工作需要的能量:注意力的資源有限,必須善加儲備(暫停導向性注意力)
- 關機儀式:條列每一條任務,並在評估這些任務後為明天做計畫。減少事情沒做完的焦慮感,告訴心智要放下工作好好休息。
排除淺薄事務的方法
我們每天花很多時間在「自動駕駛」上,不去想怎麼利用自己的時間,常有低估在使用時間上的誤差。
- 安排工作日的每一分鐘:以每小時為單位安排淺薄和深度工作,時間表可依據實際情況彈性調整。建立管理時間的習慣。
- 量化每一種活動的深度
- 確認淺薄工作的時間比率
- 設定明確的目標,在某個時間以後就不工作:固定時間表
深度生活要求你必須放棄大部份的人為忙碌帶來的舒適感。發揮你能力的極致,創造更好的東西,也環繞一種不安,因為它強迫你面對你還不是那麼好的可能性。空談我們的文化,比跨入深度生活並嘗試改造世界安全。
結語
教大家分配時間的文章和方法很多,需加上作者一開始提到刻意練習讓自己熟練、變成自己的工作模式。我自己的工作以及身邊一些人都有遇到共同的狀況:公司希望員工一人要可以進行多工工作,以前認為會多個技能其實很不錯,久了會讓我像顆不斷轉的陀螺、有種侵蝕內耗的疲憊感。書中闡述關於「深度」的觀點,除了工作外延伸到生活或是興趣也很適用。我認為現在專注力和時間是稀缺資源,造就了各個「懶人包」、「X分鐘讓你了解OOO」,如果可以直接複製別人的成功模式一步登天是最好的結果。不過這樣世界可能就少了創意多樣性、少了好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