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甲是中國「得到」App的音頻節目《成甲說書》的說書人。書的封面讓人聯想到高中必讀的參考書。
雖然已經想不起來從哪裡得知這本書,當我閱讀此書帶給我"WOW"的驚喜感卻仍讓我記憶猶新,可以說是作者帶我挖掘了未知的思維領域。曾經有一段時間很迷惘、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能說讀完後人生帶來了成功的轉變(聽起來也太假了),卻是近期內影響我很多的書。各種理論概念集大成的書並不是成甲獨有的風格,廣泛的「懶人包」整理不少人會做,作者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跟讀者介紹深度的思維內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書中內容看得出來作者廣泛的閱讀與親身實作的心血之作,也不難理解為何他是中國受歡迎的說書人。這本書旨在介紹知識管理,但其實我覺得應用在生活、工作管理都很實用。
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資訊才是知識。
深刻理解問題的本質,然後用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的規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去解決問題就是臨界知識。知識不再是一個個孤立的點,而是彼此聯繫、相互接觸,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下,不斷產生新的啟發和認識。知識開始了自己的生長!那我們便是在提升認知效率。
對問題的預見性認知=影響問題發展的結構(臨界知識)+獲得具體資訊的數量與品質;而預見性的品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問題的界定。好的答案來自好的問題。
斜槓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書中對於斜槓的解釋令我印象深刻。從事多個兼職,表面上閱歷豐富,往往增加的只是一個「能力假象」。其實都是膚淺地拿時間直接變現。現代人才高度流動、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時代,必須在一個領域做到極致,對它的認識足夠深刻,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話語權。斜槓是提升認知深度的結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結果。(打通基本認知並提升認知效率,能有不同的發展性)
一人活成一支隊伍:學習與解決某一類問題相關的所有核心能力,除學習專業領域知識,還要多元跨界。
從感興趣的方向出發,一旦研究深度達到底層規律的層面,表面上看起來不相干的問題都會在底層盤根錯節地聯繫起來。而將這些「不相干」的事情聯繫起來的,正是我們說的「臨界知識」。
小心低等勤奮的陷阱:放慢速度、不盲目追求讀書的數量和速度,而是放慢速度,除摘記名言外,並描述讀書後受啟發的內容,這些啟發和我過去的那些經驗相關。在紀錄和尋找新舊知識間聯繫的過程中,會驚喜地發現一些過去不曾注意的規律。
我們相信什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學習效能。
人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他得到了回饋。
趕著快的人,選擇的是同一條路;有勇氣慢下來的人,很少,反而在快速成長的路上不擁擠。
元認知v.s.臨界知識:一個是思考的過程,一個是思考的工具。
刻意練習,就是提升元認知的過程,元認知是對我們思考過程的思考。我們在元認知上的差別表現為認知效率與認知深度上的差別。對基本概念、臨界知識、知識阻塞等關鍵的地方進行反覆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這個問題參透。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來自年齡,甚至不是來自經驗,而是來自經驗總結、反思和昇華的能力。
除記錄事情的結果,把思考的過程、情緒,甚至身體反應和當時發生的事情結合起來紀錄,再回頭來看時,才會有更好的啟發和觸動。—回顧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80/20原則(冪律分布):80%的機會在20%的人手上。因此須利用複利效應,讓自己向前20%靠近。我們要在生活中發現「A導致B,B加強A」這樣的事情;其次,我們要盡可能地提高這件事情的利率(提高事件、個人的品質)。最後,要加強這件事重複發生的可能性(這個行為、事情做的次數)。這樣做之後,我們才有可能觸發臨界點,進入複利模型帶來的加速成長階段。
書中提到的內容還有很多,因為篇幅的關係先列出個人最喜歡的段落。書中內容很吸引我的地方是作者提到的諸多理念來自投資理財的概念,例如二八法則、時間複利、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做決策、避險…等,看得出來作者從查理蒙格身上得到不少的啟發。也貫穿了全書中心價值:臨界知識—必須在大量具體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形成更宏觀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層次上掌握普遍規律,將有形化為無形,又將無形用於有形。書中最讓我驚喜的部分是作者對斜槓和反思的介紹,雖然每個人的成功軌跡不一定能複製,但在社會中被認定為成功人士普遍都有提到的觀念為:刻意練習、慢慢來比較快、保持開放的心態、要謙虛,對人事物保有餘裕,這也是我需要一直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