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跟小孩討論新聞時事的習慣,原因有三:
1. 語文作為認知與表達工具,內容遠遠超出課本所寫,理應落實在生活各處。在新聞時事的閱讀與討論中,小孩會學到許多書面語或專業詞彙。
2. 社會新聞通常有清楚的因果邏輯與脈絡,通過適當引導,可以協助小孩發展閱讀理解與思辨表達。
3. 社會新聞往往有各階層的潛規則,如果讀懂了運作方式,對於小孩日後行事,可以說是先打預防針&編織更大的認知網絡。
每週二的語文共學裡只有四個小孩,混了二、四與五年級。昨天課前,我便打算跟小孩討論這起校園悲劇。多數小孩沒有看新聞的習慣,但有個家長擔心小孩容易忿忿不平,在課前特別問我能不能跟小孩談這件事。(跟我想的一樣,那當然得談囉!)
先讓小孩看看新聞。低年級的W一讀完,不以為然地回到位子上趕學校作業,邊說:「那又不是我們學校,跟我有什麼關係!」聽到這話,我跟她核對一下意思,並且把這語氣默默拋給其他孩子。中年級的M立刻回說:「妳怎麼知道不會發生在妳的學校?難道妳可以預知嗎?」高年級的S幽幽補充:「誰也不會知道!」
眼看引起大家興趣,我說明新聞用「某」校這個字,是幫忙打「馬賽克」的概念。因為發生這樣的事件,家長心理會很恐慌。我舉出自己看見家長群組的熱議,讓小孩知道事件與我們的關聯。
所有小孩都很認真投入。我開始引導討論,一邊測試閱讀理解。我寫下特定詞彙如「氣憤」、「理論」、「推擠」、「生命跡象」、「教唆」,協助與核對孩子的理解。
從事情的「原因」、「經過」到「結果」,協助孩子完整理解事件發生的始末後,小孩開始好奇少年法庭是什麼。我們便一起查找少年法庭的受理年紀。
M提問:「什麼是『葉克膜』?」繼續上網找資料,讓他們閱讀。小孩又七嘴八舌地問,「什麼是彈簧刀?」H好奇說:「是蘿蔔刀嗎?」我一邊解釋,一邊找了圖片,讓他們大開眼界。
這時,W突然問:「什麼是『乾哥』?」我解釋了一下。她又好奇追問:「為什麼有人想當乾哥?」
嗯,真是個好問題!!!
於是,我梳理了雙方心態,慢慢帶領小孩思考在學校像家人是什麼意思?怎麼樣的人需要找「乾哥」?為什麼想當別人的「乾哥」?當「乾哥」可能有什麼好處?有什麼風險?以及,如果是你們,可以怎麼處理?
最後,我刻意舉不同例子,問他們會怎麼應對被「激」的情境?小孩紛紛妙答,識時務者為俊傑(當然是不理他、承認自己很膽小沒關係、找老師……一大堆答案)。
陪伴孩子慢慢認識世界,我們練習閱讀與討論,也看見多一點可能性。
※上述引導是以小孩的提問出發,引起他們的關心與好奇,並藉由充分的口語發表,協助發展閱讀理解、認知與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