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裡也有不想合作的人嗎?
但職場是現實的,不管你願不願意,有時就是得和你不對盤的人一起合作。這時候懂得如何建立合作關係、如何協作完成任務,就是一項重要的能力。
在我印象中,專注在談協作技巧的書並不多,像是《合作思維:不必偽裝的影響力》這本書就挺不錯的。至於這本《協作原則》則是以心理學為基礎,提出協作的實踐策略與技巧。
包括如何評估自己和他人的協作風格與需求,如何建立協作目標、規則、角色和責任,如何監測和改善協作的過程與結果等等,進而提供個人的工作滿意度、學習與成長,改善組織文化與績效。
我認為這本書提到一個重要的觀點:協作對象不該一視同仁。
你得識別自己是屬於獨立型、合作型還是協調型的人,對方又是哪一種類型的?然後採用合適的協作方式,彼此都能在舒服的狀態下完成合作。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的,書中提供了一些問題可以幫助你評估自己和他人的協作風格及需求,從而提高協作的效率和滿意度。你也可以更清楚如何適應不同的協作對象、如何在協作中表達自己的期望和需求。
...
總結來說,我從書中歸納出三個觀點:
一、協作是一種能力,能透過了解彼此的協作風格與需求來提高。
二、協作是一種關係,能運用心理學原理和策略來改善。
三、協作是一種實踐,能藉由建立目標、規則、角色和責任來優化。
比方說,一個偏好獨立工作的軟體工程師,要如何與一位合作型的產品經理一起協作開發一個新功能?一個協調型的培訓人員,如何和一個獨立型的老師協作改善教學品質?
在書中的案例或許能幫你思考這些問題的答案。
但是要注意的是,協作風格與需求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會隨著情境和時間而產生變化。因此,別忘了要時常更新自己與他人關於協作的資訊,同時也保持開放心態,藉此能逐漸提高協作能力。
此外,運用心理學的概念,也能有助於增進彼此的協作關係。
比方說,人際吸引力的四個要素:相似性、互補性、互動與互惠。我們可以利用這些要素來增加協作夥伴的好感與信任;也可以透過有效的聆聽和表達,來提高協作的理解和共識,只要我們能學會區別溝通的三個層次:事實、感受與需求。
最後,就是目標、規則制定,以及角色與責任劃分的一些輔助工具,像是訂定目標的 SMART 原則、協作的 RACI 矩陣。
...
對於幕僚角色或管理階層來說,協作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能力。
即便你不是這些類型的角色,也同樣需要。因為在你職涯發展的過程中,很難一直都是獨立工作,不需要與人合作的;有時你就是得和對方協力合作完成一項任務,甚至是跟你討厭的對象一起合作,你會怎麼做?
這時候你不需要喜歡他,但懂得如何協作會使你更順利完成任務。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相關著作:《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高勝算的本事:用數據思維打造破局思考力》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