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周遭總是有許多人好奇為何身為全職媽媽的我還能閱讀如此多書又特別耗費時間寫文章?其實我的答案不外乎是:「我需要閱讀,而我也需要寫作。」
事實上,越是感到時間的有限性,就越能抓緊時間的縫隙去高效完成一件事。比如我家裡沒有電視,亦沒有追劇的習慣,有一搭沒一搭的與朋友聊天也多半是交流新聞時事或談有關閱讀及創作之事,最重要的是手機的通知鈴聲永遠是關閉狀態,只有我想查看的時候主動點開,而非被動地接收訊息。
創作對我而言,最早應該始於作曲,打從四歲開始學鋼琴,在琴鍵上隨意彈奏的旋律都屬於創作的一部分,接著是寫校園報導投稿,然後是寫歌詞及詩,再來就是小說、閱讀心得及評論類的文章。許多人把創作視為必須得先感到痛苦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其實我覺得這是嚴重的錯誤認知,也因為如此讓許多人望之卻步,誤以為一定得殫精竭慮才是創作,而持續的過程必定要承受煎熬,其實還真是大錯特錯!
盧建彰導演的這本《叫你不要創作的,不是對你好的》便提出創作可能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論點,原因是創作的成本不僅低,而且獲得的滿足高且持久,我想這也是我一開始提到的為何我「需要」閱讀及寫作的原因,因為我「需要」得到滿足與快樂,這是主動性且自發性的,同時還是立即性的,而世界上有哪件事情如同創作能讓我們擁有如此寬廣的自由度呢?
我很喜歡盧導在書中的一句話是:「創作就是要能夠擺脫被擺佈。」
從小到大,我們幾乎很難真正百分之百為自己做決定,總是必須在有限的規範內發揮,唯有「創作」能真正由自己主導、編寫,並且賦予其意義,有時候單純只是為了暢所欲言或展現所思所想,而這些心思可能不適合或找不到時機在他人面前表達,於是讓作品幫我們說話,也同時給予他人詮釋的機會。
其實我追蹤盧導的臉書有一段時日了,也閱讀過他的詩集,我對盧導的印象是非常具有創意又幽默風趣,而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也如同像在聽他說話,聽著他說創作的種種好處以及創作可能產生的焦慮,尤其讀到減少跟不運動的人在一起的時候,忍不住感到有些羞愧,我想我應該聽從盧導的建言又創作又運動,才有辦法變成他的好朋友吧?!
盧導說創作最如人意,也是我們對抗生命裡所有不適的最佳選擇,更是我們可以自由選擇的下課時間,既然人生的多數時間是痛苦的,何不由自己來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