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閱讀筆記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raw-image


中文書名:『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

英文書名:『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作者:『Cal Newport』

譯者:『吳國卿』


深度工作VS淺薄工作


先看一下如何書中定義深度工作與淺薄工作:


1.『深度工作』: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職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並且是他人所難以模仿的。

2.『淺薄工作』: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在注意力分散的狀態中執行,這類工作通常無法創造多少新價值,而且很容易模仿。


『深度工作』比起『淺薄工作』需要更專注於工作上,產出結果通常較難被模仿。這兩種工作的分類有時候不是0跟1這種極化差異,有個簡單的量化依據:『假如今天請個大學剛畢業的新鮮人執行這項工作,預估一下至少需要訓練多久才能勝任?』假如需要花的時間少,自然就更偏向淺薄工作。


以八二法則來說,深度工作對高技術工作者,創作者或知識工作者來說,會是最具生產力的部分,但我們工作內容中,免不了有一定比例的『淺薄工作』,想辦法維持進行『深度工作』時的高度專心狀態,以及壓縮『淺薄工作』的比例,是在工作上擁有傑出表現的重要課題。


有一種例外不在本書的討論範圍內:一群缺少深度工作,卻仍然很成功的人。這些人的工作因為需要與其他人高度連結,於是無法長時間處於專心的狀態。例如高階主管,管理者,銷售人員等等,他們多半時間用來開會與溝通,對他們來說,隨時保持與人連線的價值更大。


深度工作不是經濟中唯一有價值的技術,不培養這種能力也有可能成功,但高度自動化的現代,淺薄工作被取代性越來越高,不需要深度工作的領域正在逐漸減少。除非有強烈證據顯示一心多用,或隨時保持與人的連線對你的工作很重要,否則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會帶給你極高的價值。


為何深度工作會是在新經濟環境中脫穎而出的關鍵之一?


前所未見的成長和科技的衝擊,促成經濟的大重構。在新經濟中,有三個群體擁有特別的優勢:

  1. 高技術工作者,能與智慧機器一起工作並發揮創造力的人。
  2. 各行各業的超級明星。
  3. 擁有者,有能力動用資本的人。


其中第3項,想快速聚集資本,成為擁有者,比較沒有可複製的方法,要不就是需要一些機運,或是原來就家世顯赫,否則一般來說需要靠長期複利效應來累積財務資產。但若想加入前兩個群體,若能掌握以下兩種核心能力就有機會:

  1. 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
  2. 在品質和速度上達到高水準的生產能力,產生有型的結果


要能快速精通技術,仰賴穩固的基礎知識,以及不間斷地學習。要不斷磨練技術,就需要『刻意練習』,『刻意練習』較為重要的核心成分包含:

  1. 專注且有目的性的練習:注意力必須專注在你嘗試改善的技術或精通的思想
  2. 尋求回饋:需要獲得回饋,以糾正你的方法,讓你注意力放在最有生產力的地方


歸納下來,能夠『高度專注不分心』,是讓自己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之一。若是你的工作大部分為『深度工作』,『淺薄工作』的比例較低,代表越有機會透過深度工作去磨練技術,精進自己。依照以下的公式,把工作時間的專注力最大化,就能讓每個單位工作時間的生產成果跟著放大:


『高品質的生產工作 = 花費的時間 * 專注的程度』


環境與趨勢讓人容易分心,凸顯深度工作的優勢


網際網路,社群媒體,即時通訊的廣泛使用,讓我們處於隨時與人連線的狀態,需要有意識的去控制,不然就容易分心,造成難以進行深度工作的狀態。為何會那麼容易讓人分心呢?書中列出了幾個可能的原因:


  1. 分心造成的影響較難量化:我們知道分心會破壞深度工作的效率,但其影響不容易測量,再加上某些與人溝通的行動確實有產值,造成難以訂出一個標準來界定一天可以分心多久。
  2. 傾向做比較容易的事:在企業環境中,由於缺少各種行為對企業獲利影響的反饋,我們傾向於採用當時最容易的行為。換句話說,有時候選擇做某件事,只『因為比較容易』。當主管認為員工收到訊息馬上回覆,自己會比較好做事,自然會直接傳訊息給下屬並期望盡快回覆。
  3. 以忙碌代表生產力:在沒有明確指標可以證明工作是否有生產力或有價值的狀況下,許多知識工作者會重拾工業時代的生產力指標,即以明顯可見的方式來做事。舉例來說,在績效評價標準不明確的狀況下,有些人很喜歡開會,儘管在會議中沒有什麼重要的決議,一整天還是會花一堆時間在會議上,這樣可以讓這些人覺得自己很重要。
  4. 網際網路狂熱教派:某個新科技出來時,可能會出現FOMO心態,於是一窩蜂的去接觸,只為了乘上浪頭,所以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只要是新科技,就會被假設為是好的,必須無條件接受他。


為了避免分心,往往需要拒絕某些高科技與新東西,這與現今趨勢與氛圍背道而馳。網路是重要的槓桿,許多個人工作者都需要靠社群媒體進行個人品牌行銷,但使用社群媒體若是沒有拿捏好分際,就會影響需要專注工作時的品質與效率。假如趨勢是讓分心變成理所當然,那深度工作將變得越來越稀奇,並且越來越有價值。


前面提到深度工作的好處,接下來就要談要如何減少淺薄工作,增加深度工作的效率。書中會提供規劃工作日時間表的建議,這邊我先對照我自己的日常作息,歸納成以下數種時間區塊:


  1. 上班前
  • 生產性冥想:通勤時,可用於思考工作相關的問題
  • 工作時間表規劃:規劃工作項目與對應的時間區塊
  1. 上班中
  • 淺薄工作:像是一些行政程序,會議,信件與訊息回覆
  • 深度工作:需要專心的工作,例如寫作,設計,寫程式等
  1. 下班後
  • 修復心理的活動:例如運動,與親友互動,冥想等等
  • 可以上網的時間:可用於社群媒體,購物網站,追劇的時間
  • 其他休閒活動與個人計畫:避免需要上網的休閒


為自己的工作生活建立常規和儀式


前面提到深度工作的好處,接下來就要談要如何減少淺薄工作,增加深度工作的效率。眾所周知意志力是有限的資源,身處在充滿誘因容易分心的環境,自然就更容易消耗意志力,難以專注於工作上。為自己的工作生活建立常規和儀式來進入與維繫不間斷地專注狀態,以減少對有限意志力的依賴。


首先來看深度工作時間安排的方式。書中列舉數種安排深度工作的方式,其中我認為比較適合自己或一般上班族的方法,主要是把一天的精華且不可以被打擾時段先定下來,可以的話也可以定下規律的時段,刪去時間安排的決定的步驟以降低阻力。舉例來說,工作日我通常到中午前大概會有1-2小時,下午也可以定下2-3小時的可專心時間,其他工作時間則可用來處理溝通討論等可能會分心的工作。


在專注時段時,我個人是利用番茄鐘的方法,以25分鐘為單位作為專注時段,專心25分鐘就休息5分鐘。每天會紀錄一天總共完成了幾個番茄鐘單位,作為量化深度工作時間的依據。找出適合自己的節奏,將其養成簡單規律的習慣,就不需要花費精力再決定是否何時進行深度工作。而像是番茄鐘之類的紀錄,會讓自己一天工作的進展視覺化,一眼就可觀察到自己一天的績效,進而產生激勵自己的效果。


儀式感也是讓自己進入深入工作狀態的助力,進行一項專屬自己的儀式,就像開關打開一樣,暗示自己該進入專注工作狀態。例如先去上個廁所,泡一杯咖啡,把手機放遠一點,把通訊軟體的通知先關掉等等。打開番茄鐘計時告訴自己這25分鐘內不看手機,不看訊息,不看工作內容不需要的網頁,只能專注在工作上,若是沒遵守,代表被打斷專注狀態,這一番茄鐘單位就不算數。選一個對自己暗示效果比較高的行為,作為進入深度工作狀態的儀式。


也有人會讓儀式變得盛大,且需要一些成本,加強暗示自己必須專心的強度。例如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在寫完結篇時,就特地花錢住到豪華飯店套房內去完成作品。我自己有時也會到適合工作的咖啡廳去,讓自己獲得更多能量進入專注狀態。


提高深度工作效率所需的紀律


現在我們知道深度工作很重要,也知道要安排時間進行深度工作了,那深度工作時,該做哪些事才能讓深度工作更有效果?書中列出了幾項紀律:


紀律1. 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

『要事第一』是許多經典商管書籍的核心概念之一,把一天的精華時段空下來,自然得用來做對你自己工作目標最重要的事。如『執行力的修練』所述:『當你嘗試做越多,實際完成的就越少。』這是指假如有太多目標,心力會分散,就比較難把資源集中在重要的部分。巴菲特提過的『5-25原則』可以幫助你實踐這項紀律。


紀律2. 根據領先指標行動

在度量某個任務是否成功,可以分別用『領先指標』與『落後指標』來衡量。以書中的例子來說,作者的學術研究工作,落後指標是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領先指標是深度工作的時數。這兩個指標都與作者在學術領域是否成功有正相關,但由於『專心工作的時數』能立即反映在一天努力的工作之後,較快對自己的表現給予回饋。以我自己為例,我會以每天番茄鐘完成的單位作為領先指標。


紀律3. 設置醒目的計分板

與紀律2相關,當領先指標記錄在某個醒目的地方,例如白板,日曆,記事本中,每完成一個番茄鐘單位,就畫一筆,看一天能湊成幾個正字,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表現,產生激勵或警惕的作用。


紀律4. 定期檢討成效

可以每週看自己過去七天,領先指標完成的狀況是否如預期,做得好的話稍微給自己一點獎勵,做得不好的話想想原因,看有沒有改善的空間,或是工作方式是否需要微調。


安排讓自己放空與沈澱的時間


在一天工作結束後,把工作的開關關掉,停止思考工作上的事,不再檢查電子郵件與通訊軟體,不在心裡重播白天各種工作遇到的狀況與討論,也不去想明天可能會碰到的問題。一旦工作結束,就清空心思,把思緒留給讓自己內心平靜的事物。我們有數個好理由說服自己進行這樣的內心沈澱:


理由1:停止思考有助於領悟

我自己也常有類似經驗,寫論文或工作時苦思一些問題想不出來,但在騎機車或洗澡時腦袋放空時,突然靈光一閃,冒出一些頭緒。書中提到『無意識思考理論』:『在做數學計算時,只有你的意識心智才能遵循精確的數學規則,以確保正確性。另一方面,面對牽涉大量資訊和多重模糊,甚至彼此衝突的條件,你的無意識心智很適合解決這個問題』。簡單地說,下班後就放空,剩下的就交給心智的潛意識層吧。


理由2:停止思考有助於補充深度工作需要的能量

專注力是有限資源,停止使用導向性注意力,就可以慢慢恢復。工作結束後安排點放鬆的活動,陪陪親友,聽音樂,適當的休閒娛樂,出去運動或慢跑,加上一夜好眠,都可以幫助回復隔天所需的專注力。


理由3:晚上已經把專注力用完的話,就該好好休息,再拼下去效率也不高

相信也會有人跟我有類似經驗,工作超過12小時,加班到晚上甚至半夜,這時候其實工作效率已經十分低落。跟理由2有相同的概念,專注力用盡以後,要再專注下去,效率也不高,倒不如先休息。


我認為好好休息也是工作的一部分,進入深度工作時需要儀式,要離開工作狀態時也需要關機儀式,告訴自己一天接下來的時間,放下工作的念頭。


其他時間區段的安排建議


前面有提到兩種時間區段:『深度工作』與『放空沉澱』時間區段,除了這兩者以外,還可以事先規劃『可分心』以及『生產性冥想』時間區段。


『可分心』時間區段

社群媒體,網際網路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要完全斷絕這些奪取注意力的事物也許不太現實,且許多工作項目仍需要網際網路協助,進行與人連結的互動與協作。既然如此,我們可以試著規劃另一種時間區段,允許自己分心。舉例來說,工作時間可將處理信件,回覆訊息,參與會議的時間先畫分出來,批次處理這些工作項目。下班後,也可以劃出一段時間,允許自己可以看看常見的網頁,以及社群網站,作為犒賞一天辛苦工作的誘因。


可以的話,試著限制自己,除了這些時間區段以外,就避免使用網際網路工具。把可分心的時段規範出來。這樣的目的是增加一點阻力,避免自己一想要看FB或檢查推文,就毫無障礙地去做這些令自己分心的事。把時間劃分出來,可以規範自己等到『可分心時段』再做這些事,並防止自己無止盡的把空閒時間,全用在這些分心事物上。


『生產性冥想』時間區段

本書所謂的『生產性冥想』是去思考單一而明確的職業問題,視你的職業而定,可能是網路架構怎麼設計,或行銷文案如何修改。應用冥想的方法,假如意識到自己注意力漂到其他念頭,就把念頭抓回來,持續帶回自己思考的問題上。並非一定要靜坐才能冥想,當有一段你會用上體力,但不用腦力的時段,例如散步,通勤,慢跑,淋浴等等,這些時間你可以用來進行生產性冥想,因此可以有效利用一些瑣碎的時間區段。


通勤時間等捷運或在捷運上,稍微觀察一下,很可能絕大部分的人是在滑手機,但除此之外,用來進行一些生產性冥想也是利用時間的好選擇。因為讓自己分心的事物若接觸多了,就更難脫離分心狀態,一有空檔就看社群網站,等於暗示自己可以隨時隨地分心。這些時間用來思考當時最迫切的問題,可以練習把注意力拉回明確的問題上,進而強化抗拒分心的肌肉,磨利自己的專注力。


減少淺薄工作的時間比例


高技術與知識工作者的重點,在於深度工作的時間與專注程度,所以就算工作時間長,若淺薄工作卻佔了絕大部分,生產力仍難以提升。完全消滅淺薄工作並不現實,但仍盡需可能壓縮淺薄工作比例。書中提供了幾個可行的策略:


策略1. 事先安排工作日的時間表

大腦是相當耗能的器官,我們常常會進入自動駕駛模式,為了避免這種狀況,需要有意識地管理工作時間。在工作開始前,例如每天晚上先為隔日做計畫,以最小半小時為單位作為時間塊(番茄鐘一單位25分鐘,剛好可以放到時間塊裡),分配預計要進行的工作到時間塊中。一些細小瑣碎的淺薄工作,可集中到特定時間塊批次處理。


意外狀況總是有可能發生,上述時間表可不可以更動?當然可以,這個時間表的目的不是束縛自己,而是讓自己養成習慣去思考:『其餘的時間做什麼最好?』完全不規劃時間表,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動駕駛模式,不知不覺消耗掉許多時間,這也是我們極力避免的事。至於如何看待臨時安插的工作項目,可以參考『GTD』工作法:


『Get Things Done』摘要與實踐心得


策略2. 準時下班

帕金森定理告訴我們,有更長的時間,就會塞進更多的工作,假如被塞進來的是淺薄工作,那更沒有益處。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必須盡量用來做最重要的深度工作,這讓我們有更多拒絕或遞延淺薄工作的理由。每日固定時間表,能讓我們把時間視為有限資源,任何不是深度工作的義務,都變得必須質疑。


書上提到,對大多數從事非初階知識工作者來說,淺薄工作時間比率會介於30~50%。假如經過各種努力與調整工作方式,一天超過一半時間仍是淺薄工作,而且上司也間接暗示你:『在任何時候,你都必須迅速完成我們要你完成的任何淺薄工作。』這表示這不是一個支持深度工作的職務,此時你該考慮的是,如何轉換到重視深度工作的新職務。


總結


本書作者著作的『深度工作力』與『深度職場力』兩書,均圍繞在『刻意練習』這個核心上:

  1. 在『深度工作力』中,強調需要進行『深度工作』,才能達到『刻意練習』的功效。所以『深度工作力』一書,可用於設置每日工作時間表,以及規劃該遵守的紀律。
  2. 在『深度職場力』中,強調透過『刻意練習』,就能磨練技能累積職涯資本,以換取自主性等美好工作特質。所以『深度職場力』一書,可用於規劃長期職場發展的策略。


『深度工作力』這本書目的是幫助讀者減少分心的機會,以及淺薄工作的比例,並且提供一些方法以及紀律,去確保增加深度工作的時間與效果。至於去除讓人分心要素後,若要再提升深度工作的專注程度,我認為可接著看『刻意練習』或是『心流』等書。


人常常會處於『自動導航』的狀態,也就是身體在動,心思飄到別的地方,自動導航會需要一個『預設模式』,假如這個預設模式是上網,滑手機,追劇或短影音,就會不知不覺消耗掉許多寶貴時間。有意識的去限制會讓自己分心或成癮的事物是很重要的課題。相關的內容可參考『生時間』或『多巴胺國度』等書。


作為專業技術人員,創作者,或知識工作者等需要精進自己技術的工作者,我認為這兩本書的概念都很受用,若是能落實在自己的工作流程中,相信有很大的助益。我們下一篇讀書心得再見。

10會員
20內容數
本專題用來記錄個人的讀書筆記。閱讀的書籍主要包括個人成長,生產力,以及日常知識等種類書籍,不定期更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歐美加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深度職場力』一書介紹了『自我決定論』理論架構,強調職場工作需要滿足自主、勝任和歸屬的心理需求,並透過技能思維累積職涯資本。書中提到了如何磨練珍貴技能、自主性的陷阱、使命感的重要性等觀點,並結合『刻意練習』一書的原則。
本文介紹了『用途理論』的概念,強調從消費者的觀點看待他們想要的進步,並提出用途要足夠重要,重要到讓消費者想改變。此外,還探討瞭如何發現用途,如何創造想要的體驗以及建立品牌形象與用途亦息息相關等主題。
近年受到少子化趨勢的影響,未來退休年齡很有可能往後延,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一間企業的平均存續時間也遠低於我們能工作的時間,想在一間公司待到退休十分困難,除非,這間公司是你自己擁有的公司,或是用經營公司的態度看待你的工作。
本文將繼續探討『系統思考』一書更深入的説明,以及作者在動態系統分析中所萃煉出來的獨到見解。 中文書名: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原文書名: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 作者:Donella H. Meadows
『系統思考』一書可以幫助我們,以適合的視角,俯瞰整個系統,進而對系統整體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把人際關係,公司,社會,國家視為不同階層的系統,用全局的觀點,策略性地角度,幫助我們做更合適的決策。
『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一書也沿用上冊設計思考的精神,但著重於工作者想微調或轉換方向時,如何進行心態調整與狀況評估,來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是該繼續待在原崗位,還是轉調單位,還是該離職等等決定。適合正為未來方向感到迷惘的上班族。
『深度職場力』一書介紹了『自我決定論』理論架構,強調職場工作需要滿足自主、勝任和歸屬的心理需求,並透過技能思維累積職涯資本。書中提到了如何磨練珍貴技能、自主性的陷阱、使命感的重要性等觀點,並結合『刻意練習』一書的原則。
本文介紹了『用途理論』的概念,強調從消費者的觀點看待他們想要的進步,並提出用途要足夠重要,重要到讓消費者想改變。此外,還探討瞭如何發現用途,如何創造想要的體驗以及建立品牌形象與用途亦息息相關等主題。
近年受到少子化趨勢的影響,未來退休年齡很有可能往後延,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一間企業的平均存續時間也遠低於我們能工作的時間,想在一間公司待到退休十分困難,除非,這間公司是你自己擁有的公司,或是用經營公司的態度看待你的工作。
本文將繼續探討『系統思考』一書更深入的説明,以及作者在動態系統分析中所萃煉出來的獨到見解。 中文書名: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原文書名: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 作者:Donella H. Meadows
『系統思考』一書可以幫助我們,以適合的視角,俯瞰整個系統,進而對系統整體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把人際關係,公司,社會,國家視為不同階層的系統,用全局的觀點,策略性地角度,幫助我們做更合適的決策。
『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一書也沿用上冊設計思考的精神,但著重於工作者想微調或轉換方向時,如何進行心態調整與狀況評估,來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是該繼續待在原崗位,還是轉調單位,還是該離職等等決定。適合正為未來方向感到迷惘的上班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作者:卡爾.紐波特 推薦度: ★★★★/5 這次介紹的這本書,承接了另外一本學習如何學習。 「如果你不習慣長時間投入深度工作,你將會難以打到最高品質與最高數量的績效,而無法滿足線近日越來越多職業領域的要求,除非你的才能與技術絕對凌駕你的競爭者,否則深度工作者的續效將超越你。」 高
Thumbnail
當年是因為《抱脅》劇場版才知道這首歌的,一直很喜歡,好聽到會忍不住循環repeat…… 然後,多虧了這首曲子的氛圍,創作《我就問,你們倆究竟誰是攻誰是受?》的途中,我就比較容易代入情境中,寫文碼字就就較為得心應手了XD MV有兩個版本,普通班和特別版: https://m.youtube.com/w
Thumbnail
海洋是我們人類未曾探索的一塊最大塊的地區,我們人類能親自下潛的距離不過200尺內,然而更深層的地方則需要仰賴許多的精密儀器才能夠探索,或許我們人類能更借助科技的力量探索更深層的海洋,但依靠儀器哪有比依靠自己來的更具有探索性? 自由潛水在我還未曾讀過本書時,其實對這項運動很陌生,畢竟自由潛水對以前的我
Thumbnail
你想成功?那麼你就要學習如何深度工作,而不是一心多用,作者提到成為這個時代的贏家需有二個成功要件: 1、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 2、在品質和速度上達到高水準的生產能力。 原因是科技日新月異,很多數位工具可能一夜之間變成流行,如果要在短時間精通某項事物,就需要高度專注,例如我在學數位行銷,行銷工具
Thumbnail
♡He asked, "How deep is your love?" She said, "Love is all around the world."
Thumbnail
離開中學要著校服的階段,轉而係大專校院返學,感覺係自由嘅、奔放嘅,學生鍾意著乜就著乜,我呢啲七十後嘅小講師,真係識件旦治咩! 有一個同學仔,經常都著無袖背心返學。係,日日見親佢都係著低胸Deep V背心仔。咁冬天呢,當然都係背心,最多佢只係加件褸咁大把。 「咁你點答佢!」
Thumbnail
迎來開工後的第一個連續假期,你是計畫出遊太陽呢,還是在家睡到自然醒呢?有沒有好好養精蓄銳啊! 不論是哪一種,想關心你這三個星期以來,你的工作模式有變得比去年更好,還是依舊被主管、客戶牽著鼻子走呢?
看最後一季時我說「根本是集體即興創作」,沒想到真的是如此 😅😅😅😅 第四季以後我都會補完memory alpha 上的製作歷程,完結後也看了紀錄片,確實當初的製作流程跟現在完全不一樣。TOS在電視當季播出時反應平平,後來靠各家電視網重播累積大量粉絲,不知道是否常態但是TNG製作時,已經很明確
Thumbnail
我看《Deep Work深度工作力》:自我精進,為每一個今天加油 有些書,值得一讀再讀,好比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本《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每次閱讀都會有一番不同的收穫。 其實,知道紐波特教授的這本精采著作《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作者:卡爾.紐波特 推薦度: ★★★★/5 這次介紹的這本書,承接了另外一本學習如何學習。 「如果你不習慣長時間投入深度工作,你將會難以打到最高品質與最高數量的績效,而無法滿足線近日越來越多職業領域的要求,除非你的才能與技術絕對凌駕你的競爭者,否則深度工作者的續效將超越你。」 高
Thumbnail
當年是因為《抱脅》劇場版才知道這首歌的,一直很喜歡,好聽到會忍不住循環repeat…… 然後,多虧了這首曲子的氛圍,創作《我就問,你們倆究竟誰是攻誰是受?》的途中,我就比較容易代入情境中,寫文碼字就就較為得心應手了XD MV有兩個版本,普通班和特別版: https://m.youtube.com/w
Thumbnail
海洋是我們人類未曾探索的一塊最大塊的地區,我們人類能親自下潛的距離不過200尺內,然而更深層的地方則需要仰賴許多的精密儀器才能夠探索,或許我們人類能更借助科技的力量探索更深層的海洋,但依靠儀器哪有比依靠自己來的更具有探索性? 自由潛水在我還未曾讀過本書時,其實對這項運動很陌生,畢竟自由潛水對以前的我
Thumbnail
你想成功?那麼你就要學習如何深度工作,而不是一心多用,作者提到成為這個時代的贏家需有二個成功要件: 1、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 2、在品質和速度上達到高水準的生產能力。 原因是科技日新月異,很多數位工具可能一夜之間變成流行,如果要在短時間精通某項事物,就需要高度專注,例如我在學數位行銷,行銷工具
Thumbnail
♡He asked, "How deep is your love?" She said, "Love is all around the world."
Thumbnail
離開中學要著校服的階段,轉而係大專校院返學,感覺係自由嘅、奔放嘅,學生鍾意著乜就著乜,我呢啲七十後嘅小講師,真係識件旦治咩! 有一個同學仔,經常都著無袖背心返學。係,日日見親佢都係著低胸Deep V背心仔。咁冬天呢,當然都係背心,最多佢只係加件褸咁大把。 「咁你點答佢!」
Thumbnail
迎來開工後的第一個連續假期,你是計畫出遊太陽呢,還是在家睡到自然醒呢?有沒有好好養精蓄銳啊! 不論是哪一種,想關心你這三個星期以來,你的工作模式有變得比去年更好,還是依舊被主管、客戶牽著鼻子走呢?
看最後一季時我說「根本是集體即興創作」,沒想到真的是如此 😅😅😅😅 第四季以後我都會補完memory alpha 上的製作歷程,完結後也看了紀錄片,確實當初的製作流程跟現在完全不一樣。TOS在電視當季播出時反應平平,後來靠各家電視網重播累積大量粉絲,不知道是否常態但是TNG製作時,已經很明確
Thumbnail
我看《Deep Work深度工作力》:自我精進,為每一個今天加油 有些書,值得一讀再讀,好比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本《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能力》,每次閱讀都會有一番不同的收穫。 其實,知道紐波特教授的這本精采著作《Deep Work深度工作力:淺薄時代,個人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