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閱讀筆記

2023/12/08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raw-image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是同作者寫的兩本書,可以視為上下兩冊。先前已介紹過『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本文接著介紹『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

『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一書沿用上冊設計思考的精神,但著重於工作者想微調或轉換方向時,如何進行心態調整與狀況評估,來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是該如何調整心態,繼續待在原崗位,還是轉調單位,還是該離職等等決定。適合正為未來方向感到迷惘的上班族。


中文書名: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史丹佛經典生涯規畫課「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職場實戰篇】

作者:『Bill Burnett』,『Dave Evans』


在轉換跑道或突破舒適圈時,請想像自己摸著石頭過河的樣子


本段落並非從書上摘要出來的內容,而是我從某些課程的學習心得,但我認為蠻適合當作本文章的前置準備。


想像自己要涉水渡過小溪到對岸的情境,對岸並非一蹴可及的距離,水深及膝,水下的狀況不是那麼容易觀察清楚,每踩一步,都會需要先確定自己立足點是不是穩固,再伸出一隻腳去試試找下一塊石頭可以立足的地方,反覆執行這個步驟,直到過河為止。

這種狀況下,我認為只有少數人會想用跳躍的方式過河,因為很可能跳躍的位置無法立足,於是乎狼狽地摔進河中。


想要突破舒適圈,轉換跑道,或是到一個新環境時,做一些新嘗試是必要的,但自己原有的優勢,會是你的立足點,讓你更有餘裕去跨出新的一步。『刻意練習』一書也有提到,稍微往舒適圈往外推一點,容易獲取較小的成就而,更有動力繼續學習。假如就撲通一聲跳到跟自己領域完全無關的領域,不適應感以及高度風險會讓你感到挫折。


有些人對現實生活與職場不滿意,認為換個新環境或新工作,一切就會變得美好,但在此之前,建議還是先盤點一下自身的優勢,做好規劃,逐步往自己屬意的方向,一邊站穩腳步一邊移動。


把自己已經有的優勢放在同心圓中間,擴散出去,中間踩的每一步都與前一步有所關聯。舉我自己的例子,我在遊戲業我已經有後端工程師的資歷,透過後端的技能,轉職到其他產業的後端工程師。當我想要做一些副業時,也是依賴本業的現金流來讓我有餘裕可以做各種嘗試。


考慮轉職前,先站穩腳步,找找看有沒有只需小幅度改變的槓桿點


先澄清一下,這邊並不是要你都不要做改變,只能固守現在的工作崗位,而是如前面提到的『摸著石頭過河』一般,需要有一腳當基礎站穩腳步,再把另一腳踩進新的位置,小心翼翼的過渡過去。


假如沒有預備資金,那最好是先待在目前的工作崗位,再一邊找下一個合適的機會。假如想要裸辭,那建議先準備可以不工作生活一年或以上的預備資金。而在『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上提到,有數據顯示,目前仍在職的求職者,比已經不在職的求職者更容易找到工作,所以想轉職前,建議先暸解這些狀況再做決定。


當然事情也有例外,假如目前的職場環境是對你有害的,例如說要你做犯法的事,影響你的身心健康,不合法的壓榨等等狀況,那自然得快點離開。


沒有要裸辭的話,那代表需要繼續在目前的工作崗位上努力一陣子。既然還需要再待一陣子,那就找看看有沒有一些相對小的調整,讓目前的工作好待一點。盤點一下目前工作有哪邊是你不滿意的,看看該做什麼樣的改變,也有可能你會驚喜的發現,或許你不需要換公司也能讓工作,變得稍微沒那麼難受。


下圖的邏輯樹,分別列出一些可能讓自己不滿意當前工作的原因,接下來就來分析圖中個別分支的狀況。


讓工作變得糟透了的可能原因

讓工作變得糟透了的可能原因

若想先待得住目前的崗位,要先覺得『目前足夠好了』


假如目前的工作不是那種很極端的糟糕狀況(例如要你做犯法的事,或是剝削與霸凌),但卻可能會碰到令你感到不順遂的問題,例如:

  1. 只領薪水賺的不夠快,這樣要何時才能財富自由?
  2. 為什麼我同事專業能力那麼差,卻可以靠狗腿跟權謀就可以爬到主管職?我的努力卻都沒有人看見?
  3. 組織架構實在有夠繁雜,要做一件事需要層層批准,有夠沒效率。
  4. 實在不喜歡尾牙文化,我又不是被雇來做尾牙表演的。
  5. 遠端工作要找其他同事討論有夠困難,同事間關係讓我感到很疏遠。


工作總是有像上述各種狗屁倒灶的問題,但仔細找還是有機會可以找出一些好事,端看你的心態濾鏡的作用方式,舉例來說:

  1. 公司還是有許多技術強者,我應該趁在這間公司的機會,跟他們打好關係多交流。
  2. 既然待在大公司,至少可以在履歷上增加一些Credit。
  3. 公司做事沒有效率,那代表有改善的地方,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機會。
  4. 遠端工作讓我省下通勤時間,時間利用上彈性許多。
  5. 公司附近有一間好吃又平價的日式料理,每週吃一次犒賞自己一週的辛勞吧。


像這樣,觀察一下你目前的工作崗位,有什麼優點跟機會,改變心態,或許會發現自己『目前』擁有的已經『夠』好(不是永遠,而是以目前來講)。你也可以透過書上提供的『好工作日誌』,來覺察幾類與『好工作』有關的要素,這份日誌透過回答以下三個問題來做記錄:

  1. 『我學到什麼?』:每天若能學到一點小事,積少成多,長久複利下來將會累積出驚人的能力。
  2. 『我發起什麼事?』:當你主動出擊,做出改變,主導一些事情,內在需求會被滿足。
  3. 『我幫助了誰?』:在能力範圍內幫助別人,不只是人脈投資,自己內心也會增加『歸屬感』而感到滿足,一舉兩得。


當你寫『好工作日誌』一個月甚至以上,發覺了自己與目前崗位更多的優點,也增加了自己努力的動機,可能會覺得『目前』工作『足夠好』(再次強調,不是永遠,而是以目前來講。在還沒有足夠能力跟機會做選擇前,讓自己待得舒適一點)。


一致性:目前的工作,有哪邊適合自己?哪邊不適合自己?


在『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一書中有個練習,讓讀者列出自己的『工作觀』『人生觀』,假如這兩者能相輔相成,確定『自己是誰』,『自己的信念』,『自己的謀生方式』,這就可以當作人生的羅盤,看看自己是不是踏在正軌上。


另外,工作可以賺取到的事物並不只『金錢』,也可能包含『影響』(例如老師影響許多學生)與『表達』(例如歌手用歌曲表現自己),工作的報酬包含了這三者的組合。


工作酬勞邏輯樹

工作酬勞邏輯樹

如下圖,書上用一個儀表板來評估這三者,替每個項目給個分數(滿分100),稱為『自造者混音』。你目前的工作有自己的混音,而你期望的工作也有自己的混音,假如兩者越接近,你的工作與人生就更有一致性,而你在工作的痛苦,很有可能是『金錢』,『影響』,或『表達』方面差距太大。


自造者混音

自造者混音

關於『影響』還可繼續細分,其一是『影響範圍』:例如醫生治療一個病患,老師教導一群學生,創新科技發明家影響全人類的生活方式。其二是『影響類型』,例如『修復』是重建或修正世上現有的系統,『維持』是讓現有系統正常運作,『創新』是打造全新的系統。將『影響範圍』和『影響類型』當作二維座標圖的兩個座標軸,可以得到下列圖示。

工作影響矩陣

工作影響矩陣


找出你現在在上圖大概的座標點,還有你期望的座標點,看看自己是否在『影響』方面達成一致性。


工作上遇到問題,挑戰或挫折怎麼辦?


當遇到問題,挑戰或挫折時,人的本能總是會趨向把心態轉換成保護模式,例如產生情緒反應,說話越來越大聲,挑對方的語病反唇相譏,出於自保立場,而無法理性地分析問題等等。在『刻意冷靜』一書提過,自我覺察可以幫助我們轉換成學習心態,以減少衝突,和緩氣氛,並在挑戰中學習新的技能。有興趣可以參考之前寫過的『刻意冷靜』閱讀筆記:


『刻意冷靜』讀書筆記 - 雙重覺察的應用場景


另外,有兩種問題需要想辦法辨識出來,書中分別稱之為『重力問題』『船錨問題』


『重力問題』


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書上舉了個例子『我無法輕鬆地騎腳踏車上坡,重力快把我逼瘋了?我該怎麼辦?』身在地球,我們一定會受到重力,又怎麼會覺得這樣的問題限制著我們呢?這個例子雖然誇張了點,但往往會聽到很多不同版本的重力問題:

  1. 『插畫家平均薪水實在不夠高,若是跟工程師薪水差不多就好了,我該怎麼做?』
  2. 『我在一間家族傳產工作,高層與主管都是同一家族的人,我一個外人要怎麼在這間公司主管或高層?』
  3. 『為什麼FAANG等公司面試錄取率那麼低,應屆畢業生沒有更容易的辦法進這些公司嗎?』


以上都是一種情境,一個現實面,我們幾乎無法用行動去解決的問題,這就不算是問題。或許跟重力一樣,它拖住了你,但重力是無法解決的問題。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計代價去解決這樣的問題,但要有可能會卡住數年,數十年,甚至一輩子的心理準備。不要讓自己卡在沒機會成功的事情上,接受現實,改而關注有辦法採取行動的事情上。


『船錨問題』


這類問題也可能把我們綁著動彈不得。例如可能有考生雖然資質魯鈍,不管考幾次都要考上台大,覺得考上台大才會得到幸福,所以重考了好幾年。但是幸福有很多形式,或許更容易達,且不需要考上東大,但是此人的認知邊界中,還沒有意識到其他條路。


『錨定偏誤』是錯誤地依附在一份初始資料範圍及型態,影響對問題後續的了解,在只有錘子的狀況下,看什麼東西都是釘子。上例的考生若是要得到幸福,並不是辦不到,只是用行不通的辦法綁住自己。請重擬解決方案,改選可以行動的方案。


Loading太重?工作是否讓你感到疲倦?


首先提一下『工作倦怠(burnout)』。美國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提供了十題問卷,用來判斷是否出現倦怠的症狀:


  1. 是否在工作方面變得憤世忌俗或過分挑惕?
  2. 是否硬拖著自己去工作,而且抵達工作地點後遲遲無法開工?
  3. 是否在同事,顧客或客戶面前變得易怒不耐煩?
  4. 是否沒有力氣維持一致的生產力?
  5. 是否感到難以專心?
  6. 是否對自己的成就感到不滿意?
  7. 是否對工作感到幻滅?
  8. 是否利用食物,藥物或酒精提振精神,或是讓你自己感受不到任何事?
  9. 睡眠習慣或食慾是否改變?
  10. 是否為莫名頭痛或背痛所困擾,或是出現其他身體不適?


以上問題如果有兩個以上的『是』,就可能有倦怠的問題。假如你感到工作倦怠,你需要的是醫生的協助與治療,建議去身心科就診或諮詢。梅奧醫院也找出數個讓人進入倦怠狀況的觸發點,可以核對看看是否有遇到下列,例如:


  1. 你無法左右影響到自身工作的決定。
  2. 模糊不清的工作期待。
  3. 工作環境互動氣氛不佳。
  4. 價值觀不合。
  5. 不適任。
  6. 工作量過大。
  7. 你感到工作上被孤立。
  8. 工作與生活不平衡。


根據上述不同的狀況,看是否能做出對應調整。例如工作量太大,需要向太多上級或客戶報告,背負太多責任等等,可以試著列出每項工作的優先順序,是否真的每一項期限都壓得很緊,或是都得由你來執行,把幾項比較不重要的工作先擱置或交接出去。假如需要上司點頭,就只能設法讓上司同理你的狀況並作出調整。


我只想好好工作,一定得搞辦公室政治嗎?


組織政治矩陣

組織政治矩陣

組織某些重要的決定,需要有『權力』的人,而有『權力』的人,會參考有『影響力』的人的意見。書裡把整個組織的人分成四種:


  1. 沒『權力』也沒『影響力』:一般職員。
  2. 有『權力』但沒『影響力』:有一些特殊職權,但沒有參與組織的重大決策。也有可能是用來冷凍人的虛位。
  3. 沒『權力』但有『影響力』:組織會認真聽這些人說的話。
  4. 有『權力』也有『影響力』:組織裡的核心人物。


由上可知,想在組織裡推動一些改變的話,要先有『影響力』,書中給了一個公式:


『影響力=價值+賞識』


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要先做對組織而言有價值的事,且被組織看見。專注於組織認為重要的任務,給組織帶來的貢獻越多,影響力就會越來越大,並且越有機會進入權力區。綜合上述,在擁有健康政治結構的組織,只要努力提供價值,自然能健康地參與政治。


那糟糕的政治是什麼狀況?書上列出兩種狀況:

  1. 組織裡有人為了自己的私利爭權奪利。
  2. 組織發生價值危機:意思是哪些事對組織而言是有價值的事,這項標準變得動搖。

這兩種狀況若是發生,保持好距離小心別被捲進去,但仍要了解目前的狀況。


用一句書上說的話來總結辦公室政治的議題:『善於觀察情勢,努力帶來價值,讓正確的影響者及在位者看到你的貢獻,就會發生好事。』


該辭職嗎?我在這間公司還有機會嗎?


本書建議先不要辭職,因為在熟悉的環境,比從重頭來過來得容易,至少你已經知道這間公司,有哪些資源或人脈可用。,書中建議可以先確認是否還有做以下調整的餘地:

  1. 調整不同工作內容的優先順序,讓自己感覺在工作中更有價值。
  2. 或是根據你的喜好調整工作內容。
  3. 轉換工作職務,像是在同公司裡找新的工作。

不過每個人狀況不同,也很難用一本書涵蓋大部分的狀況,所以書中只能列一些案例。


以下則是個人心得,非書中建議。


我個人認為書中場景畢竟是國外,而台灣企業,多是中小企業,分工可能就沒那麼細,有些制度也不夠健全,現實就是就業環境整體來說比外商嚴苛。講白一點,同一間公司很可能沒什麼機會大幅度調整職務,但若是有先累積足夠的籌碼,就不妨試試在同公司內做調整。所謂的籌碼以下舉幾個例子:


  1. 公司中是否還有人脈資源,特別是有權勢的人:假如在公司沒有人挺你,那機會就比較渺茫。
  2. 是否還能為組織提供價值:若出了太多包,不再被信任,被冷凍起來,就算想換單位,其他單位大概也不會收。


若在公司已經沒有籌碼,也就算是陷入困局,想在組織內升遷或要求職務變動,就相對困難,大概離砍掉重練相去不遠。所以平時在人脈與工作表現的積累是必要的,在需要時這些積累就會成為你的助力,就算是之後要換公司,這些籌碼仍有可能以不同方式派上用場。


要離職的話,盡量好聚好散


假如下定決定要離職,有幾件事要注意:


  1. 建議先找好下一份工作:一邊工作一邊找新工作很辛苦沒錯,但是若是沒有足夠的積蓄,裸辭後還沒找到工作時心理壓力很大,沒有退路的狀況下,所做的選擇也會因為壓力受影響。書上也有提出數據佐證,說明在職者比無業應徵者更容易應徵上新公司。
  2. 收拾好再離開:假如你想保持好關係和原公司的關係,日後也還有合作機會的話,那務必好好交接,每個人都不喜歡接爛攤子,把該準備的文件整理好,減少下一位接手的人上手的阻礙。
  3. 保住你在公司經營過的人脈網絡:若是公司中有遇到有能者或好合作的同事,想辦法留個聯絡方式,之後有空時約他們喝個咖啡,不僅可以交換業界消息,也留下未來再次合作的餘地。


至於如何決定下一個新職場,甚至是想創業,請參考『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一書,或是也可以先看看敝人先前寫的讀書心得: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閱讀筆記


『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個人總結


『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這本書,除了延伸設計思考的精神外,後面的章節搜集了許多解決工作上常見難關的方法,這些方法幾乎都可以找到專門的書籍去探討這些話題,例如恆毅力,或是職場政治等等,假如想深入這些話題不妨找專書來看看。


我自己揣摩這本書所強調先別離職的原因,除了現實因素以外,主要還是設計與調整職涯,也是一個漫長迭代的過程,雖然有短期的高低潮,但若是有意識的累積自身的能力與籌碼,長期趨勢高機率會向上攀升。有時多多少少會期待改變環境後,自己的狀況就會有飛躍性的提升,但若過度期待,就可能低估平時的累積。就像是期待在短期在股市中開滿槓桿重壓特定標的後一夕致富,而忽略長期投資複利效應,所能在未來累積出來的巨大回饋。


另外還有一點要強調,若有更好的新工作當然要換,舉我自己本身的經驗,幾次年薪比較大的漲幅,都是靠轉職達到的。之所以強調先別離職的狀況,是指你還沒有找到下一個職場目標,卻因為目前工作不夠好而想離開的狀況。先看看有沒有可以只做小規模改變的槓桿點,或許現職就會比較好待,好讓你支撐到下一個職場目標。


總結先到為止,下一篇閱讀筆記再見。


6會員
20內容數
本專題用來記錄個人的讀書筆記。閱讀的書籍主要包括個人成長,生產力,以及日常知識等種類書籍,不定期更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