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版出來」(じゅうはんしゅったい),是指「再版成功」的意思,而再版就表示銷量達到一定數量,讀者接受度高、公司有了收入,作者能夠有更多的籌碼和編輯談自己想要的創作,更是促使一間出版社能夠永續生存的目標。非常推薦這部日劇給所有跟「書籍」相關的從業者與愛書人。
一本書的出版是多麼的不容易呢?以劇中的出版社「興都館」為例,每個月都有百本的書籍出版,而能夠從中大賣並獲得再版機會的是少之又少。以劇中的漫畫出版為例,一位新人出道的作品,通常首刷基本數是5,000本,在日本1億2千6百萬的人口中,漫畫又是其文化的一部分,首刷竟然才5,000本,表示10萬人只有不到4個人買得到這本書,這還不包括不進貨的偏遠書店。一部作品能夠大賣,背後不只內容吸引讀者,還需要配合的責任編輯、有行動力的業務、加上對作品有愛、努力推銷的書店店員,只有當三者通力合作之下,作品才有可能大賣。
「如何成為一位稱職的編輯呢?」劇中菜鳥編輯黑澤心(黑木華 飾)向副總編輯五百旗頭敬(小田切讓 飾)詢問時,五百旗頭說:「這個答案你必須自己去尋找。」編輯百百種,除了要定期與作者見面討論進度內容,決定當期雜誌的標語、了解讀者的反映、關心作者的生活作息且不干預其私人生活等,再決定出版之後,要決定封面、是否舉行簽書會、是否請名人幫忙寫推薦序,出版後又要擔心銷量與庫存等問題。我想編輯辛苦背後的樂趣在於,能夠成為全世界第一位的讀者、能夠藉由自己的眼光發掘有潛力的作家、能夠和作家在茫茫人海中相遇然後珍惜彼此所面對的一切。編輯作為讀者和作者之間的橋樑,具有決定讀者能夠看到什麼東西的權力,「意想不到」的出版,挑戰市場的接受度、開創新的市場與讀者群,某方面具有引導社會價值判斷的責任。
我想如何成為一位稱職的編輯,與如何成為一位稱職的創作者是相同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答案。因為創作的內容不同、作者的畫風不同、生活的習慣不同、價值觀導致相處的方式不同等等。而單純的創作者和周而復始的「連載」作家又不相同。連載作家具有即時性,好處是受到截稿日的追殺而能夠有定時定量的創作產出,壞處是就算在靈感枯竭的時候,還是必須努力地絞盡腦汁到自虐的生出東西來。如果我是每周有固定專欄的專欄作家,我如何做一位稱職的創作者呢?
小說、劇本、歌詞都創作的鬼才作家尼爾.蓋曼(Neil Gaiman)曾說:「好的自由工作者具備三個要素:有才華、好相處、準時交。而且不需要同時擁有三個,只要具備兩項即可。」
才華有可能後天培養嗎?才華可能枯竭嗎?如果創作是一種和世界對話的方式,不拘限於文字、圖像、書籍,也可以是建築、音樂、影像等,並且不特別規定非要以哪種對話形式;今天假設不做建築,那麼我還是能夠由文字或者圖像等其他媒介作為表達創作的工具。而創作的可貴與難處就在於;創作是一個無中生有的過程,「無」,並非完全沒有,而是還未被整理過的思緒。如何整理思緒呢?最直接的就是訴諸語言或文字,首先先讓自己理解,然後再試著讓他人理解。在周而復始的創作生活中,如何能夠有源源不絕的題材呢?多看、多聽、多寫、多玩、多接觸他人,並帶著一副無知與探求的眼鏡,不斷地觀察、沉思外在與自我,往往能夠挖掘意想不到的「問題」與「答案」。相處方面:除了要和編輯相處、助手相處,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種「信賴」、「合作」的關係,並珍惜相處的緣分,編輯也是需要專業的,尊重彼此,互相分工地往共同的目標前進,就像球隊以總冠軍為目標一樣,作者和編輯也是以重版出來為目標。準時方面:當然就和創作的進度有關,並且必須養成創作的「習慣」;什麼時間該創作,就算沒有靈感也要絞盡腦汁的生出一點點進度,也許當下覺得沒有很滿意,但是隔天再看或下次在看時或許能夠想到更好的內容,那麼也不枉費這思考的過程。
想以創作為生,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是創作者的年代是越來越困難了,創作的門檻雖然降低了,但是創作的內容也跟著降低了,資訊快速的更迭,沒有了編輯幫我們過濾眼睛所需要接受的資訊,於是不管任何好的壞的資訊,在讀者沒有判斷力的時候,便不斷地傷害著社會是非的價值。人人突然都可以盡情的表達意見,卻還沒學著對自我言論負責與接收反對意見的聲音。當人人都是創作者,人人也應該是自己的責編,編輯自己的人生、編輯我們成為值得他人閱讀的可能。
〈Echo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1FfdoJ_YbU
20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