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 ArtiMate 藝萌接觸到經驗比較淺的(非專科專教)藝術教師,以及在家教學的家長(Homeschool Families),很多時他們都會提出類似標題的疑惑。其實教授學生關於「藝術元素」的概念是一個有趣且有創造性的任務,尤其遇到教師需要利用專科特長來進行跨學科教授視藝。故此教授學生「7個藝術元素」可以透過配合以下方法最有效:幫助釋放創造性思維及更有自信地進行教學。
近似色 (Analogous Colour) - 如何令學齡較年輕的學生理解?
「紅橙黃」、「紅藍紫」等 ... ... 是近似色,他們是隔離鄰舍、是可以手牽手的好朋友來哦~
使用圖片、插畫或實際藝術品來展示每個藝術元素的例子。通過視覺示範,讓學生可以直接觀察和辨認理解每個「藝術設計的七大元素」:點、線、面(形狀、空間、造型)、質感、方向、光暗、顏色 的概念和特徵 ; 在藝術作品中的具體表現。
很多人會認為應該先教顔色,我們卻反而由「線」開始,原因係「線」是一個移動的「點」,所有不同年齡層的人都可以用多種方式創造「線」。 它是很容易就可以掌握到,並且是創建和理解其他藝術元素所必需的。 之後,我們教「明暗度」,因為它很簡單只有黑、灰、白「九灰階」(9-Steps Grey Scale),然後教「顏色」。
如想在教「明暗度」上配合一些練習活動,可以到這篇文章
了解如何使用 [顏色 Ex.2:(黑白光暗) 練習紙] 來增加學生對光暗的理解~
⚫💡⚪
https://vocus.cc/article/64b52858fd89780001637b9d
ArtiMate 藝萌 相信建立學生的信心,而不是在起跑線上粉碎他們的自信。
以上方法可以向他們展示如何將「藝術元素」像砌積木般用在任何藝術創作上的基石。
設計互動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每個藝術元素。例如,學齡較小的,可讓他們觸摸不同質地的材料,感受形狀和空間的變化,或者進行顏色混合的實驗。這樣的實踐經驗有助於學齡較小的學生在早期更深入地理解和記憶藝術元素。學齡較大的可以用以上例子舉一反三的進行活動。
給予學生創作的機會,讓他們應用所學的藝術元素。例如,要求他們畫一幅圖畫,並要求在作品中使用特定的元素,如色彩對比或線條變化。通過實際創作,並鼓勵他們發揮想像力,將元素有機地融入到作品中。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每個藝術元素的運用。
選取一些簡單易懂的藝術作品,將學生分組,讓他們彼此合作,觀察和分析其中的藝術元素。引導他們尋找作品中的線條、顏色、形狀等 ... ... 元素,並討論這些元素對作品的表達產生了什麼影響。促進學生間的互動和思維交流,並且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詮釋藝術元素。
如需要在教學上提升學生觀察和分析藝術作品元素、原理的能力
👀🧠🖼️⤴️
可以到以下的 Padlet 互動模版,參考並歡迎 remake 調整使用
https://bit.ly/3SCq30t
將藝術元素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例如語言、數學、科學或社會等 ... ...。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將所學的藝術元素、原理應用到不同的情境中,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理解深度。
藝術可以如何與跨學科整合,可詳閱及留意《[藝術x跨學科教學迷思](1 ~ 8)》文章系列。
帶領學生觀賞不同風格和時期的藝術作品,讓他們親身接觸各種藝術形式和作品。在參觀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展覽中的作品 ; 通過欣賞,學生可以學習到藝術元素在實際作品中的運用和表現方式,同時也可以啟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參觀藝術展覽或博物館的好處可以詳閱 [藝術 x 迷思] 帶孩子去參觀藝術館、博物館有九大好處?
鼓勵學生反思自己的創作和觀察,並評價其中的藝術元素應用。這樣的反思和評價過程可以幫助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和藝術鑑賞能力。綜合以上方法,透過視覺示範、互動活動、創作任務、分組討論、跨學科整合、欣賞藝術作品以及反思和評價,可以最有效地教授學生「7個藝術元素」。這樣的教學方法結合了實踐、合作、觀察和評價,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和應用藝術元素。
「觀察、思考、好奇」(See-Think-Wonder : STW )
是另一個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方法
令學生可以更貼地去了解藝術
請記住,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能力有限,因此要確保教學活動具有 趣味性和互動性,《玩。學。藝》以吸引他們的興趣並保持專注。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 鼓勵和讚賞,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成就,從而激發他們對藝術元素 學習的興趣。學習藝術元素知識的先後次序,有點像砌積木:以早期學習到的「藝術元素」來創建後來學到的知識。 上述都是 ArtiMate 藝萌 教授「藝術設計的7大元素」時,採用的教學方法 ; 期待幫助到有需要的藝術教師、及在家教學的家長們,讓孩子受惠容易掌握「藝術設計的7大元素」從而為創作帶來充滿自信的滿足感。
想加強你的藝術教學,誠邀你閱讀下一篇文章《如何教「藝術設計的11大原理」會有更佳效果?》
筆者:Rosie T. 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