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不焦慮的心理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不焦慮的心理課: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消解生活中的不安與混亂,不再窮忙!


📖文獻筆記

PART 1 情緒焦慮

Lesson 3 為什麼你總是不能放過自己

所謂「演員心態」,就是你自己參與其中,扮演一個角色,正在為不如意的事情自我批評,而由於身處其中,你無法剝離情緒和事實本身。但換成「觀眾心態」就不一樣了,它讓你處在局外,重新看待困擾你的這件事,這時你能夠以朋友或陌生人的視角,去關懷正在經歷困擾的那個人。


Lesson 4 情緒是什麼?你知道的可能都是錯的!

情緒不是「降臨」到你身上的,而是你自己製造的。不同的情緒,包括焦慮,都是我們大腦建構出來的,這也從科學的角度再次說明了,我們才是情緒的主人,而不是情緒的奴隸。保持身體健康和旺盛的精力,增加多元生活體驗,這樣就能逐漸掌控情緒,不再被外界的變化所左右。


Lesson 5 每個來煩你的情緒,都意味著一次自我提升

管理情緒的關鍵第一步,是識別情緒。想要準確識別情緒,需要細化你的「情緒顆粒度」。試著掌握更多的情緒詞彙,並珍惜每一次情緒的降臨,讓你的情緒顆粒度足夠細,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


Lesson 6 如何才能成為情緒穩定的成年人?

這本書談的是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五種焦慮,層層化解五種焦慮的過程,就像啟動一個靜止的飛輪。飛輪內部是與自我相關的情緒焦慮、選擇焦慮、成長焦慮,統稱為「內部焦慮」;依次向外是與外部相關的職業焦慮和關係焦慮,稱之為「外部焦慮」。先安內才能攘外,將情緒焦慮放在第一個部分,是因為它是內部焦慮的核心。也就是說,你只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與自己和平相處,才有可能處理好外部關係。


PART 2 選擇焦慮

Lesson 10 感到迷茫沮喪時,應該怎麼辦?

儘管我們都知道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但每次面對選擇,仍是對自己不確信,對未來不確定,夾在中間迷茫糾結。與其這樣,不如試試這堂課中介紹的兩個方法,一個策略是「眼高手低」,兩個思維工具是「與選擇帶來的機會損失和解」、「多做有存在性價值的事情」。


PART 4 職業焦慮

Lesson 21 不想工作,如何拯救職業疲勞?

社會心理學家克麗絲汀.馬斯勒(Christina Maslach)認為,嚴重的職業倦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 情緒衰竭
  2. 去人性化
  3. 成就感很低

以上三個表現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心好累,不高興,我不行。」

在同一個工作崗位待久了,人難免對於一成不變的作息感到無趣,甚至厭惡。你可以每天做些微改變,讓一成不變的工作節奏有些新變化;也可以透過三明治工作法,在枯燥的工作任務中,安插一些可以讓自己開心的任務或是短暫休息,就能改善你的倦怠感。


Lesson 24 如何保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試圖平衡工作和生活,只會給你增加更多的不安全感。因為「平衡」這個詞,代表著一種隨時會被打破的平靜狀態,而我們的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平衡是一種動態調整的過程,絕對平衡的狀態根本不存在。

平衡工作與生活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事實上根本很難達成。但是,你可以告訴自己,在人生的某些階段,工作要占比較重要的位置,而哪些時候生活又要占比較重要的位置,不要求自己一定要時時刻刻維持平衡,這樣壓力反而會比較小。

除了調整重心之外,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也很重要。你要練習做選擇,把事情依據重要性排序,來安排處理的優先順序,而不是齊頭式的想要完成所有事情。有些事情如果不是一定要由你來完成的,你就要把這件事情交給別人來處理,這樣你才有時間處理更重要的事情。


PART 5 關係焦慮

Lesson 29 如何在社會比較中優雅勝出?

利昂.費斯汀格是知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他最著名的理論除了社會比較理論之外,還有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認知失調並不是單純的口是心非,而是因答應做事情換取很少的報酬之後,會轉變對那件事情喜好的一個現象,因為你會說服自己,「如果我不是那麼喜歡這件事情,怎麼可能會為了這麼少的報酬而做這件事情呢?」這個理論也是以比較為根基,只是並非跟其他人比,而是和自己在做不同事情時的情境比較。這個做法現在還蠻常被使用,所以你不要小看那些便宜東西的效益,就像不少人會賣個資換一個小禮物,道理也是一樣的。只要付出與獲得不成比例,你都會自己去合理化這個行為,認知失調的現象也就發生了。


📝閱讀心得

這本書講述五種焦慮,分別為:

  • 內部焦慮
    • 情緒焦慮
    • 選擇焦慮
    • 成長焦慮
  • 外部焦慮
    • 職業焦慮
    • 關係焦慮

此書共設計了三十堂課,幾乎每個議題都提供了兩個解方,並在心理學小科普附上延伸閱讀資料。每堂課結尾還有課後總整理思考題,讓讀者能夠反思學習內容。這樣的「中轉站」類型書籍並不多見,讓我想到余德慧教授的《生命詩情》,其中收錄了余教授對各類書籍的推薦序、導讀、時論與期刊專欄文章。而本書的延伸閱讀大致整理如下:

作者與其導師巴瑞特教授曾共同研究,對「情緒建構理論」能解釋得更淺顯:

巴瑞特教授根據她長達三十年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全新2.0版本的情緒理論觀點。她認為情緒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被動引發,而是我們的大腦創造出來的。沒有所謂的基本情緒,而且某一種情緒的反應也不是一成不變。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中是這樣寫:

我將這個解釋稱為「情緒建構理論」:在每一個醒著的時刻,你的大腦利用過去經驗組織成為概念,以此引導你的行動,並且賦予你的感覺意義。當涉及的概念是情緒概念時,你的大腦就建構出情緒的實例。—《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焦慮的修復練習》中是這樣解釋:

巴瑞特提出一個非階層式的「後天」模型,頌揚情緒的複雜性。她認為情緒是由概念建構出來的。心跳加速、肌肉繃緊與腎上腺素飆升,是許多情緒的共同原料。就像麵包與蛋糕一樣,恐懼和興奮使用的原料也很類似。這兩種感受天差地遠,是因為我們施加了不同的概念。—《焦慮的修復練習》

「情緒建構理論」讓人聯想到認知行為療法中的「認知重構」技巧,這兩者確實有契合之處:

重新詮釋(reframing)是一個經過驗證的技巧,心理學家與正念治療師都會用重新詮釋來改變焦慮。重新詮釋與建構情緒模型完美契合。—《焦慮的修復練習》

在《輕鬆駕馭壓力》中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然而,「建構理論」的最大爭議在於,難道我們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是因為我們「建構錯了」嗎?

《焦慮新解》一書寫到:

認知行為療法大體上認為,情緒性的推理不值得信賴。也就是說,這些悲觀的直覺都只是如心理過濾、否定正向層面、讀心術或災難化等認知扭曲的例子罷了。「別那麼情緒化,要客觀。」認知行為療法如是說。但是,退一步,我也相信不帶感情思考比感受和直覺更有價值的這種觀念,確實存在於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而這種觀念可能有害。—《焦慮新解》

《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寫到:

即使是近年蔚為主流的認知行為療法,也只是在「大腦」層次,告訴患者認知和思考的偏頗,企圖加以修正的實用主義手法,而無法抵達問題實際存在的層次,並進而改變憂鬱狀態,再說,認知行為療法原本也就不是以「治療憂鬱症」這件事爲目的。—《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

確實,《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第十章提到「這是全書中最容易引起爭議的一章,但作者有資料作為依據,證明痛苦和壓力之類的現象,以及慢性疼痛、焦慮症和憂鬱症之類的疾病,它們都是用建構情緒的相同方法建構出來。」並主張:

根據證據,焦慮像憂鬱一樣,似乎也是以建構情緒、疼痛和壓力的相同方式建構的種類。你在焦慮和憂鬱時感到的悲慘,其實是在告訴你,身體預算出了什麼嚴重的差錯。你的大腦要不就嘗試確保存款,提高不愉快的情感,要不就試圖藉由保持不動來降低存款的需要,結果造成了疲勞。你的大腦或許將這些感覺分類成焦慮、憂鬱,或就此而言的疼痛、壓力或情緒。—《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但這樣的說法似乎暗示憂鬱症只是因為當事人「建構錯了」,而且無論是認知還是身體預算的問題,都容易被歸咎於個人本身。如《我做了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提到:

我們正從錯誤的角度攻擊問題。對於世界衛生組織將職業倦怠歸類為導致疾病的危險因子,馬斯勒表示憂慮,「當世界衛生組織將職業倦怠歸類為疾病,會讓人產生問題根源不在於公司,而是個人的錯覺。」當職業倦怠成為疾病,人們就會認為生病的人應該接受治療,也很容易會認為問題不在環境、也非雇主或組織的責任,而是他這個人。—《我做了什麼會產生職業倦怠》

焦慮、憂鬱、倦怠等問題,從個人層面著手確實比較容易處理。然而,這類提升痛苦耐受度、增強心理韌性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似乎又像是自欺欺人,所謂的「恢復正常」,會不會只是「重新適應了有毒的環境」?就像讓遭受家暴的孩子接受抗擊打訓練,這樣的適應究竟是治癒,還是讓人深陷於不健康的現實之中?

如果焦慮、憂鬱與倦怠的根源來自於環境本身,那麼僅僅透過個體調適是否足夠?當我們不斷強調個人韌性與痛苦耐受力,是否在無形中將責任轉嫁到個體身上,而忽略了外在環境的結構性問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16會員
499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精神科醫師教你如何零壓力:充足睡眠、規律運動、感恩與有效溝通,讓你每天都充滿活力!
Thumbnail
精神科醫師教你如何零壓力:充足睡眠、規律運動、感恩與有效溝通,讓你每天都充滿活力!
Thumbnail
什麼是「非焦慮的存在」?想要成為「非焦慮的存在」可以怎麼做? 藉由《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結合思考歷程#學習預備BNSC,了解「焦慮存在」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以及探索成為「非焦慮存在」的實踐方法。
Thumbnail
什麼是「非焦慮的存在」?想要成為「非焦慮的存在」可以怎麼做? 藉由《讓天賦自由的內在動力-給老師、父母、孩子的實踐方案》,結合思考歷程#學習預備BNSC,了解「焦慮存在」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以及探索成為「非焦慮存在」的實踐方法。
Thumbnail
你很容易產生焦慮嗎?你有選擇困難症嗎?本書作者黃揚名博士,具體提出如何解除容易焦慮、無法做出選擇的處方箋。只談方法不談理論,輕鬆馴服焦慮怪獸。
Thumbnail
你很容易產生焦慮嗎?你有選擇困難症嗎?本書作者黃揚名博士,具體提出如何解除容易焦慮、無法做出選擇的處方箋。只談方法不談理論,輕鬆馴服焦慮怪獸。
Thumbnail
本書主要在告訴我們消除焦慮與煩躁的100種科學方法。當你壓力大時,可以在書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來紓壓,讓自己每天都有快樂且健康的生活~
Thumbnail
本書主要在告訴我們消除焦慮與煩躁的100種科學方法。當你壓力大時,可以在書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來紓壓,讓自己每天都有快樂且健康的生活~
Thumbnail
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消解生活中的不安與混亂,不再窮忙!
Thumbnail
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消解生活中的不安與混亂,不再窮忙!
Thumbnail
現代生活壓力大,工作壓力更是讓人喘不過氣。你是否也曾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恐慌症?其實,心理諮商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出口。透過與專業心理師的對話,我們可以逐步釋放壓力,找到內心的平靜。不要害怕尋求幫助,因為因為每個人都有需要支持的時候。讓我們一起努力,找回生活的節奏和快樂。
Thumbnail
現代生活壓力大,工作壓力更是讓人喘不過氣。你是否也曾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恐慌症?其實,心理諮商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出口。透過與專業心理師的對話,我們可以逐步釋放壓力,找到內心的平靜。不要害怕尋求幫助,因為因為每個人都有需要支持的時候。讓我們一起努力,找回生活的節奏和快樂。
Thumbnail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善用好奇心打破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有效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 Unwinding Anxiety: New Science Shows How to Break the Cycles of Worry and Fear to Heal Your Mind》 ✍️作者:賈德森.
Thumbnail
《鬆綁你的焦慮習慣:善用好奇心打破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有效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 Unwinding Anxiety: New Science Shows How to Break the Cycles of Worry and Fear to Heal Your Mind》 ✍️作者:賈德森.
Thumbnail
焦慮是我們演化的一個重要工具,運用這種緊張的生理反應來迴避危險,是對生存至關重要的技能。本文分享了兩種強大的科學有效工具,包括呼吸法和運動,可以幫助減輕焦慮帶來的緊張感。建議在辦公室試著到周圍走一圈,或者到倉庫中找些便利貼;在家工作時,播放兩首最喜歡的歌跳舞。所有這些可能性都將有助於降低焦慮水平。
Thumbnail
焦慮是我們演化的一個重要工具,運用這種緊張的生理反應來迴避危險,是對生存至關重要的技能。本文分享了兩種強大的科學有效工具,包括呼吸法和運動,可以幫助減輕焦慮帶來的緊張感。建議在辦公室試著到周圍走一圈,或者到倉庫中找些便利貼;在家工作時,播放兩首最喜歡的歌跳舞。所有這些可能性都將有助於降低焦慮水平。
Thumbnail
焦慮是現代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困擾,但幸運的是,科學研究提供了許多有效的方法來應對和克服焦慮。
Thumbnail
焦慮是現代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困擾,但幸運的是,科學研究提供了許多有效的方法來應對和克服焦慮。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焦慮和壓力成為了許多人生活中無法避免的部分。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經濟困境、健康問題等種種因素,都可能讓人感到焦慮不安。然而,焦慮和壓力如果長期存在,就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導致抑鬱症、焦慮症等疾病的發生。因此,學會如何應對焦慮和壓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為您介紹一些有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焦慮和壓力成為了許多人生活中無法避免的部分。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經濟困境、健康問題等種種因素,都可能讓人感到焦慮不安。然而,焦慮和壓力如果長期存在,就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導致抑鬱症、焦慮症等疾病的發生。因此,學會如何應對焦慮和壓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為您介紹一些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