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通勤、做家事,或偏好用『聽』的來吸收知識,
羊羹準備了這篇文章的完整 Podcast 講解版,也歡迎訂閱學堂YouTube頻道呦。
這種巨大的落差,常常讓我們感到挫敗,最終只能將原因歸咎於那難以捉摸的「天賦」,以此來安慰自己那顆疲憊不堪的心。
但如果這兩者之間真正的差距並非源於基因或天賦,而是在於一套截然不同的「訓練思維」呢?
就像頂尖運動員的強大從來不只是因為過人的體能,更是因為他們背後那套經過千錘百鍊、科學化且系統化的訓練哲學。經過多年的學習與實踐,我逐漸發現,這些在競技場上被奉為圭臬的原則,完全可以被轉譯到任何領域的學習之上,為我們這些渴望成長的普通人,提供一幅清晰、可執行的成長藍圖。
練習的再定義:從「重複」到「精準練習」
當我們談到「練習」時,腦中浮現的畫面往往是長時間、高頻率地重複同一個動作。好比說一位羽球國手,教練不斷將球拋向空中,選手則日復一日、耗費數小時去練習各種擊球方式。這種看似枯燥的鑽研,是所有頂尖運動員的日常。但我們必須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為什麼這種單一的鑽研,會比不斷地去打完整的比賽更有效?這背後所隱藏的,正是所有高效學習的第一個祕密——精準練習。
「精準練習」並非盲目的重複,它由兩個極其重要的核心部分組成:刻意練習 + 即時回饋。首先,「刻意練習」這個概念在過去幾十年的心理學與教育學研究中,已被證實是通往卓越的關鍵。它有幾個非常明確的特徵,首先是目標必須極度專一且明確,通常是為了攻克一個特定的弱點,而不是籠統地提升整體表現。
這就像一位網球選手整個下午的訓練表單可能就只有安排「強化反手拍的穩定性」這一項。其次,這是一種極度耗費心力的活動,需要百分之百的專注,目的是將自己稍微推出舒適圈,挑戰現有能力的極限。
正因為它專門針對弱點,所以過程往往充滿挫折感與乏味,很少是輕鬆有趣的。這其實就是我們之前提過的「高影響力方法」的一個具體化身,它同樣具備需要主動投入、感覺燒腦且通常不輕鬆的特徵。
但光有刻意練習還不夠,它還需要另一個強大的催化劑:即時回饋。這個元素的功能,是去極度壓縮所謂的「潛在學習期」。這個學習科學中的名詞,指的是從我們開始學習一項技能,到第一次得到關於表現好壞的回饋之間的時間差。
如果這個時間差長達兩個月,好比說學校的期中考,那在這漫長的六十天裡我們所有的練習與調整都像在沒有導航的濃霧中開車,我們可能越練越差或是在原地打轉而不自知。
即時回饋就像是為這台車裝上了即時的GPS,每次微調方向盤系統都會立刻告訴我們「路線正確」或「已偏離航道」,讓整個校準的過程幾乎瞬間完成,極大地提升了學習的效率與準確性。這個組合解釋了為何有些人的進步如此神速,因為他們的每一次練習,都能得到即時的修正,確保了努力的軌跡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努力用對地方了嗎?用「訓練特定性」讓練習不再脫節
理解了精準練習的重要性後,我們自然會面臨下一個問題:當我們鎖定了自己的弱點,準備投入高強度的刻意練習時,該練習「什麼」?
練習的方式有千百種,哪一種才是最有效的?這就帶出了第二個核心原則:訓練特定性。這個原則說穿了,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們訓練的方式,應該要盡可能地去「模仿」我們最終需要表現的方式。這聽起來像是常識,卻是最多學習者忽略的環節。
這個概念同樣源自運動科學,早期運動員的訓練觀念很單純,覺得只要身體越強壯、體能越好,運動表現自然就會提升。但後來人們發現一個長跑選手,花大量時間去做重量訓練有時反而會因為肌肉型態的改變而損害到他的長跑表現。
身體會針對我們施加給它的特定壓力,去產生特定的適應,這就是所謂的「特定壓力產生特定適應」原則。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身體,同樣適用於我們的大腦。大腦在學習一項任務時會為它建立一個特定用途的「基模」。
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人在工作坊裡學簡報技巧時表現優異,回到辦公室面對真實的客戶或主管時,卻依然手足無措,因為訓練情境與表現情境產生了嚴重的脫節。
這也為我們在面對大型考試,好比說學測或分科測驗時,那種「用題目漁網盲撒」的困境,提供了一個更聰明的解方。面對範圍無限、出題方向又充滿變數的挑戰,與其去「猜題」這種近乎玄學的作法,不如運用「訓練特定性」的原則,去分析考試這個「最終表現情境」的內在結構。
我們要分析的不是某位教授個人的命題動機,而是這份考卷作為一個測驗工具,它想要測驗的「能力維度」是什麼。與其立刻埋頭刷一萬道題目,不如先拿出近五年的考古題,不是去寫而已,而是去「分析」它。
我們可以問自己:圖表判讀題佔了多少比例?長文閱讀題的篇幅大概多長?哪些核心概念幾乎是每年必考?當我們對這些「表現情境」有了清晰的輪廓後,我們的練習就不再是盲目的。我們可以把練習模式,從「寫完一本參考書」,切換成「針對『圖表判讀題』進行一小時的專項訓練」。這就是在「模仿」比賽情境,讓大腦建立起專門應對這類題型的基模,這遠比隨機寫五十道不同類型的題目來得有效。
拋棄主觀感受:用「數據追蹤」看見真實的進步軌跡
當我們的練習變得既「精準」又「特定」之後,下一個挑戰便隨之而來:我們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在進步?尤其是在學習複雜技能的初期,進步的幅度往往非常微小,甚至時有起伏,單憑主觀的感覺,很難判斷自己是正在前進還是原地踏步。這種不確定性,是消磨學習動機的最大殺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頂尖運動員引入了第三個原則:數據追蹤。
羊羹我曾經去過一個競技健力健身房,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一種叫做「速度追蹤器」的設備。它能精確測量選手舉起槓鈴每一下的速度,讓他們能用客觀的數字,而不是模糊的疲勞感來判斷自己的狀態是否下滑。
這種將訓練過程中的一切盡可能量化、移除猜測的作法,是所有頂尖運動員的共同特徵。他們深知,訓練時間極其寶貴,每一分投入都必須基於清晰的數據,才能確保最大的回報。
反觀我們多數人的學習過程卻充滿了模糊的主觀感受。我們最常追蹤的指標,不外乎是「我今天讀了幾小時」或「我念完了幾個章節」。這些指標非常膚淺且具有誤導性。兩個人可以花同樣的時間讀完同樣的內容,但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深度、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記憶的持久度,卻可能有天壤之別。
這就引出了一個更重要的概念:「領先指標」與「落後指標」。「落後指標」就像我們的最終考試成績,它能告訴我們「結果」,但通常為時已晚,無法用來指導過程。
而「領先指標」,則是那些我們在日常練習中可以即時追蹤、並且能「預測」未來結果的數據。好比說在準備國文科這種範圍無限的科目時,與其只看模擬考總分這個落後指標,不如去追蹤像是「平均讀完一篇千字長文所需的時間」、「針對思想流派題型的答對率」這類領先指標。
當我們把焦點從遙不可及的最終成果,轉移到每天都可以測量和改進的領先指標上時,學習就變得不再那麼令人焦慮。我們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進步,即使總分暫時沒有起色,但只要領先指標在穩定提升,我們就能確信自己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如何突破學習高原期?駕馭「漸進式超負荷」的成長引擎
透過數據追蹤,我們能夠清晰地看見自己的進步軌跡,但幾乎所有學習複雜技能的人,都無可避免地會遇到一個階段:數據不再成長,無論如何練習,都感覺卡在同一個地方,這就是所謂的「學習高原期」。當舊有的練習模式失效,每一道難題都感覺像是全新的挑戰時,我們該如何突破?這正是第四個原則「漸進式超負荷」要發揮作用的地方。
這個概念同樣源自重量訓練,道理非常簡單:如果你想變得更強壯,你不可能永遠只舉二十公斤的槓鈴。你必須不斷地、一點一點地增加重量,哪怕只增加一公斤,這個「超負荷」的刺激,才是迫使肌肉生長的關鍵。
應用在認知學習上就是我們必須持續地讓自己去處理那些「比我們現有能力再難一點點」的任務。這個「再難一點點」的甜蜜點,在教育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理論來描述它,就是「近側發展區」。
這個區域指的是介於「我能獨立完成的任務」和「我完全無法完成的任務」之間的那個地帶。待在這個區域的學習,效率是最高的。另一位學者則提出了「合意困難」的觀點,他發現,那些讓我們感到費力、充滿挑戰、甚至會犯錯的學習條件,雖然在當下令人不悅,長遠來看卻能帶來最深刻、最持久的記憶。
換句話說,那種「像在比一場超綱聯想比賽」的掙扎與痛苦,從大腦學習的角度來看,恰好就是它正在高速成長的最佳證明。
不過要有效地執行「漸進式超負荷」,必須避開兩個極容易踩進的陷阱。第一個是「非漸進式超負荷」,也就是好高騖遠,在基礎還沒打穩時就急著去挑戰遠超自己能力範圍的任務,結果只會被巨大的挫折感淹沒。
第二個是更隱蔽也更致命的陷阱:錯把流暢當成長。當我們做一份題目感覺很順手、錯誤率很低時,我們會感覺良好,並覺得自己正在進步。這種流暢感往往只代表我們正在表現我們已經會的技能,而不是在學習新技能。
真正的成長,恰恰發生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錯誤率可能高達百分之五十的「近側發展區」。那種不流暢、磕磕絆絆、需要不斷停下來思考的感覺,才是大腦在經歷神經可塑性改變的證據。
是在學習,還是在「扮演」學習?「時間意向性」的誠實拷問
當我們理解了上述四個關於如何有效練習的戰術原則後,還有一個更根本的戰略問題需要回答:我們投入的這些時間,是否真的都用在了刀口上?這引出了第五個原則:「時間意向性」。這個原則的核心,在於區分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成果導向 vs. 習慣導向。
習慣導向指的是,我們僅僅因為習慣了某種做事方式,就日復一日地重複它,卻從未真正去質疑這個習慣的有效性。就像有些人在圖書館待了五個小時,但其中兩個小時在打瞌睡,兩個小時在分心滑手機,真正高效的時間可能不到一小時。
這個去圖書館的行為,成了一個空洞的習慣,而非一個指向特定成果的行動。而「成果導向」則要求我們不斷地、誠實地詰問自己: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對於達成我最終的目標,是否真的有效?
羊羹我自己的寫作經驗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幾乎每天為了寫部落格而學習新知,這個流程我已經非常習慣,習慣到我覺得這就是我的舒適區,不這麼做會覺得那一天廢廢的。
在這種狀況下,即使身處舒適區我還是感覺到天天在進步。這看似與「漸進式超負荷」的原則矛盾,但我覺得應該不算是。
我的舒適區已經不是一個安逸停滯的「狀態」,而是一個持續探索、穩定輸出的「系統」。我所習慣的並不是安逸,而是「挑戰本身」。這個習慣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有一個極其清晰的意圖與成果——為了寫出有價值的部落格文章。
這個成果本身就為我內建了一套漸進式超負荷的機制,因為我必須不斷去接觸陌生的領域、消化複雜的資訊,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了合意困難。這或許是「時間意向性」的最高境界,當我們的內在動機與日常行動高度統一時,成長本身,就成了最舒適的習慣。
成長的基礎(一):在休息中變強的「恢復訓練」
至此,我們已經有了一套強大的、以成果為導向的訓練系統。但就像最高性能的引擎,如果沒有適當的冷卻與保養,也只會落得過熱縮缸的下場。這就帶我們走進了整個訓練體系的第六個原則,也是常被忽略的穩固基礎:「恢復訓練」。這個原則的觀點非常明確:要把「恢復」當成跟「訓練」一樣重要的事情來對待。
我去年曾有好長一段時間,給自己設下了「日更」部落格的目標。起初充滿了鬥志,但漸漸地為了追趕每天的死線,我開始大量依賴AI工具潤稿,文章雖然產出了卻感覺失去了靈魂,那種「不像我寫的東西了」的感受非常強烈,最終發現成效也並不好。
後來八月那次生日出國旅遊讓我徹底放下了日更的執著(存稿直接見底,本來只想休息一個禮拜但回國後又癱軟一個禮拜w)。
在那段強制休息的時間裡,我反而能靜下心來觀察自己在沒有壓力,每天自然而然會做多少閱讀、記錄多少新知,以及用多少天的積累,才能醞釀出一篇自己滿意的文章。最終我回到了「一週三更」這個更符合自己自然心率的節奏。
這段心路歷程我覺得完美地詮釋了「恢復訓練」的重要性,以及「倦怠」的真正來源。倦怠感,不必然是工時太長或工作太辛苦,更深層的原因是你投入了努力,卻一次又一次地,得不到與努力相對等的成果。
對我來說,那個「成果」,可能不僅僅是流量,更是文章完成後那份源於內心、覺得「這就是我,我對此感到驕傲」的真實回饋。
當「日更」的壓力迫使我產出連自己都覺得陌生的「假貨」時,巨大的努力就無法換來關鍵的心理報酬,每一次的不滿意,都在消耗我的心力,直到臨界點。那趟旅行,扮演的正是那個最關鍵的「恢復期」,讓我有機會跳出惡性循環,重新設計出一套能平衡訓練與恢復、可持續運行的系統。
成長的基礎(二):回歸初衷的「壓力免疫」
當我們的系統既高效又可持續之後,還有最後一道,也是最考驗心理素質的關卡需要面對——來自外部世界的「表現壓力」。這可能是發布作品後,市場反應冷淡的失落;也可能是在重要場合,必須在高度壓力下清晰表達觀點的挑戰。第七個原則「壓力免疫」,正是為了應對這種狀況而生。
這個概念指的是,透過在訓練中,刻意、規律地將自己暴露在與最終表現情境相似的壓力下,來建立起心理上的韌性與脫敏性。好比說害怕公眾演說的人要克服恐懼,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去進行演說,讓自己習慣那份緊張感。
而我過去也曾陷入一種更為現代的心理壓力——來自社群數據的評價。我會執著於閱讀人次的數量,每天刷新三到五次各篇文章的瀏覽量,心情隨著數字的起伏而跌宕。
後來我才慢慢意識到這種行為,已經嚴重偏離了我「最最最一開始」著手寫部落格的動機。我的初心是為了記錄下自己的學習過程以及整理所學的知識。
這個頓悟,為我注射了一劑最強效的心理疫苗。我開始重新校準自己的成功定義,從追求外部的觀看數,轉回追求內在的學習與整理的品質。當評價標準由內而生時,外界的數據波動,就不再能輕易地撼動我的內心。一篇用心寫成的文章,只要它達成了記錄學習這個核心目標,再我的價值體系裡,就已經是成功的。這份源於內心的篤定,正是對抗外界壓力最好的盔甲。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高效學習心法的QA總結
- Q: 為什麼花很多時間練習,進步卻很慢?
- A: 除了不夠專心,更可能的原因是陷入了「無效重複」而非「精準練習」。高效的練習,需要鎖定特定弱點進行高強度挑戰(刻意練習),並搭配能快速修正錯誤的「即時回饋」系統,才能確保努力用在刀口上。
- Q: 學習時遇到瓶頸、感覺卡住了,該怎麼辦?
- A: 這代表你可能進入了「學習高原期」,需要啟動「漸進式超負荷」原則。這意味著要刻意去挑戰那些比現有能力「再難一點點」的任務,並理解過程中感到的掙扎與高錯誤率,恰好是正在高速成長的證明,需要避免「錯把流暢當成長」的陷阱。
- Q: 如何才能讓學習或自我成長的熱情持續下去,避免倦怠?
- A: 倦怠的根源,往往不是太累,而是「努力與成果的持續失衡」。要避免倦怠,一方面需要像頂尖運動員一樣,重視「恢復訓練」,找到能平衡身心的永續節奏;另一方面,則需要建立一套由內而生的評價標準(壓力免疫),讓自己的動力,源於真實的初心,而非外界不穩定的評價。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希望可以順手幫我點個愛心❤️、追蹤羊羹學堂或分享出去,讓這些想法能幫助到更多人。
如果我的分享曾帶給你一點收穫,希望能邀請你訂閱【羊羹學堂】,你的支持是我能繼續專心研究、分享好內容的最大暖流,有機會的話羊羹想透過大家一天一元的幫助成為專職作家。
我相信知識的累積來自於生活中的點滴。我將我的思考與觀察分享在這裡,剪輯製作成能用耳朵聽的Podcast版本。希望這些聲音能成為你忙碌生活中的背景音,陪你持續學習、慢慢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