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誌:《論天人之際 - 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按照常理,余英時這類碩儒的大塊頭作品 (其實不算大,約260頁而已),我會碰而不讀,但《論天人之際 — 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天》)的代序;一篇4萬字的序言!實在很精練優美,看了數頁放不了手,內容更解開了一些舊問題。

舊問題源自高中時讀過的一本小書 (演講集):《中國哲學的特質》,那是牟宗三先生比較易讀的入門作,內容當然艱澀,讀過一遍,起碼認識了甚麼主體性,內在道德性,天道下貫等似明非懂的字眼概念。日後再讀牟老的《中國哲學十九講》及《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明白牟老欲透過康德哲學這個「平台」,接通兩大哲學傳統。不過《十九講》及《十四講》兩書起首那三四個章回,已經是筆者的極限。綜合起來未明之處甚多,例如天道下貫這回事,外在神明或天道,如何被人這個主體把握?這正好是新儒家與基督教思想的一個差異甚至衝突,但自身根器實在平庸,欲深入理解嗎 ….. 勉強不了。

擱下這些問題好多年,竟然在余英時這本著作中,看見類似的課題。但余老談的不是哲學,他循文化比較之路,疏解另一個相關課題:天人合一,並這個觀念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源流、沿革、傳承、演變、突破等等,追蹤大量文獻古籍,上下求索,砌成一幅非常宏大的併圖。

余老層層演進,解釋了古代中國人如何透過巫覡,與天接通,後來過度成周室禮樂,爾後修德之說興起,到軸心時代的孔丘承先啟後,「突破軸心」,奠定日後心性之學的基礎。

請留意,上述對《天》的概括,切勿盡信。余老在《天》做的探索功夫極深入細緻,我不相信可以如此容易輕鬆三言兩語撮要之,不少重要內容;例如「道術將為天下裂」(莊子‧天下)一語,放在「軸心突破」的語境下,余老看見的是東西方兩個理念「天造地設」的呼應(14–16頁)......等等觀點,均無法指涉。或者再引述兩小段《天》的文字,可以更準確呈現《天》的內容:

“.......軸心突破所發展出來的「心」取代了「巫」的地位而成為人與超越領域(「天」或「道」)之間的中介......” (247頁)

“……如此一來,孟子已打破了天人之隔以及天命與人性之間的藩蘺。由人心深處有一秘道可以上通於天,而所屬於天者已非外在於人,反而變成是屬於人的最真實的本性了……” (131頁,引自劉殿爵《孟子》英譯本導言)

拿住這些觀點,日後再重讀牟老的書,也許會明白通透一點,尤其論述內在道德性及天道下貫等概念。

筆者沒有本事評論《天》,但本著作有兩點值得細說。

首先,如余老所言,他並非企圖重構中國思想史,《天》只是”......將中國軸心突破的展開歴程,置於比較文化史的脈絡之中,加以系統的敘述 …….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為先秦諸子學的開端增添一個理解的層次......”。說得簡單,但牽涉、覆蓋的材料極多極廣。軸心時代/突破本來不是早年研究中國思想/哲學的概念或工具,它是雅士培(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在上世紀提出的一個想法(1)。簡而言之,”......在公元前第一個千年 (1st millennium) 之內,世界上幾個高度發展的文明,如中國、印度、希臘、以色列、波斯等,都曾經歷了一次精神上的重大突破,其結果則是每一文明都完成了一場「超越」運動......” (219頁)。然而中國文化的發展,真的符合這個理論嗎?中國軸心時代的歴史期限,真的可以設定在公元前第一個千年?余老很大膽的套用這個觀念,追查天人合一的演變歷程,並為中國的軸心時代劃下自己的時間線(235及246頁),殊不簡單。

另一方面,余老的論述極其細密。如何細密?余老每寫完一個小題目,就會詰問自己很多問題,例如孔丘與巫覡傳統的關係如何?軸心突破不會是無中生有的,但那背後的「材料」是甚麼?「心」與「巫」兩者如何延續與改造(193頁)?於是,一個接一個問題問下去,一個又一個答案找出來。余老對自己提出的論點很嚴苛,沒有馬虎交貨這回事。這種魄力,我只能遠觀,未能模仿。

不過,我會模仿余老問問題。余老在《天》提及”.......孔子的終極關懷不在集體王朝的「天命」......破繭而出,另闢了一條個人本位的「仁禮一體」的新路......”(109-110頁)。言下之意,儒學以致中國士大夫,早在二千多年前已開始「去中央化」,但接下來的歷史,儒生們沒有在王朝外樹立道統,成為批判、監察家天下的力量,那種忠於今上的「習性」,仍然主宰著大部份的知識份子,何解呢?

民主、權力制衡、獨立人格,是否入不了中國文化的血脈當中?即使,孔丘早已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精神領域(109頁)。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軸心世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關間聞的沙龍
29會員
134內容數
關間聞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2025/04/23
2025/04/17
既然是新嘗試,不宜太早下判斷,理應疑中留情。
Thumbnail
2025/04/17
既然是新嘗試,不宜太早下判斷,理應疑中留情。
Thumbnail
2025/03/07
把粵語藏「庫」於民,首先是民間不缺各種粵語素材,雅俗並存、流行精緻俱備。這些舊典藏既營造氛圍,亦陸續啟發更多人懂得運用粵語發聲。
Thumbnail
2025/03/07
把粵語藏「庫」於民,首先是民間不缺各種粵語素材,雅俗並存、流行精緻俱備。這些舊典藏既營造氛圍,亦陸續啟發更多人懂得運用粵語發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前言:天人合一 《道德經》出現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夠做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當然不是指修煉大法、神話故事里的天人合一。而是天道和人道的一種結合應用。在天道人道結合這方面,歷史經典中講得最好的就是《道德經》。 佛經,講的比較多的是離世規則,人間界之上的規則。 道家的
Thumbnail
前言:天人合一 《道德經》出現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夠做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當然不是指修煉大法、神話故事里的天人合一。而是天道和人道的一種結合應用。在天道人道結合這方面,歷史經典中講得最好的就是《道德經》。 佛經,講的比較多的是離世規則,人間界之上的規則。 道家的
Thumbnail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將道分成陰陽,本體論和認識論,就已經是「二」的層次的東西,愈分愈多,更是愈講愈遠,是向「三」和「萬物」層次的南轅北轍。這樣的解道,一無所獲可想而知。
Thumbnail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將道分成陰陽,本體論和認識論,就已經是「二」的層次的東西,愈分愈多,更是愈講愈遠,是向「三」和「萬物」層次的南轅北轍。這樣的解道,一無所獲可想而知。
Thumbnail
个人思想必求一致而圆融;这种一致而圆融在于中国人的思想,而中国人不能脱离历史,因而得知这个过程一定以中国人的方式进行,最终的解决一定带有中国精神的印记;而不能是纯粹外来的东西。
Thumbnail
个人思想必求一致而圆融;这种一致而圆融在于中国人的思想,而中国人不能脱离历史,因而得知这个过程一定以中国人的方式进行,最终的解决一定带有中国精神的印记;而不能是纯粹外来的东西。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 〈宗教與信仰〉第二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七章 〈宗教與信仰〉第二節
Thumbnail
一般說起中國哲學,第一時間被想起的孔孟、老莊在基礎上,都關心著如何為人、如何處事。這不禁令人懷疑:中國傳統思想中,到底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的緣起和生成?就由愛蓮的周敦頤和張載,帶著我們一起看看中國傳統的元宇宙吧!
Thumbnail
一般說起中國哲學,第一時間被想起的孔孟、老莊在基礎上,都關心著如何為人、如何處事。這不禁令人懷疑:中國傳統思想中,到底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的緣起和生成?就由愛蓮的周敦頤和張載,帶著我們一起看看中國傳統的元宇宙吧!
Thumbnail
讀余英時教授的「歷史與思想」像跑馬拉松,這場心智上的馬拉松保證值回票價
Thumbnail
讀余英時教授的「歷史與思想」像跑馬拉松,這場心智上的馬拉松保證值回票價
Thumbnail
史著淺析系列主要為筆者應答己身的學業回顧。 此篇摘析對象:《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一書為余英時所作,當中集合四篇獨立論文,跨時幅度從春秋戰國至魏晉南北朝。余先生側重知識份子之自覺,對照當今仍閃爍光輝。而講求「能動性」在治史上實為大不易,其細密功夫,拳拳到位,亦值得後輩神往、向學。
Thumbnail
史著淺析系列主要為筆者應答己身的學業回顧。 此篇摘析對象:《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一書為余英時所作,當中集合四篇獨立論文,跨時幅度從春秋戰國至魏晉南北朝。余先生側重知識份子之自覺,對照當今仍閃爍光輝。而講求「能動性」在治史上實為大不易,其細密功夫,拳拳到位,亦值得後輩神往、向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