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吞下紅色藥丸,進入真實世界-2 《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日常的幻想與愉悅消逝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羅伯.賴特(Robert Wright),《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普林斯頓大受歡迎的佛學與現代心理學》,究竟出版
raw-image

日常的幻想

讓我們看看一個簡單卻基本的例子:你吃了一些垃圾食物,感到短暫的滿足。但緊接著才過了幾分鐘,你就覺得自己對這些食物已無力招架,或許還渴望再吃更多。為什麼這是說明日常幻想的好例子,理由有二:

第一,這闡明了我們的幻想可以有多麼隱微。當你相信自己是彌賽亞,或者外國特務正密謀暗殺你,那麼大吃一盒撒滿糖粉的甜甜圈,可說是毫無意義。本書將討論的許多幻想之源也是如此:這些都跟錯覺比較有關,而不是對「幻想」一詞更戲劇化的理解。也就是說,事情並不像眼睛所見的那樣。在本書最後,我也會主張,所有這些錯覺加總起來,將大幅度扭曲真實,徹頭徹尾如幻想般失去方向。

垃圾食物適合說明日常幻想的第二個理由,是因為這是佛陀教導的基礎。好吧,並不是如字面般的基礎,畢竟兩千五百年前佛陀說法時,今日這些垃圾食物並不存在。我的意思是,佛陀教導的基礎,就是人類整體的動力會受到感官愉悅的強大吸引,而這種歡愉最多也只是像風一樣瞬間即逝。佛陀要傳遞的主要訊息之一,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愉悅會迅速消逝,讓我們只會渴望更多,耗費光陰去追尋下一個能滿足自己的事物:下一個撒滿糖粉的甜甜圈、下一次性交、下一次職務升遷,或下一次網購。但這些刺激總是會消逝,並讓我們想要更多。英國搖滾樂隊滾石樂團有句歌詞就是「我無法獲得滿足」,而依照佛教教義,這就是人類的狀態。

確實,佛陀斷言生命充滿痛苦。但有些學者認為,「痛苦」其實無法完整傳達出「苦」的涵義(梵語原文:dukkha,佛教第一聖諦)。就某些目的來說,「dukkha」還可以譯為「不滿足」。

那麼,追求甜甜圈、性愛、升遷或是網購,到底哪個部分是錯覺?不同的追求會連結到不同的錯覺,但目前我們可以專注於這些渴求的共同錯覺:高估其能帶來的快樂。

我要重申,幻想本身十分隱微。如果我問你,是否認為獲得升遷、下次考試拿A,或是再吃一個甜甜圈能帶給你永恆的至福?你一定會說「不」。但另一方面,我們卻常以偏頗的期待在追求這些事物。我們會花較多時間來預想升遷之後那種意氣風發的模樣,而不是升遷帶來的煩惱。或許這背後還有某種沒說出口的意義:一旦達成長期追求的目標、一旦抵達顛峰,我們就能夠放鬆下來,或至少認為事情會持續變得更好。同樣地,當我們看到那裡擺了一塊甜甜圈,會立即想像這有多好吃,而不是想到吃了一塊之後,沒多久又會想再吃一塊,也不會想到因攝取大量糖分而產生的亢奮情緒退去之後,會感到些微疲倦或暴躁。

raw-image

愉悅為何消逝?

為何這類的扭曲會內建在人類的期望當中?

針對這個問題,不需要火箭科學家來解釋,演化生物學家就能解決。或是只要願意花點時間想想演化是如何運作的人,也都能勝任。

基本邏輯就是:人類是在天擇的「設計」下,去做特定事情,以幫助我們祖先把基因傳遞給下一代。這些事情包括:吃喝、性交、贏得他人尊敬,以及打敗競爭者。再次說明我把「設計」二字加上引號,是因為天擇不是具有意識和智慧的設計者,只是無意識的過程。儘管如此,天擇確實創造出生物,彷彿這位有意識的設計者在手忙腳亂一陣之後,讓生物成為有效的基因傳播者。

所以,做為一種思想實驗,把天擇視為「設計者」可說是十分合理。再把你自己放進這整個計畫中後追問:「如果你要設計出善於散播自身基因的生物,要如何讓他們奮力追求這些目標?」換句話說,假設有吃有喝、有性交、能傲視群倫又可以擊敗對手,才有助於我們的祖先散播基因,那麼你該如何設計他們的大腦,讓他們能追求這些目標?我認為至少有三項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合理的:

一、完成這些目標應要能帶來愉悅感,畢竟動物(包含人類)都想追求能帶來愉悅的事物。
二、愉悅不應永遠持續。畢竟,如果愉悅感沒有消退,我們就不會再去尋求;第一餐就會是最後一餐,因為永遠不再感到飢餓。性交也是,只要做過一次,終生就沐浴在性愛歡騰的餘暉之下。如此一來,基因就無法大量繁殖到下一代了!
三、動物的大腦應該要更專注在「原則一」,遠勝於「原則二」。也就是愉悅會伴隨著目標達成而出現,並且很快就會隨之消散。畢竟,如果你專注在原則一,就會以純粹的喜好追求食物、性愛和社會地位這類事情。要是專注在原則二,那麼你一開始就會躊躇而矛盾。例如,你可能會問:「如果愉悅感這麼快就消散,而消散後只會讓你想要更多,那麼熱烈追求愉悅的意義何在?」接著,在你還沒想清楚怎麼回事前,就對生命充滿厭倦,並且希望自己主修哲學。

如果把這三項設計原則放在一起,你所得到的「人類困境合理解釋」,就跟佛陀診斷的一樣。「是的,」祂說,「愉悅感瞬間即逝,而且不斷讓我們感到不滿足。」原因是,愉悅感的消逝是天擇設計而出,唯有如此接踵而至的不滿足,才會讓我們追求更多愉悅感。畢竟,天擇「不希望」我們快樂,只「希望」我們有生產力,也就是真的能生產。而要我們具有生產力,就是讓我們能強烈期待愉悅感,但愉悅感本身卻無法非常持久。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遞物質,和愉悅感、期待歡愉感受的情緒有關。因此科學家可以在觀察多巴胺時,看到上述邏輯在生物化學上發揮功能。他們針對猴子進行一項開創性的研究:在猴子舌頭滴上香甜的果汁,同時監控會釋放出多巴胺的神經元。果然不出所料,當猴子舌頭一碰觸到果汁,就立即釋放出多巴胺。接著,再訓練到只要燈一開,猴子就會期待有果汁滴下。到後來,只要燈一開,神經元產生的多巴胺就越來越多,而當舌頭碰觸到果汁之後,產生的多巴胺就越來越少。

我們無法確切得知這些猴子有什麼感覺。但看來隨著時間過去,牠們期望甜味所帶來愉悅感越來越高,但甜味真正帶來的愉悅感卻越降越低。若把這個推測轉換到人類日常處境的話,就是:

如果你初次嘗到某種讓你感到愉悅的事物—例如,假設你一輩子都沒吃過甜甜圈,這時有人遞給你一塊並要你嘗嘗。你咬了一口,甜甜圈的滋味滲入味蕾,接著你體內的多巴胺大爆發。然而,一旦你成了甜甜圈忠實主顧,那麼多巴胺釋出的高峰,就會變成是你熱切盯著甜甜圈、卻未真正咬下去的這段時間。此外,你這時咬下甜甜圈之後所釋放出的多巴胺,數量也會遠少於你的舌尖與甜甜圈初次相遇的瞬間。

咬下甜甜圈前所出現的多巴胺大爆發,就是讓你獲得更大喜樂的承諾;咬下甜甜圈後的多巴胺驟降,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承諾的落空,或至少這是在生物化學上承認之前的過度承諾。你相信這個承諾(預期的愉悅感比吃到後獲得的愉悅感更大),就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遭到誤導,或是讓我用更激烈的說法—你被騙了。

這說來有點殘酷,但你對天擇能有什麼期待?它的工作就是要建造出能散播基因的機器。如果這部機器需要加入一些錯覺才能運作,那麼,裡頭就會有錯覺。

本文節錄自羅伯.賴特(Robert Wright),《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普林斯頓大受歡迎的佛學與現代心理學》,究竟出版

raw-image


● 雪倫.薩爾茲堡,《靜心靜坐的練習》作者、內觀禪修學會共同創始人
從有經驗的冥想者到固執的懷疑論者,這本書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有用的。

● 喬納森.古德,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教授
這是一本好書。結合進化心理學、哲學,還有佛教傳統經典和個人靜坐經驗,絕對獨特!

● 蘇珊.坎恩,《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透過充滿個性的幽默、智慧及適度的懷疑,完整闡述佛教的科學、力量與實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圓神出版的沙龍
204會員
70內容數
圓神出版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1/15
在真實世界裡,心想事成是會發生的。 心理學中有個「自我實現預言」效應,並不是說誠心祈禱全宇宙就會來幫你這麼簡單好用。當你對自己有了期許的目標,相信自己在未來會變得更好,這樣的所思所想,會誘發你追逐目標的行動,進而使你心中的畫面逐漸成真。
Thumbnail
2023/11/15
在真實世界裡,心想事成是會發生的。 心理學中有個「自我實現預言」效應,並不是說誠心祈禱全宇宙就會來幫你這麼簡單好用。當你對自己有了期許的目標,相信自己在未來會變得更好,這樣的所思所想,會誘發你追逐目標的行動,進而使你心中的畫面逐漸成真。
Thumbnail
2023/09/13
小說家金英夏在自己的短篇〈玉米和我〉中如此定義了小說這項職業: 小說不像大家的想像,小說是非常倚靠身體的東西,心臟一跳動,心就會服從了。我們的身體不同於詩人和評論家,我們是文壇的海軍陸戰隊、體力勞動者、肉鋪的老闆。 我已經體會到這段形容的厲害之處,所以我成為真正的小說家了嗎?
Thumbnail
2023/09/13
小說家金英夏在自己的短篇〈玉米和我〉中如此定義了小說這項職業: 小說不像大家的想像,小說是非常倚靠身體的東西,心臟一跳動,心就會服從了。我們的身體不同於詩人和評論家,我們是文壇的海軍陸戰隊、體力勞動者、肉鋪的老闆。 我已經體會到這段形容的厲害之處,所以我成為真正的小說家了嗎?
Thumbnail
2023/08/02
創意寫作始於五感、成於文字、終於傳達洞察。成功的創意寫作將洞察傳達給讀者,讀者會感到一陣刺痛,而且會全神貫注、五感靈敏、照見自我、不寒而慄、身歷其境、與之共情。創意寫作的關鍵在於激起讀者的情感、呼應作家澎湃的心潮,或許是對某種信仰的激情,或許是對某種憧憬的熱情。
Thumbnail
2023/08/02
創意寫作始於五感、成於文字、終於傳達洞察。成功的創意寫作將洞察傳達給讀者,讀者會感到一陣刺痛,而且會全神貫注、五感靈敏、照見自我、不寒而慄、身歷其境、與之共情。創意寫作的關鍵在於激起讀者的情感、呼應作家澎湃的心潮,或許是對某種信仰的激情,或許是對某種憧憬的熱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人們常常追求物質的滿足和享受,但卻常常感到內心空虛和痛苦。然而,在佛教教義中,釋迦摩尼強調了追求物質色的欲望只會帶來無盡的渴望和煩惱,而真正的幸福和解脫來自於追求本質、修行和深化對自我的認識。其中,咒語作為佛教修行的一種方式,對於理解本質和探索人類存在的意義有著獨特的角度。 咒語與佛教: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人們常常追求物質的滿足和享受,但卻常常感到內心空虛和痛苦。然而,在佛教教義中,釋迦摩尼強調了追求物質色的欲望只會帶來無盡的渴望和煩惱,而真正的幸福和解脫來自於追求本質、修行和深化對自我的認識。其中,咒語作為佛教修行的一種方式,對於理解本質和探索人類存在的意義有著獨特的角度。 咒語與佛教:
Thumbnail
🍀🍀🍀fumi老師:❤️❤️❤️ 🥰🥰這一次是協助學員做自己遠距離的療癒,在靈氣技術上的練習中,療癒自己其實比較難的😅😅😅,因為,在過程之中常常會「否定」解讀到的訊息,常常會「下意識地去評斷」。 🥰🥰🥰這個時候有人在旁邊的協助✅,就是很重要的。 🍀這一次分享的是老師協助在脈輪
Thumbnail
🍀🍀🍀fumi老師:❤️❤️❤️ 🥰🥰這一次是協助學員做自己遠距離的療癒,在靈氣技術上的練習中,療癒自己其實比較難的😅😅😅,因為,在過程之中常常會「否定」解讀到的訊息,常常會「下意識地去評斷」。 🥰🥰🥰這個時候有人在旁邊的協助✅,就是很重要的。 🍀這一次分享的是老師協助在脈輪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不論你何時喜歡任何東西,只要告訴你自己:「這不是穩定的事!」為了真正地見到佛法,你必須違反自己的「意願」。 良因曰 : 我們總是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就像夸父追日,不斷地追逐妄想,直到倒地而死。 把心帶回家,內心得到了休息,此時才能享受到真樂。學習甚深般若,也才有了厚實的基礎。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不論你何時喜歡任何東西,只要告訴你自己:「這不是穩定的事!」為了真正地見到佛法,你必須違反自己的「意願」。 良因曰 : 我們總是活在自己的妄想當中,就像夸父追日,不斷地追逐妄想,直到倒地而死。 把心帶回家,內心得到了休息,此時才能享受到真樂。學習甚深般若,也才有了厚實的基礎。
Thumbnail
當我的腦海裡渴望著一片全麥吐司抹著淡淡草苺醬和薄薄奶油時,走到麵包店卻帶著一包巧克力蔓越莓麵包回家。 當冰箱的冷凍庫還存放著前些日子買的紮實手工饅頭,腦海中卻認為饅頭不應該出現在早晨的餐桌上之時。 似乎無論做出怎麼樣的選擇都不是最完美。選擇越多,讓完美更趨近於天方夜譚。 存在先於本質。
Thumbnail
當我的腦海裡渴望著一片全麥吐司抹著淡淡草苺醬和薄薄奶油時,走到麵包店卻帶著一包巧克力蔓越莓麵包回家。 當冰箱的冷凍庫還存放著前些日子買的紮實手工饅頭,腦海中卻認為饅頭不應該出現在早晨的餐桌上之時。 似乎無論做出怎麼樣的選擇都不是最完美。選擇越多,讓完美更趨近於天方夜譚。 存在先於本質。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好,看第三段。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所以他這個菩提心的思想,正如懺公師父一再強調的,這個就是菩提心的修學,他說出了一個下手處,就是學吃虧。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好,看第三段。 「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所以他這個菩提心的思想,正如懺公師父一再強調的,這個就是菩提心的修學,他說出了一個下手處,就是學吃虧。
Thumbnail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人活著的目的,就是傳播自己的基因,我們就要做各種事情,吃飯、生孩子、競爭、獲得聲望等等,做完這些事情我們就能獲得喜悅,但這些快樂卻又消散即逝,這就是佛說的苦。 冥想幫助我們不被各種情感和思想困擾,不受大腦模組的控制,獲得自由。專注呼吸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練習把握對自己大腦的控制權。
Thumbnail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人活著的目的,就是傳播自己的基因,我們就要做各種事情,吃飯、生孩子、競爭、獲得聲望等等,做完這些事情我們就能獲得喜悅,但這些快樂卻又消散即逝,這就是佛說的苦。 冥想幫助我們不被各種情感和思想困擾,不受大腦模組的控制,獲得自由。專注呼吸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練習把握對自己大腦的控制權。
Thumbnail
人類是在天擇的「設計」下,去做特定事情,以幫助我們祖先把基因傳遞給下一代。正因為我們追求這種幻想,像就是不斷踩著「快樂水車」去追求幸福,然而這些愉悅卻又快速的不斷消逝;這也是佛佗所說的「苦」,也就是不滿足。 一旦我們察覺到這件事情,我們就有機會跳脫出「快樂水車」的困境。
Thumbnail
人類是在天擇的「設計」下,去做特定事情,以幫助我們祖先把基因傳遞給下一代。正因為我們追求這種幻想,像就是不斷踩著「快樂水車」去追求幸福,然而這些愉悅卻又快速的不斷消逝;這也是佛佗所說的「苦」,也就是不滿足。 一旦我們察覺到這件事情,我們就有機會跳脫出「快樂水車」的困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