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為何是哲學的問題呢?》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某天手機沒電又忘了帶書去書局逛逛就看到社會人文類的書架上放了這本書,對哲學有興趣是無庸置疑的,但也想首次看看日本的哲學界(完全不了解,也是看作者簡介才知道作者是具有哲學博士學位)。


書內主要是處理三個問題:幸福是什麼?如何性熟?為什麼幸福?而作者著重的是善是什麼的本體論問題,其中他討論了三種學說:主觀上有快樂說、慾望滿足說;客觀上則是清單說(不過這裡的「客觀」並不具有實在意義,而僅是「間主觀性」的層次意義上的客觀)。或各有說法,但在類比於維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概念下(在了解到家族相似性具有通包所有事物的任意性危險的情況下),作者提出了幸福的「共振」概念,也就是三個要素中有多個經常同時實現,且非偶然者,這種共振就是幸福。(其實作者提出的另一個「箱」的概念也是很有趣的,或是因其對時間為研究重點,在「箱」的概念主要是想表明對於事物的按序處理,「箱」切割了現在、過去與未來,專注於當下的「箱」,是能免去不幸感(焦躁不安)的,也就是「止於當下」的實踐方法。)


書的末尾,作者做了如此整理,「幸福是之前所說的立體結構中,多數『共振』的集合。僅僅是快樂或欲望滿足,或僅僅是客觀式的人生美好,都不足以得到幸福。亦即某個選擇和席為,必須能夠同時回應立體結構裡的複數問題。換句話說,幸福就是要從第一層樓『什麼』的問題一直到第二層樓、第三層樓的『為什麼(按:差別在於第二層樓是一般性、抽象性的提問,第三層樓是特定性、具體性的提問),在共振下,一舉獲得回響。」


雖說如此,但總覺得雖有哲學的觀點,但在學說的並陳敘述卻感些許的死板(教科書似的),亦覺不夠深,搔不到癢處(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日本確實也有些哲學思想無法被忽略的,例如洪子偉老師所著《臺灣哲學盜火者—洪耀勳的本土哲學建構與戰後貢獻》中就提到了數名當時的日本哲學家)。然而,本書的主軸是建立在亞里斯多德的《尼各馬科倫理學》倫理觀,這是值得說明的。亞里斯多德認為人生所追求的善就是幸福,而幸福就是美好生活,在各種事物中人為了目的的活動中,有種目的是無更高之其他目的,本身即為自給自足的,此即為至善,而幸福就是這終極目的。不同於理智德性,倫理德性是從習慣產生的(ethos),這並非是自然而來,縱然自然提供了道德基礎,然而道德是習慣所生,亦即我們是在形成正義的行為才成為正義的人,道德是在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而在如何成為善人的問題上,因為行為將會形成人的氣質,那麼行為所根據的原則就必須被提出,此即「中道」,例如勇敢的美德,在膽怯與魯莽之間。


雖然,人生的價值從外部來看,將會是虛無、徒勞的,跨過時間的維度,我們如同塵埃。但在活著的當下,認識到自身的存在,透過實踐走向至善,從內部而來的視野與行動,人的生命因此有了意義。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曾友俞
87會員
394內容數
雜評
曾友俞的其他內容
2025/02/02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Thumbnail
2025/02/02
《世》是一本給台灣人的書,這些資訊或是文字中所具有的熱情,或許一時半刻並不會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是熱度卻會經由書籍作為知識被傳導。當然,閱讀者的反應各異,然而,每一點熱度都是積累,直到達到某個量值,這些能量或許就可能會讓閱讀者轉化為行動者,用各種方式傳遞熱情,或為行動、寫作、遊行、交流等等,不一而足。
Thumbnail
2024/08/01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2024/08/01
教育,一直是問題的問題,也是問題的解答。固然《別》以科學為名,但充斥著預設立場(偏見)、矛盾以及語意不明,至少在最基本的一致性(coherecy)上,就有失格之虞。
Thumbnail
2023/12/22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Thumbnail
2023/12/22
扭曲的正義,是否仍是正義?「正義是什麼?」的提問,不只是法哲學的大問題,也是政治哲學的大問題,雖說今日已非爭論不休,但至少到人類的終結時也不會有定論。 然而,這並不是我們放棄思考的理由。這就像難道人都會死,就不用好好活嗎?一般。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何獲得奧理略所說的內心的平靜呢?奧理略認為關鍵在於思考,畢竟 ⌜生活是否幸福取取決於思想的品質⌟。
Thumbnail
如何獲得奧理略所說的內心的平靜呢?奧理略認為關鍵在於思考,畢竟 ⌜生活是否幸福取取決於思想的品質⌟。
Thumbnail
真正的幸福在於內在的完善,在於對自己品格、品行的錘煉。
Thumbnail
真正的幸福在於內在的完善,在於對自己品格、品行的錘煉。
Thumbnail
微不足道卻笑容滿面 大家生活中有沒有什麼是,看似微不足道,但卻不自覺嘴角上揚,就好像奔跑在草地上的孩子一樣,隨風輕撫、隨心所欲,或是一句親切有真誠的早安平淡卻有溫度。這樣悠然、自在的小確幸,對小璞來說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養分,這些小確幸的累積,都是成就幸福的來源你說,幸福難嗎? 幸福理論 是由正向心理學
Thumbnail
微不足道卻笑容滿面 大家生活中有沒有什麼是,看似微不足道,但卻不自覺嘴角上揚,就好像奔跑在草地上的孩子一樣,隨風輕撫、隨心所欲,或是一句親切有真誠的早安平淡卻有溫度。這樣悠然、自在的小確幸,對小璞來說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養分,這些小確幸的累積,都是成就幸福的來源你說,幸福難嗎? 幸福理論 是由正向心理學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力, 無關能力與地位. 本書用學生與老師問答的方式, 探討在這充滿諸多困擾的社會中, 幸福從何而來? 透過本書可以學到: 1.幸福的定義 2.在人際關係中如何感到自在? 3.如何追求幸福?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力, 無關能力與地位. 本書用學生與老師問答的方式, 探討在這充滿諸多困擾的社會中, 幸福從何而來? 透過本書可以學到: 1.幸福的定義 2.在人際關係中如何感到自在? 3.如何追求幸福?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的後記中,提到他第一次參加阿德勒心理講座時, 聽到台上的講師說「今天在場聽過我這番話的人,從這瞬間開始就能變得幸福」時,他有極大的反感。 如果我是在看這本書前就先看到這句話,可能也會這麼想。不過西恩是在看完《被討厭的勇氣》後,才看到這段話,細想似乎是有這麼點道理。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的後記中,提到他第一次參加阿德勒心理講座時, 聽到台上的講師說「今天在場聽過我這番話的人,從這瞬間開始就能變得幸福」時,他有極大的反感。 如果我是在看這本書前就先看到這句話,可能也會這麼想。不過西恩是在看完《被討厭的勇氣》後,才看到這段話,細想似乎是有這麼點道理。
Thumbnail
每個靈魂都是獨立的,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有智慧地生活。發自內心地感到快樂。 若巨大的成就不是發自內心的渴望, 也只會成為人生的負累。 把個人的快樂匯聚起來,就能創造出幸福的社會 生命的本身就存在無可比擬的價值。 最理想的世界,始於最理想的自我。 這個世界很糟,但你還有未完成的美好。 做你喜歡的事,
Thumbnail
每個靈魂都是獨立的,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有智慧地生活。發自內心地感到快樂。 若巨大的成就不是發自內心的渴望, 也只會成為人生的負累。 把個人的快樂匯聚起來,就能創造出幸福的社會 生命的本身就存在無可比擬的價值。 最理想的世界,始於最理想的自我。 這個世界很糟,但你還有未完成的美好。 做你喜歡的事,
Thumbnail
009 幸福這件事情 廣義來說,幸福是一種心靈和情緒滿足的狀態。通常會具有以下幾種特徵: 感恩的心態,適當的運動,和諧的人際關係,足夠的休息和單純的生活方式。換句話說,幸福這件事情不存在一個秘密能夠「規避人生中會經歷的高低起伏,閃躲面對失敗時的痛苦,消除徬徨時的不安」。幸福的生活無可避免......
Thumbnail
009 幸福這件事情 廣義來說,幸福是一種心靈和情緒滿足的狀態。通常會具有以下幾種特徵: 感恩的心態,適當的運動,和諧的人際關係,足夠的休息和單純的生活方式。換句話說,幸福這件事情不存在一個秘密能夠「規避人生中會經歷的高低起伏,閃躲面對失敗時的痛苦,消除徬徨時的不安」。幸福的生活無可避免......
Thumbnail
林懷民:我從來沒有在想「幸福」這件事,所以我想我是很幸福的。我覺得一個人能夠活著,已經是一種恩寵,能夠活著做自己高興做的事情,那就是幸福了。
Thumbnail
林懷民:我從來沒有在想「幸福」這件事,所以我想我是很幸福的。我覺得一個人能夠活著,已經是一種恩寵,能夠活著做自己高興做的事情,那就是幸福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