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cati的空力套件上訴案:過程;結果,MSMA的未來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天的晚上七點,MotoGP上訴法院將會開庭處理四家車廠(Aprilia、Honda、KTM、Suzuki)對Ducati的投訴案。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Ducati完全照著指南走。根據指南向技術總監Danny Aldridge申請能夠「降胎溫」的空力套件,技術總監也核准了。就這方面來說Ducati沒問題。
那麼四家車廠的訴求是甚麼?他們要求的是到底規則的灰色地帶要如何解釋?到底之後要怎麼走?為什麼同樣的東西由Aprilia來申請被打回票,Ducati換個說法就能過呢?
根據F1工程師的說法,Ducati的擾流板肯定是會提供下壓力。但是如果能讓輪胎不產生打滑,同樣也能避免輪胎過度升溫,也能當作降胎溫的用途。也就是說,這是兩種功能的結合。而Ducati在申請的時候只是將重點放在降胎溫。
法院到時候一定會請Ducati提出胎溫的數據,而Ducati也一定能拿出數據來,這時法院得就這數據下去做判斷。到底Ducati這個舉動是否違反指南?或者指南的規則精神?
四家廠商如果要提供計算流體力學模擬出來的數據來證明Ducati的擾流板也有下壓力的功能,有一個問題。做出來的擾流板要符合Ducati的冷卻數據你得要找到相近的尺寸,才能證明這個擾流板有他降溫的功能也有提供下壓力的功能。因為在流體力學的領域裡,微小的細節都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那麼,法官的判決會有甚麼影響?
1. Ducati勝訴。四家車廠放棄上訴,改從車廠協會(Motorcycle Sports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這一邊對GP委員會施壓,讓賽會能讓規則更嚴謹一點,畢竟Honda可是創始會員之一。
2. Ducati勝訴。四家車廠堅決上訴到體育仲裁法庭CAS,那可能就得等到阿根廷站後才有結果,同時在有結果之前,Ducati還是可以繼續用這個套件。
3. Ducati敗訴。那就可能換Ducati上訴到CAS,但是直到案件結束之前不能暫時不能使用擾流板。
那麼上訴法院或CAS的判決對卡達站的成績有麼影響?
原則上上訴法院可以違反技術規定來判罰,可以取消三位使用擾流板的Ducati車手的資格,也就是說Ducati會喪失車手、車隊、車廠積分。
但實際上應該不會這麼做。因為Ducati的擾流板是根據技術總監的指南做的,也得到技術總監的認可,並沒有違規。所以很可能會維持卡達站的成績,讓Andrea Dovizioso拿下25分積分,但禁止使用擾流板。當然這是Aprilia車隊老闆Massimo Rivola的想法。
如果Ducati真的要受罰,他們可能會取消Ducati的車廠或車隊積分,保留Dovi的冠軍成績。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事件過後MSMA之間的關係會越來會薄弱。以前MSMA成員還會聯合起來跟FIM與Dorna做技術規則上的談判協商。
現在越來越困難了。因為Dorna的新規定吸引了許多車廠重新加入。原本MotoGP車廠只有三四家,其中三家還是日本廠,溝通不成問題。
現在有三件事情改變了,Suzuki、Aprilia的回歸,KTM的加入。以前MSMA只有三位成員,現在有六位。夾雜著日本與歐洲兩種文化大相逕庭的衝突。雖然說三家日本車廠的賽事主管都是歐洲人,但賽車部門幾乎還都是以日本工程師技師來帶領。
要管理現在這種緊張的局勢很難。不同文化之間的處事方不同,很難找到共識。現在MSMA內部競爭相當激烈,更難以協調。
規則的大改也改變MSMA內部的動態。以前MSMA還會團結起來對抗Dorna箝制電控發展的意圖,但隨著場上剩下17台車,MSMA也無力回天了。
但在某種程度上,統規電控幫他們省下不少錢,這些錢就轉往開發摩托車空氣動力這個新的領域。在摩托車上的影響雖然不大,但在這麼競爭的比賽中,不管優勢多寡也可能成為勝敗的關鍵,你看Valentino Rossi 在卡達以0.6秒落後Dovi,但也只拿第五。
所以只要有車廠找到一個他們認有可能有優勢的地方,他們就會砸大錢。而其他車廠就被迫也要砸錢在同樣的地方。這自然會產生衝突。
MSMA之間的矛盾也對這項運動帶來不好的影響。如果不能統一觀點或看法,MSMA就會失去對技術規則的掌控。因為只有車廠知道成本會在哪,如果沒有辦法掌控,之後要對成本做節制會更難。
Aldridge 跟他的人都試著要解決空力套件的問題,但他們會面臨跟F1一樣的狀況:不論你怎麼檔,車廠都能鑽漏洞。
你要怎麼阻止?一旦定義出哪些是不允許的範圍,車廠的工程師就會往那些沒被定義的範圍去發展。
註:本篇文章為摘譯,順序未完全照著原文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64會員
324內容數
收錄MotoGP深入報導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