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美國軟體巨擘造就科技實力的人才招募手法/程天縱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美國軟體公司招聘畢業生的競爭,已由「畢業前」提早到「暑期實習」。所以在上一篇文章〈從求職的激烈競爭,看產業發展的未來機會〉中,我把申請暑期實習的流程和注意事項,做了挺完整的介紹。本文中則把當事者自己的完整經驗總結出來,分享給各位。

許多讀者希望我也把畢業生的求職流程和注意事項,比照這個方式做個分享。
我在〈自己爬上巨人的肩膀:踏入職場的艱辛旅程〉一文中,分享了我兒Jimmy的艱苦求職歷程,並且用「驚心動魄」來形容,但是並沒有詳細整理流程。在讀者的要求下,我和Jimmy做了一次長談,趁他記憶猶新的時候分享。
美國主要軟體科技公司的正職招募流程,可以分為以下6個階段:
  1. 簡歷審查(Resume Screening)
  2. 線上測試(Online Assessment,OA)
  3. 技術電話面試(Technical Phone Screening)
  4. 經理電話面試(Manager Phone Screening)
  5. 現場面試(On-site Interview)
  6. 決定和選組(Decision and Team Match)

1. 簡歷審查(Resume Screening)

大部分的應屆畢業生,包含學士、碩士、博士,都和Jimmy一樣,不管什麼職位、資格、條件,都「海投」簡歷去應徵,因此招聘的企業會收到海量的簡歷;根據統計,九成以上都不符資格,在這個階段就會被刷掉。
這些大企業不想用龐大的人力資源來審查初級資料,於是紛紛使用電腦和演算法來篩選簡歷。所以應徵者要準備好「機器能看得懂」的簡歷,一頁為準;不要搞創意、分段必須簡單扼要。內容主要包含:
  1. 工作經驗;
  2. 教育背景;
  3. 做過的專案;
  4. 技能。
因為是機器在讀你的簡歷,所以要用清楚的詞彙,讓機器可以很簡單的抓到重點;最好多用關鍵字和數字,例如「暑期實習時,曾經參與應用軟體項目開發,提升管理效率」,就不如「曾參與項目開發,使用SVM分類,來提升30%效率」。
履歷要用清楚的關鍵字和數字,讓機器簡單的抓到重點。
好處是,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是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一種算法,如果是HR人員在審查簡歷,就未必會知道SVM是什麼;但機器在審查時,就會瞬間抓到「SVM」和「30%」這兩個「關鍵字」。
要知道90%以上的簡歷,在這個階段就被機器刷掉了,根本就到不了「人」的手𥚃;所以搞創意、圖文並茂、動之以情等等的簡歷,很抱歉,機器不領情,就永遠不會被人欣賞到。

2. 線上測試(OA,Online Assessment)

如果你接到要你做網路線上測試的email時,恭喜你,你已經打敗了90%的競爭對手,進到了第二階段。
大部分的企業都是使用「HackerRank」電腦題庫、或是類似網站提供的線上程式撰寫測驗題目;頂多考兩三個中等偏簡單的題目,時間限制大約90分鐘。HackerRank為註冊的企業會員提供求職者的Coding評測服務,包含客製化測試題目、評分、排序等等。
有些企業也在這個階段加入一些邏輯、智力測驗,或是性格導向的測驗題目。也有些公司會給應徵者做一個小型軟體項目,允許用一到兩週的時間去完成。
例如Amazon的「Work Simulation」,就是一種電腦模擬的工作場景測驗,也屬於OA這個階段的一種測試。
這一關的目的,是想知道應徵者到底能不能寫程式(Coding)。
說起來很可笑,但是根據很多公司的統計,一大半的電腦系畢業生並不真的會寫程式!有幾篇著名的文章談到這個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Why Can’t Programmers… Program?〉(為什麼程式設計師不會寫程式?)這篇文章。
顯然很多電腦系學生其實不會寫程式,哪怕是「FizzBuzz」這樣的小程式:列印1到100,碰到3的倍數列印「Fizz」,碰到5的倍數則列印「Buzz」,碰到3和5的共同倍數則列印「FizzBuzz」;這麼簡單的程式,甚至也可以考倒他們。
要順利通過線上測試,除了會寫程式以外,還要花時間去瞭解這個企業的面試流程和細節。網上有許多人把他們的經驗分享出來,應試前一定要仔細瞭解才能做好準備。

3. 技術電話面試(Technical Phone Screening)

如果你接到要和你約時間的電話,由工程師和你一對一面試,那麼你已經順利到達第三關;在這一關,你終於可以和一個「活生生的人」對談了。
在這個技術電話面試的過程當中,仍然是做題目;但跟上一個階段的線上測試所做的題目和流程相較,有著很大的不同。
通常工程師打電話過來以後,會花五分鐘的時間做自我介紹,然後給你一個電腦網址,請你登錄上去,然後你就必須當場做線上的測試題目。
通常對方會給你一個小時的時間,要求你解一些算法問題,一般是兩到三題。不同的是,你需要一邊講電話,一邊在電腦上寫程式;題目的難度會是中等偏難,考驗你演算法的功力、以及對資料結構的理解程度。
最好的事前準備方式是,不斷的到Leetcode網站去做題目、複習再複習。
在這裡跟各位分享一個真實故事。
軟體高手Max Howell寫了一個叫做「Homebrew」的軟體管理系統,並且在開源軟體網站GitHub公佈,讓大家免費下載使用。由於這個軟體寫得非常好,所以90%以上的Google工程師都在用、也都知道他的名字。
Max Howell在2015年去Google求職,順利到了技術電話面試這一關;結果因為他沒有準備好,刷題刷的不夠多;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演算法功力並不好,所以被拒絕了。
他在自己的Twitter上面寫道,Google工程師在電話面試完之後告訴他:
「我們有90%工程師在用你寫的軟體,但是你沒辦法在白板上寫出反轉二元樹(invert binary tree)的算法,所以⋯⋯。」
所謂「白板」(Whiteboard)的意思是,在連線的電腦上直接寫算法;當你在你的電腦上寫的時候,負責面試的工程師在他的電腦上也可以同時看到。
就如同面對面的考試,主考官要求你在白板上或是一張白紙上寫程式。這個和一般軟體工程師的實際工作方法是不一樣的。
軟體工程師習慣在電腦上寫程式,一邊寫的時候,一邊可以利用電腦的輔助功能,查詢一些資料,就好像所謂的開卷考試(open-book tests)。如果你突然要求習慣開卷考試的學生不能開卷,只能在一張白紙上、或是在白板上答題,他就完蛋了。
這一關和上一關線上測試不同的地方,除了題目偏向算法以外,還有一個重點:線上測試是由電腦來考你,但是技術電話面試是由現場的資深工程師來主考。
如果你刷題刷的夠多的話,就可以把答案背下來;那麼當電腦主考時,你可以亳不猶豫的把答案寫下來。
但是當主考官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你飛快的把答案寫下來,他就會發現你已經做過這個題目了,這反而會影響到他最後讓不讓你過關的決定。
有好的溝通能力,就能幫助你順利過關。
因此,你在寫答案的時候,要慢慢的、一行一行的寫。在你寫的過程當中,要透過電話和主考官保持溝通,告訴他你為什麼這麼寫、你的邏輯是什麼,甚至可以穿插一些問題,向主考官確認你的理解對不對。
在這個技術電話面試階段,你跟主考官的溝通和邏輯表達能力,就變得非常重要了:有好的溝通能力,就能幫助你順利過關。

4. 經理電話面試(Manager Phone Screening)

經理電話面試主要是由產品或是開發經理主持,時間大約一個小時。雖然和你進行電話面試的還是一些技術經理,但在這個階段的面試通常與技術無關。他們會透過電話詢問你一些行為問題(behavior questions)、以及對公司文化的理解程度。
要順利通過這一關,就必須到企業網站去瞭解該企業的價值觀和企業文化;在回答時要多使用關鍵字(Key Words),來體現出和企業相同的價值觀。
例如,當主考官問到你如何面對挫折、困難或失敗的時候,他並不是真的對你的故事有興趣,而是在從你的回答之中,找尋與價值觀有關的關鍵字,看看你能不能融入該企業的文化。

5. 現場面試(On-site Interview)

如果你接到了現場面試或是視訊面試邀約的電話,恭喜你,你已經走到了面試最後一關。最後的這一關時間很長、很累,但是只要不犯錯,你有九成九以上的機會被錄用。
即使只是對一個新手工程師面試,這些大公司通常會派出五、六個面試官,耗時五、六個小時。面試官裡面有一半是經理、一半是工程師,幾人穿插其間、反覆進行技術電話面試和經理電話面試的步驟;只不過這次不是透過電話,是面對面的進行。
由於所耗費的資源巨大,有的企業也以視訊來取代現場面試。這對企業來講也是一種降低成本的做法;因為如果是現場面試,企業還要提供往返機票和食宿的費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許多非美國本土的應徵者擔心英文不流利、有口音,其實這些都無所謂。
進行到這個階段,表示他們對你的技術能力和價值觀有很大的信心;但是最後還是要進行面對面的面試,以確保你在壓力下仍然維持很好的表現,這也表示他們對於雇用技術人員非常慎重。
有的企業在現場面試結束之後,還會安排一個員工和你一起用餐,這個額外環節叫做午餐測試(lunch test)。藉由用餐時候比較放鬆的情況,觀察你的行為和日常生活的細節;所以應徵者即使在面試過後的午餐時間,也不能夠鬆懈。

6. 決定和選組(Decision and Team Match)

大部分的公司在這個階段都是內部作業,應徵者不會參與。
所有面試同一個應徵者的主考官和面試官,會成立一個雇用委員會(Hiring Committee),然後聚在一起開會做最後的決定。
順利通過上一個階段現場或視訊面試,應該有九成九以上的機會被錄用;那麼剩下1%的可能會被刷掉,就發生在這個時候了。
參加這個會議的人,首先檢視應徵者的簡歷。說來有趣,應徵者的簡歷到了這個階段才會被「人」檢查和審核;看看簡歷內容和面試過程的觀察是否一致,也順便檢查電腦審核有沒有忽略或疏漏的地方。
如果一切順利,決定錄用這位應徵者,那麼前面過程參與的經理或工程師(大部分來自招聘部門),就要決定是由哪個部門來錄用。這個討論就是所謂的選組(Team Matching)。

結論

這些軟體巨擘在招聘人才上制定這麼複雜的流程,耗費這麼多資源,絕對不是因為「美國時間」太多;相反地,就是希望確保人才的成功率,減少因為用錯人造成的資源浪費。
身為應聘者,Jimmy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專心求職,包括去摸索出這些流程,找尋網上可用的資源,不斷自我鍛練,不斷闖關,才能夠得出這些寶貴的結論。身為父親,我也等於親身參與了這段艱苦的過程。
若非親身參與,我都不敢相信,美國高科技企業會為雇用一個應屆畢業生耗費這麼大的功夫。我的心得是:
  1. 從招聘軟體技術人才的態度之嚴謹、資源之耗費、以及流程之複雜,就可以看出為什麼美國能夠執高科技的牛耳;因為,人才正是成功的基石。
  2. 台灣要轉型升級發展AI及大數據產業,需要把軟體技術人才的引進與培育,當作最重要的起點。企業和政府在吸引人才上不下功夫、只談期待,是遠遠不夠的。
這篇文章順道也分享給在美國求學的年輕人,希望他們在預備求職的道路上得到指點少些挫折。讓像我這樣的家長,能瞭解孩子們即將面臨的挑戰,進而給他們更好的精神支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美國政府人權報告直指台灣軟肋:從新聞自由到職場性平 人權困境待解決美國國務院發布2023年人權報告,直指台灣在新聞自由、性別平等及原住民權益等領域存在人權軟肋,尚待重視改革。儘管台灣標榜民主自由,但報告指出,台灣仍有部分媒體因企業在中國版圖而自我審查、言論案件涉訴訟構成誹謗罪、執政黨內部女性遭性騷擾卻反被譴責,凸顯新聞從業者在職場仍面臨職業風險。
Thumbnail
avatar
呷新聞 Eat News
2024-04-24
美股投資周報|GDP與PCE數據亮眼,美國經濟軟著陸在望?本文介紹了最新GDP和PCE的數據,並分析了對於零售數據與經濟展望的影響。同時分析了與通膨、油價、運價、經濟盤勢等方面的相關數據,最後提到了市場情緒方面的觀察和展望。文章提供了豐富的經濟數據,並對未來進行了展望。
Thumbnail
avatar
財經好彭友
2024-01-27
普通人的美國軟體產品經理求職記前言 這是一篇寫給普通人讀的美國軟體產品經理求職心得。 本文原先於 2022 年 6 月發表在 PTT 海外工作版,因為被砲轟「有綠卡隨便都可以找到好工作、這篇文章沒有參考價值」所以我把文章從 PTT 下架。如果您也是這麼想的,那請不要浪費時間再繼續看下去了。 筆者我本人 2009 年從私立世
Thumbnail
avatar
Minimalism 極簡主義
2023-10-19
外匯解析20230911 :葉倫對美國經濟軟著陸有信心 本週重磅經濟數據將考驗聯準會美國經濟展望: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認為越來越有信心美國能夠在不損害就業市場的同時抑制通膨,也就是也認為美國有機會能夠達成「軟著陸」,近期美國美國目前經濟數據依舊表現佳,也越來越多機構對於美國衰退的機率調降或是時間延後,若能夠達成軟著陸將使降息時間將會比目前預估的明年中更晚,同時也將不利長天期債券價格
Thumbnail
avatar
群益期貨廖梓棋
2023-09-11
外匯解析20230907: 又一數據顯示美國可能要軟著陸 物價油價又再漲升息預期增加美國經濟 八月非製造業PMI達到54.5,遠高於預期。各方面指標,如訂單、就業、物價和庫存等都出現上升,主要受到美國民眾在旅遊和娛樂活動方面的消費支持。 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褐皮書顯示,七月和八月美國經濟逐漸上升,尤其旅遊業的消費支出強於預期。但全國就業增長乏力,勞動市場供需仍然不平衡,同時
Thumbnail
avatar
群益期貨廖梓棋
2023-09-07
【美國牛棚】2023年全球通脹見頂,美國經濟軟著陸,亞洲前景樂觀(下)2023全球投資策略展望:新興市場和日本股市或有兩位數回報
Thumbnail
avatar
盯股牛
2022-12-01
【美國牛棚】2023年全球通脹見頂,美國經濟軟著陸,亞洲前景樂觀(上)摩根士丹利日前發表《2023年宏觀經濟展望》及《2023年投資策略展望》。摩根士丹利預期,明年全球經濟增長將走弱,通脹下降,加息結束,美國將勉強躲過經濟衰退,歐洲經濟將陷入收縮,亞洲則會呈現增長萌芽;同時預計2023年債券、防禦性股票和新興市場將有上行空間。
Thumbnail
avatar
盯股牛
2022-11-30
從食堂吃到飽到看見剩菜會歡呼,美國軟體工程師的疫情前後日常對照疫情已經持續籠罩快兩年了,各行各業都受到或大或小的衝擊。作者所在的軟體業,從產能來講,相較於其他產業受影響程度較小,也因此,往好處想,在疫情期間還能工作而不影響溫飽的收入,但往壞處想,在疫情期間還是要正常的工作,因為我們沒有藉口不好好工作。而當work remotely成為日常,還笑得出來嗎?
Thumbnail
avatar
NEX Foundation 台灣未來基金會
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