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著光鮮亮麗的外表,卻是千瘡百孔的心靈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些年,我諮商過大量的個案中,大概有一半的人符合這個狀況。
諮商室外,他是活潑有趣、陽光般的溫暖、帶給他人正向的勇氣與力量。走進諮商室前,他仍看似自信滿滿,只不過臉上微露陰影。坐下來開始談話後,能夠感受到他的語氣中帶有防衛,那可能不是他願意,而是他沒辦法拋下理智的、社會化的面具。但你若仔細聽見那聲音中的顫抖,會發現某種聲嘶力竭後的無奈,渴望自己還有向外求救的能力。
我們強迫自己戴上微笑面具,努力不讓心中的負面感受現形,但每當遇到好事時,又忍不住心想:「別高興得太早,等一下就毀了」、「我根本不值得被這麼好的對待」、「我應該要做到更好的......」。
這些想法讓你就算要快樂,也快樂不起來。
亮麗的外表底下,是一顆受傷與自卑的心。
《暗黑心智》的作者認為,我們每天都在用「意念操縱」(Mindfuck)的方式,覺得自己會失敗、停止讓自己追求快樂、認定自己永遠無法平靜,也就是用負面的想法在控制與限制自己的潛能。
Mindfuck,你可以把它看作是自己在潛意識中聰康自己。
這也容易產生「自我預言實現」。比如說,你越覺得工作會出錯,就會讓你越感到焦慮不安,而在報告時聲音弱小、做不下事情整天查看臉書的通知、忘記老闆告知的重要事項,最後導致工作上真的漏洞百出。
作者列出七大自我破壞的意念操縱,這些都是阻礙自我的原因,我在這邊舉出三種在心理諮商中最常見的類型:
1. 災難式意念操縱:容易想到最糟的結果,雖說是未雨綢繆,但想像的畫面已經嚴重干擾自己的情緒、思考和行為,讓我們無法正常生活。
2. 評價式意念操縱:認定他人會用負面的方式看待自己,但更本質的原因是:我們的自卑感在作祟。我們已經先用負面的眼光看待自己了,因此就算再多稱讚的話語,我們也只會看到其中一條負面的評論,把它放大,接著腦中陷入無限的批評輪迴。
3. 過度正向式意念操縱:外表光鮮亮麗的人最常用的方式。當你看到「過度」,肯定要聯想到,他在掩蓋另一方面的不足,也就是他可能是個滿(怕)負面的人,才需要這麼多的正向情緒來補足。這經常出現在會用工作逼死自己的人身上。因為表面的我們,受到各種社會期待和金錢文化的影響,覺得必須起身前進,不允許自己像是廢物,用盡方法塞滿內心的空缺,告訴自己要正向、要擺脫懶惰努力上班,再用大量的歡樂社交和長途壯遊「好像」跳脫痛苦的瑣事輪迴。但同時,其實你也正使用正面情緒勒索自己,逼迫著「我一定要變好!」這些時候反而讓我們的判斷偏離現實。過度正向時,讓我們忽略了真正應該多花時間處理的事情,也讓我們從自我中抽離。
而不管是哪一種意念操縱,事實上都是為了保護自己
只是這些讓自己奮力起身的意念,若缺乏恰當的覺察與釋放,它就也壓抑了「情緒」的那一面,只使用「理智」告訴自己「應該」做什麼。
當我們不在乎內心的感受時,會有一股反噬的力量站在對立面。雖然「意識」可以強迫自己去做該做的事情、表現的正向積極。但你的潛意識裡,始終有個聲音呢喃著:「我不快樂。」
「理智」嚴守義務,極度遵從於社會的期待。這些戴著微笑面具的人,面具下總是嘴角下垂,表面上過著成功的生活,內心卻早已分崩離析,而最終,他將被自認的成功給壓倒。
你覺得他是否知道自己出現異狀?
他肯定知道。
但仍舊會對自己實施「意念操縱」。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方法,這套方法在多數時管用,我們也習慣了這套方法。因此在面臨更大、更困難,或是這套方法無法解決時,我們仍會持續的使用,也形成困擾我們的來源,這也是所謂的「內在限制」。
至少能讓我們覺得一切都在掌控中,不會偏離原本的生活軌道,也就是上述所言之「保護」。只要沒有新事物,就沒有新危險,也就不需要再花心力去處理。但也成為我們無聊、對生活無感、重複造成困擾的來源。
說到底,我們都是害怕改變的。
過往所養成的思考習慣,讓我們經常「從成年人切換到兒童狀態。」覺得自己做不到,很無能、無助,拒絕再為自己負起責任,想要躺在地上耍賴。或是反過來,「切換到當初被我們內化的父母狀態。」嚴厲的對待自己,處罰自己,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
只是過去的生活環境與自我條件,和現在已經不同了,但我們的內心還停留原地。因為:
  1. 我們認為自己能夠控制「不能控制的東西」。
  2. 我們沒去控制「應該控制的東西」。
已經長大成熟,有能力替自己做點事情的時候,你是否也能清楚知道,「自己可以擁有掌握人生的權利?」我會這麼問是因為,這是身為小小孩的幼童時期、父母以愛或暴力控制類型、或是成長旅途中迷路的孩子,所不知道的。
我們需要細膩地感受,自己內在角色的轉換。
接受負面想法,看見它正在破壞現在的自己。但沒關係,它並不會造成真正的傷害──除非你願意讓它影響你。因此,我們不評價它,持續專心於手頭上的事情。
它會漂走的。
最終,讓你的外在表現與內在感受一致。
也就是,讓你的外在成人與內在小孩能夠相遇,他們可以合作、相互打氣、和給予對方所需要的心靈能量。尤其在那些我們對自己說「這我不行」的時候,「聽起來就像是舉起食指在對自己說話,傳達出來的訊息並不是『沒辦法做』,而是『不被允許去做』。他們禁止自己擁有。」
每個人想要的都不同,你的內在真正期待的,也許是和家人的相處時間多一些,也許是工作減少生活變好,也許是找到人生在世的終極意義。
現在,我想邀請你,聽聽內心的聲音: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讓你感到幸福滿足的是什麼?即便現實不允許,但有沒有一些妥協的可能性,讓兩方面稍微平衡?
思考,你的人生定位是什麼?
當有了目標,我們才知道這些辛苦是值得的。
當有了方向,我們才不容易在繞路時走失了。
當有了持續前進的勇氣,我們才能向內心深處探求,求一個這輩子的渴望得以實現。
更多文章,歡迎至臉書專頁: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
🎉抽書囉!只又在8/28(三)23:59前完成以下兩步驟:
  1. 至臉書按讚本貼文
  2. 臉書貼文留言「我真正想去做的事情是_____」
我將在8/29(四)抽出2位朋友,可以獲得《讓你不自覺做錯,事後卻又受傷懊悔的「暗黑心智」》一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4會員
3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莊博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原本預期錄製170分鐘,但滿多人反應希望能夠多講解一些,因此也根據當初邀請大家填寫的問卷修改講綱。而在實際錄製時,又再補充了一些情緒困擾的核心因素與實際案例。最後每一堂課大約15-25分鐘,共300分鐘左右,較完整地解析了負面情緒和精神疾病的整體狀況。
看到這兩天PTT沸沸揚揚的在討論諮商費用的問題。其實過去國內外心理師也不斷的發表論文或文章在討論,這個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心理諮商到底有沒有用?值不值得那個費用?
即便許多人說你「重蹈覆轍」、「自己要的,怪誰?」但那並不是你能控制的,更不是為了自虐,我們都不是真心的想傷害自己,而是卡在無解的輪迴中找不到答案,才會在創傷出現時,再度上前,瞧一瞧。因為我們都欲求一次良善的鬆綁,迫切的想把心中那塊沉重的巨石,放下。
假若是重大創傷,像是性侵、家破人亡、身體虐待、極度貧窮、目睹自殺殺人等等。探索這些災難般的事件影響,應該是一件必要且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更多時候,為什麼沒有這些狀況,卻也在討論早期經驗?
「精神疾病,是當人遭逢巨大壓力時,不得不發展出來的應對方式。」 如果說精神疾病有一些正面功效,思覺失調就是讓他能夠還有一個假想的目標,能夠繼續撐著生活。
「我這樣是憂鬱症嗎?」 基本上,會來問這句話的十個人,有九個都是。 這是個弔詭的問題,憂鬱症的診斷不停改變,標準越來越嚴格,允許我們悲傷的時刻越來越少。
原本預期錄製170分鐘,但滿多人反應希望能夠多講解一些,因此也根據當初邀請大家填寫的問卷修改講綱。而在實際錄製時,又再補充了一些情緒困擾的核心因素與實際案例。最後每一堂課大約15-25分鐘,共300分鐘左右,較完整地解析了負面情緒和精神疾病的整體狀況。
看到這兩天PTT沸沸揚揚的在討論諮商費用的問題。其實過去國內外心理師也不斷的發表論文或文章在討論,這個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心理諮商到底有沒有用?值不值得那個費用?
即便許多人說你「重蹈覆轍」、「自己要的,怪誰?」但那並不是你能控制的,更不是為了自虐,我們都不是真心的想傷害自己,而是卡在無解的輪迴中找不到答案,才會在創傷出現時,再度上前,瞧一瞧。因為我們都欲求一次良善的鬆綁,迫切的想把心中那塊沉重的巨石,放下。
假若是重大創傷,像是性侵、家破人亡、身體虐待、極度貧窮、目睹自殺殺人等等。探索這些災難般的事件影響,應該是一件必要且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更多時候,為什麼沒有這些狀況,卻也在討論早期經驗?
「精神疾病,是當人遭逢巨大壓力時,不得不發展出來的應對方式。」 如果說精神疾病有一些正面功效,思覺失調就是讓他能夠還有一個假想的目標,能夠繼續撐著生活。
「我這樣是憂鬱症嗎?」 基本上,會來問這句話的十個人,有九個都是。 這是個弔詭的問題,憂鬱症的診斷不停改變,標準越來越嚴格,允許我們悲傷的時刻越來越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靈性上的傲慢,那是你們對於自己不理解的部分,所提出來的一個微妙的思維。 靈性上,並不存在任何防衛功能,那是全然的接納自己,認同自己,以及願意理解自己後,用相同的方式去對待身邊的人。當你們使用了防衛的功能,這就不是所謂的靈性了,你們只是回到你們自己熟悉的運轉模式而已。
Thumbnail
3D發生的任何事情,都不會影響顯化。 這點要認知得明明白白。 但既然如此,為何會有絕對需要斷聯的狀況呢? 🔺原因就是: 3D中發生的任何事情,雖然不會影響你的顯化能力,但會影響你的情緒。 當你不斷被3D衝擊,甚至已經長時間被打壓/羞辱,他就是造成你情緒不穩、自信心受損的原因,而你繼續
Thumbnail
猜測和想像是件可怕的事,我們只顧著自己的想法,忘記去看別人是友善的,我們心裡充滿忌妒,是因為我們很羨慕,別人過的比我們好,所以讓我們露出了,人性的黑暗面。
Thumbnail
當「被討厭的勇氣」變成「做我想做的」 還記得那本曾風靡一時的《被討厭的勇氣》嗎?書中鼓勵我們活出真實的自我,勇敢面對被討厭的可能性。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書中的精髓漸漸模糊? 閱讀前哨站幫我們道出了書的核心: 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有"勇氣"去改變思維及行動,馬上就能獲得
Thumbnail
這本書由作者以內向者及冒牌者症候群的角度撰寫,分享了自我價值、面對失敗和完美主義的觀念。書中提到高標準是健康的,但完美主義的核心是害怕,呼籲讀者只求進步,不求完美。文字簡單易懂,適合有相同困擾的人閱讀。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哲學諮商 #心理諮商 #心靈探索 昨天體驗了一個小型的哲學諮商活動,過程中我們不談論感受,就純粹的了解「煩惱」,煩惱通常是因為我們被自己的想法觀點遮蔽了,大腦的運作是二元性的,當你框住了妳認為所是的觀點時,在這個觀點以外的全部都被大腦排除,但感受無法處理這個被排除的部分是什麼,進而產生「
Thumbnail
沙龍房間導覽 德意志黑眼圈沙龍分享的內容包括德國生活、戀愛感情、閱讀及創作。 ➡️對德國生活、社會現況有興趣 👉 德國大小事 ➡️想知道怎麼調整戀愛思維、打造戀愛體質 👉 感情教練 往下拉閱讀感情教練詳細介紹 👇 ➡️聊聊AI繪圖運用和創作電子書上架通路 👉 AI輔助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靈性上的傲慢,那是你們對於自己不理解的部分,所提出來的一個微妙的思維。 靈性上,並不存在任何防衛功能,那是全然的接納自己,認同自己,以及願意理解自己後,用相同的方式去對待身邊的人。當你們使用了防衛的功能,這就不是所謂的靈性了,你們只是回到你們自己熟悉的運轉模式而已。
Thumbnail
3D發生的任何事情,都不會影響顯化。 這點要認知得明明白白。 但既然如此,為何會有絕對需要斷聯的狀況呢? 🔺原因就是: 3D中發生的任何事情,雖然不會影響你的顯化能力,但會影響你的情緒。 當你不斷被3D衝擊,甚至已經長時間被打壓/羞辱,他就是造成你情緒不穩、自信心受損的原因,而你繼續
Thumbnail
猜測和想像是件可怕的事,我們只顧著自己的想法,忘記去看別人是友善的,我們心裡充滿忌妒,是因為我們很羨慕,別人過的比我們好,所以讓我們露出了,人性的黑暗面。
Thumbnail
當「被討厭的勇氣」變成「做我想做的」 還記得那本曾風靡一時的《被討厭的勇氣》嗎?書中鼓勵我們活出真實的自我,勇敢面對被討厭的可能性。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書中的精髓漸漸模糊? 閱讀前哨站幫我們道出了書的核心: 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有"勇氣"去改變思維及行動,馬上就能獲得
Thumbnail
這本書由作者以內向者及冒牌者症候群的角度撰寫,分享了自我價值、面對失敗和完美主義的觀念。書中提到高標準是健康的,但完美主義的核心是害怕,呼籲讀者只求進步,不求完美。文字簡單易懂,適合有相同困擾的人閱讀。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前陣子我在某個平台上看到一個網友的發文- 「我的心理師一直叫我專注呼吸跟練習呼吸,但我很想告訴他呼吸根本沒有辦法幫我解決問題」。 當時看到這篇文的心情是很五味雜陳的,因為這個網友很明顯的對諮商的功能有誤解,諮商從來都不是為了幫助一個人「解決問題」,而是透過諮商師的引導去覺察自己的認知(價值觀、信念
Thumbnail
#哲學諮商 #心理諮商 #心靈探索 昨天體驗了一個小型的哲學諮商活動,過程中我們不談論感受,就純粹的了解「煩惱」,煩惱通常是因為我們被自己的想法觀點遮蔽了,大腦的運作是二元性的,當你框住了妳認為所是的觀點時,在這個觀點以外的全部都被大腦排除,但感受無法處理這個被排除的部分是什麼,進而產生「
Thumbnail
沙龍房間導覽 德意志黑眼圈沙龍分享的內容包括德國生活、戀愛感情、閱讀及創作。 ➡️對德國生活、社會現況有興趣 👉 德國大小事 ➡️想知道怎麼調整戀愛思維、打造戀愛體質 👉 感情教練 往下拉閱讀感情教練詳細介紹 👇 ➡️聊聊AI繪圖運用和創作電子書上架通路 👉 AI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