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談為什麼越努力越空虛,越控制越焦慮?

心理師談為什麼越努力越空虛,越控制越焦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控制別人、控制自己,就能遠離焦慮不安嗎?

控制別人、控制自己,就能遠離焦慮不安嗎?

各位讀者,不知道你生活周遭有沒有遇過這樣類型的人,他們很勤勉做事,能力也很好,若你交與他們任務會感覺十分安心可靠,因為他的理智總是上線,事情按部就班的在掌握中要去達成。

但這樣類型的人,相處久了也會有壓力,因為事情若不如他們預料的發展,他們會對周圍的人充滿指導性或應該如何如何的責難要求。

這樣類型的人,是對自己的生活現實、努力、上心的。但你說他們這麼努力與控制,過得開心嗎?

好像也未必。

有時這樣類型的人,有種迷思是,他們只要把一切用好、盡心盡責,別人就會喜歡他們。但諷刺的是,他做了很多,反而讓其他人因為互動的壓力而想要逃離他,如果他用他做的付出當作指控,又就成了「情緒勒索」。

所以說阿,努力控制vs獲得他人喜愛,完全就是兩回事。


那努力控制,能否獲得自己內心的平安喜樂?

我會說:在一定程度可以,但在多一些控制時,往往有的只是焦慮。而且當一個人已經習慣控制獲得安全時,他難以真正的安全,更甚者,即便他後來已不想控制了,但他仍在無意識中做無效的控制,因而糾結不安。


為什麼理智上知道焦慮不安沒有用,但仍然擺脫不了焦慮?

原因之一,我們神經迴路的設計,使越常用的就越發達、越暢通。習慣控制的人,過去就是因為他都能成功控制很多事獲得安全感,那他就會習慣性地想再去控制。

原因之二,是因為他們對世界的假定大有瑕疵,但這些假定,又是由一個一個的相關的概念,延展開來,彼此互相依存而存在,人很難突然改變其根本。

那我們再談談,這個瑕疵的假定是什麼?

在希阿榮博堪布的《花開次第》這本書上有很好的解釋:

無常與痛苦的發生是必然,這個世界上的事是成、往、壞、滅,它是會不斷變化,但是當我們抗拒這樣的可能與變化,就會焦慮,因為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會一直想要怎麼樣讓自己更安全。也因為這樣的執著,會讓我們把生活抓得很緊,一有事情發生就會讓我們心頭一緊,緊張於要如何應對。

但生活就像手中的沙,抓得越緊,就流失的越快。

我們越想用控制來獲得快樂,反而加深了我執(我應該如何被重視;不應該受到上傷害的可能的想法),以一種痛苦(想要安全而惴惴不安)代替了另外一種痛苦(抗拒結果的發生)。

但事實上,真相是什麼?

我們對外在的變化,不論是如何抓取或捨棄,甚至是心念中如何糾結,但實際上並沒有選擇。我們「內在」的擔心,沒辦法控制任何一點「外在」的狀況變化。內在,和外在世事的變化,一點相干都沒有。

所以寂天菩薩有言:「問題如果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如果沒辦法解決擔心也沒用」

而孔子的思想中也言及:「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樂天知命」,但這個命不是那種命運注定就什麼都不幹的意思,這個命,是指瞭解「盡人事聽天命」的分際,自己的部分是不是夠努力,但不屬於自己的部分,則不要顛倒妄想控制。

所以,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控制,而是練習「練習接受」,那些生活加諸給我們幸與不幸,好、壞都練習接受、放下,練習久了,自然而然會習慣在瞬息萬變、有不確定性的生活中,讓內心會輕安自在。


#歡迎你來養心齋超直覺諮詢,定能直指問題核心。

raw-image

------------------------------------------------------------

把心養好,前方的路都能走順

養心能斷煩惱,覺知找回喜悅

------------------------------------------------------------

raw-image

快速預約諮詢=》點擊連結,就可寫下你的焦慮心事,給您專業意見+超直覺洞悉,讓您對問題有概念的處理方向

https://forms.gle/QJtLNCbEGpHY8n9KA

加入養心齋好友,查看諮詢方案與價格

https://lin.ee/CC80iV1

養心齋官網

https://sites.google.com/view/yangxinzhai/

作者林玉珊心理師,養心齋人生導師諮詢顧問,陪你療癒生命難題。

avatar-img
養心齋超直覺心理諮詢的沙龍
36會員
85內容數
金剛經說「善護念」,透過對心性、意識、心念的關注,以心為本,進行修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如果你想清淨自己的心,每天最好有些時間,是細細品味自己今天的生活時刻。然後細細咀嚼自己今天過的如何?開心嗎?有那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有哪些道理值得留心? 人只有在一個人時,特別能顯示「和自己在一起的品質」。為什麼冥想或靜坐會被推崇,是因為透過這些靜下來的時刻,更容易看到自己紛紛亂亂的的念頭。 如果有
在進行戀愛諮商時,最常遇到個案的問題是「心理師,我好希望他可以多陪伴我、關注我,但他若有似無的,有時相處時對我很好,有時訊息上又很簡短或回個圖而已,我會不同的猜他、等待他、想著他…我該怎麼辦?」 面上的心情就是典型的暈船,只要有單戀過、喜歡過他人,多少都有這樣的體—會,只是這份苦悶的心情還是會有程度
最近重溫梁漱溟先生講孔孟一書的重點,有所感亦有所得,而想分享給大家。裡面提到一個重點,是孔子思想的重點之一,忠恕之道的仁,仁是什麼意思? 裡面這樣解釋,就是一個人活活潑潑自自然然的狀態。仁是指一個人原來有的仁慈之心 這樣說要做到仁是一個容易的事吧?既然是自然的狀態。 是的,孔子說,吾思仁而仁至已!
曾經有一位已故的馬來西亞名醫Dr.Richard Teo,他的真實案例令人震撼,這位醫生原本學的是眼科,但他棄眼科而開始從事醫美服務,許多的貴太太喜歡找他做醫美,導致他的營業額蒸蒸日上,然後他和一般大多數人,慾望無止盡,開始買跑車,投資房地產,看似一帆風順的人生,就在他到達人生的巔峰時,他罹患肺癌第
如果你會在偶而停下腳步時,就開始責備自己…感到空虛感、虛無感,或是一種焦躁感,想要去做一些有價值的事、讓自己覺得很有『功用』,就像膨脹的自尊心需要有所發揮長才,需要被看見、被認同,或是需要有亮眼的收入、頭銜,才能感到有安全感。那麼恭喜你,你成功地被社會的功利主義所同化。 這樣說也許仍太抽象,表現在外
前幾天朋有致電給我,說到小孩子的教養問題,讓她十分頭疼,甚至有時也容易脾氣上來,讓她在情緒的當下幾乎不想理他的孩子,他也被自己的脾氣嚇到… 我問他: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這麼有情緒? 她說(無奈狀):就一樣是老問題啊!小朋友吃飯愛吃不吃的,吃一口左顧右盼、東張西望一下,甚至含在嘴裡,然後指著什麼東
如果你想清淨自己的心,每天最好有些時間,是細細品味自己今天的生活時刻。然後細細咀嚼自己今天過的如何?開心嗎?有那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有哪些道理值得留心? 人只有在一個人時,特別能顯示「和自己在一起的品質」。為什麼冥想或靜坐會被推崇,是因為透過這些靜下來的時刻,更容易看到自己紛紛亂亂的的念頭。 如果有
在進行戀愛諮商時,最常遇到個案的問題是「心理師,我好希望他可以多陪伴我、關注我,但他若有似無的,有時相處時對我很好,有時訊息上又很簡短或回個圖而已,我會不同的猜他、等待他、想著他…我該怎麼辦?」 面上的心情就是典型的暈船,只要有單戀過、喜歡過他人,多少都有這樣的體—會,只是這份苦悶的心情還是會有程度
最近重溫梁漱溟先生講孔孟一書的重點,有所感亦有所得,而想分享給大家。裡面提到一個重點,是孔子思想的重點之一,忠恕之道的仁,仁是什麼意思? 裡面這樣解釋,就是一個人活活潑潑自自然然的狀態。仁是指一個人原來有的仁慈之心 這樣說要做到仁是一個容易的事吧?既然是自然的狀態。 是的,孔子說,吾思仁而仁至已!
曾經有一位已故的馬來西亞名醫Dr.Richard Teo,他的真實案例令人震撼,這位醫生原本學的是眼科,但他棄眼科而開始從事醫美服務,許多的貴太太喜歡找他做醫美,導致他的營業額蒸蒸日上,然後他和一般大多數人,慾望無止盡,開始買跑車,投資房地產,看似一帆風順的人生,就在他到達人生的巔峰時,他罹患肺癌第
如果你會在偶而停下腳步時,就開始責備自己…感到空虛感、虛無感,或是一種焦躁感,想要去做一些有價值的事、讓自己覺得很有『功用』,就像膨脹的自尊心需要有所發揮長才,需要被看見、被認同,或是需要有亮眼的收入、頭銜,才能感到有安全感。那麼恭喜你,你成功地被社會的功利主義所同化。 這樣說也許仍太抽象,表現在外
前幾天朋有致電給我,說到小孩子的教養問題,讓她十分頭疼,甚至有時也容易脾氣上來,讓她在情緒的當下幾乎不想理他的孩子,他也被自己的脾氣嚇到… 我問他: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這麼有情緒? 她說(無奈狀):就一樣是老問題啊!小朋友吃飯愛吃不吃的,吃一口左顧右盼、東張西望一下,甚至含在嘴裡,然後指著什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