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承認自己的依賴需求,並讓內心未成熟的小小孩真正長大吧!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年齡不等於心智成熟度,相信眾多讀者應該都能先認同這點。如今社會普遍的現況是大部分成人的心智被過分高估,而年幼的孩子反而被低估。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呢?我想是因為我們對於歲月和進步有著名符其實的期待,我們對世代的期許或許是:隨時間經過,科技會有突破性地成長、國家建設與經濟發展會日趨成熟,當然,人也應該要是要越活越智慧(不考量老年失智的前提假設下)。然而,事實擺在眼前,經濟循環[1]始終沒真正放過我們,繁榮的經濟背景下,我們絕不能否定悲觀預想下的經濟衰退期,所以,人也未必是活著、活著就變聰明、變豁達了!
既然,人不可能只靠時間就獲得心靈上的成長,那麼我想談談人的心理狀態與自我認知。究竟一位曾經心靈創傷的孩童,他能否隨著時間經過,就自己好起來呢?心理治療師未必會同意這樣的說法,以心理分析的觀點來看,經歷過創傷而留下的心理恐懼與陰影又稱「創傷後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要治療這類的創傷後遺症最重要的做法之一是去正視它、面對它,並真正接受那些傷痛屬於自己的一部分,唯有如此創傷才有機會好轉。
我曾想過:在這社會裡,會不會其實還有許多人的心裡面都還住著一個孩子?那個孩子期待被關愛,期待能有所依賴,也期待能有人可以撒嬌,只是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害怕去承認這樣的內在需求。說到這,我不得不承認在自己的心裡確實還有個受傷的孩子,他在意別人的評價,也懷疑過自己夠不夠資格被愛。我知道他在那裡,起初,我越想忽略他的存在,他似乎就越發地瘋狂吼叫,直到有天我終於明白了—如果我要那孩子不再不聽話,那麼,我就該負責好好把他養大,也就是說我必須陪著我內心的孩子一起成長。
依賴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階段必經的過程,因為孩童階段的我們有些事確實無法靠自己來完成,例如:襁褓中的嬰幼兒肚子餓就哭,無非是希望父母來協助他解決飢餓的問題,然而,長大之後,成人幾乎已不再藉由哭鬧表達訴求,不過,這不代表我們已經完全脫離了依賴的性格,有些沒有真正長大的大人會將依賴性人格障礙(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為DPD)表現在對子女或另一半的情緒勒索,因為他們極度需要獲得他人的支持或從重要他人那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可是礙於自己已經是一位大人了,所以他們通常不直接表達自己想撒嬌,而是變向地去扭曲這樣的情感,於是乎沒有脫離依賴需求的母親會嫉妒自己的孩子獲得另一半的關愛,心理狀態沒有完全成熟的丈夫會對妻子說出:「妳到底懂不懂我在外面工作有多辛苦?」其實,說穿了,他們都只是希望自己的身心靈能得到別人的照顧。雖然很少人可以完全沒有依賴性格,但總也不能放縱那依賴的孩子耍賴一輩子吧!
正如前文所述,正視自己的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從依賴的個性中成長就必須先承認自己的依賴需求,當我們想要有人擁抱或陪伴,不妨直接表達那樣的需要,不要讓身邊的人總是在用猜測了解你,說不定,這也或許是個你可以用來了解自己的機會,因為認識了自己的內心欲求,所以才有了反省與自知的體悟。
依賴一詞,對我來說是個很中性的詞彙,但如果這樣的依賴會讓你沒自信、自卑、無法獨處,或總是仰賴別人為你生活大小事做決定,那麼,真是時候該學習獨立起來了!人之於社會,有權利也有義務,如果總是依附著他人的想法甚至作為,那麼就是等同於宣告自己放棄了對周遭人事物及自身行為的責任!
我們對於自己的不成熟有承擔的義務,所以,當你下次意識到因人而起的不安全感時,或許可以試著去思考會不會是因為你內在的孩子在搗蛋?這回你也許可以試試好好地聽他說話,並慢慢陪伴他走出依賴。
[註1]:經濟循環又稱「景氣循環。指一個社會體中的物價、股價、存貨量等相關經濟趨勢會呈現周期性循環變動。經濟循環的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擴張期、危機期、衰退期、及振興期。
avatar-img
226會員
234內容數
|The Stories of Our Kitchen| 雖然我能懂一個人做料理的優雅,不過,我偏愛為所愛之人洗手作羹湯的感動。 即便我隻身一人也能好好吃飯品茶,然而,我更著迷和所愛之人分享美食與咖啡的濃情。 如果問我,生活是什麼?我會說:「柴米油鹽醬醋茶,像極了最極致的親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ily Chen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都發光發熱,我從不否定你的好,只是我已經不想再多感受比較、責備與虛偽。我不想說:「抱歉」,因為那樣是否意味著我間接否定了我們之間的曾經,我懷著感恩告訴自己在乎你最後一遍,所以寫下這封信,不寄給你。
「為什麼那些惡人仍過著比好人更好的生活」?千百個為什麼,得不到解答,轉不出出口,於是便折騰了自己!我經常天真地以為壞人都得像童話故事裡的壞巫婆狠狠跌下懸崖,可是偏偏為什麼下墜的都是那些好人?我心痛於這社會的潛規則,我畏懼的是邪惡偽裝成光,並假裝好心地照亮更龐大的黑暗。
我不同於一般人的預期,似乎越老越快樂。我認為美國人被灌輸了年輕萬歲,年老則是恐怖的看法,但我的情況正好相反,我花了六十年的歲月才學會如何好好活著,以及如何好好做自己的工作,好好面對自己的缺點。
即便一時之間,我們對著這社會的完整樣貌可能還有許多不理解,不過,學著接納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絕對,或許會讓我們反而都覺得好過寫些,那些灰色地帶還有許多人和可能!別急於劃分對與錯、善與惡,即使處於那樣模糊的分界可能讓人暫時感到不安,但學習如何成熟面對和接納這一切,不也是我們之於這真實世界存在的責任嗎?
無論是什麼人和什麼事好像都不值得一直耗費心神在上面反覆責備自己。我這裡會想說是「責備」,是因為我覺得當我們陷入想要成為別人眼中的好,就會是對自己能量的一種耗損,因為沒有真正做自己,所以,我們在急於想要先滿足別人的過程中已經耗費了大部分能量。
許多人喜歡聊著職場上的百態,我發現,其實我們或許都是對工作有所堅持和期待的人,否則並不會真的在乎,又何須談論!回憶起那個也曾對工作倦怠和充滿無力感的自己,直至今日,我仍想好好照顧他,慢慢聽他說,陪伴他走過那段缺乏安全感的職場歲月。
我們都發光發熱,我從不否定你的好,只是我已經不想再多感受比較、責備與虛偽。我不想說:「抱歉」,因為那樣是否意味著我間接否定了我們之間的曾經,我懷著感恩告訴自己在乎你最後一遍,所以寫下這封信,不寄給你。
「為什麼那些惡人仍過著比好人更好的生活」?千百個為什麼,得不到解答,轉不出出口,於是便折騰了自己!我經常天真地以為壞人都得像童話故事裡的壞巫婆狠狠跌下懸崖,可是偏偏為什麼下墜的都是那些好人?我心痛於這社會的潛規則,我畏懼的是邪惡偽裝成光,並假裝好心地照亮更龐大的黑暗。
我不同於一般人的預期,似乎越老越快樂。我認為美國人被灌輸了年輕萬歲,年老則是恐怖的看法,但我的情況正好相反,我花了六十年的歲月才學會如何好好活著,以及如何好好做自己的工作,好好面對自己的缺點。
即便一時之間,我們對著這社會的完整樣貌可能還有許多不理解,不過,學著接納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絕對,或許會讓我們反而都覺得好過寫些,那些灰色地帶還有許多人和可能!別急於劃分對與錯、善與惡,即使處於那樣模糊的分界可能讓人暫時感到不安,但學習如何成熟面對和接納這一切,不也是我們之於這真實世界存在的責任嗎?
無論是什麼人和什麼事好像都不值得一直耗費心神在上面反覆責備自己。我這裡會想說是「責備」,是因為我覺得當我們陷入想要成為別人眼中的好,就會是對自己能量的一種耗損,因為沒有真正做自己,所以,我們在急於想要先滿足別人的過程中已經耗費了大部分能量。
許多人喜歡聊著職場上的百態,我發現,其實我們或許都是對工作有所堅持和期待的人,否則並不會真的在乎,又何須談論!回憶起那個也曾對工作倦怠和充滿無力感的自己,直至今日,我仍想好好照顧他,慢慢聽他說,陪伴他走過那段缺乏安全感的職場歲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此文章描繪作者對於成長的矛盾心境。 作者坦言自己抗拒長大,渴望一直被保護,希望有人在遇到困難時能給予安慰和支持。然而,內心的倔強卻驅使著他成為更堅強的人。 最終,作者發現自己變得不懂得照顧自己,陷入了混亂之中,感到非常遺憾。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許多人都說過,陪伴小孩長大,也是療癒自己的成長歷程。但這療癒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照顧小孩勞力辛苦不說,心理上孩子也尚未發展出和成人一樣的大腦認知。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此文章描繪作者對於成長的矛盾心境。 作者坦言自己抗拒長大,渴望一直被保護,希望有人在遇到困難時能給予安慰和支持。然而,內心的倔強卻驅使著他成為更堅強的人。 最終,作者發現自己變得不懂得照顧自己,陷入了混亂之中,感到非常遺憾。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許多人都說過,陪伴小孩長大,也是療癒自己的成長歷程。但這療癒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照顧小孩勞力辛苦不說,心理上孩子也尚未發展出和成人一樣的大腦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