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不是孩子玻璃心,是你不放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現代父母的教養太過偏執,很多事情都不讓孩子做,例如:騎車上學、在家煮飯等,在父母那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理能力,卻在下一代被父母當作極其危險的事情。其實不是孩子玻璃心,而是做為父母的你不放心。
raw-image

親愛的強納森:

這是繼《好人總是自以為是》和《象與騎象人》你的最新傑作,我好喜歡這次所討論的議題。我在留意你的名字前,我便被書名「玻璃心」吸引。在別人眼裡會將我歸類為「玻璃心」的社會新鮮人,我自己則以「高敏感者」自居,你說的沒錯,「標籤化」會束縛人的心智發展,以及限制潛能開發,但是某種程度賦予你保護與舒適圈。

raw-image

「除非你認定一件事悲慘,沒有一件事是悲慘的;除非你為一件是滿足,沒有任何事能帶給你幸福。」人生的定義與感受是自己所訂定的,人們常常將過錯怪罪他人,卻忘記是自己出讓權利,讓自己或對方傷害自己。你分享精神病學家亞倫‧貝克的憂鬱症「認知三角」:「我不好」、「我的世界一片淒涼」和「我的未來了無希望」,我很認同這樣的思維運作,尤其是患有「冒牌者症候群」的人們,更是在這三者當中無限輪迴。

raw-image

你提到運用CBT改善人們的認知偏誤,如下:

1.情緒推理:任感覺引導你對現實的詮釋。「我覺得憂鬱,所以我才什麼是都做不好。」

2.災難化思考:把焦點放在最糟的結果,而且認為那種狀況最可能發生。

「我要是沒做好,就完蛋了!」

3.以偏概全:因單一事件而感到負面模式無所不在。「我老是遇到這種事。我大概很多事都做不成。」

4.二分思考:從全友到全無的角度看待人或事。「每個人都拒絕我。」

5.讀心術:明明沒有充分證據,卻認為自己知道別人在想什麼。「他一定覺得我是個很糟糕的人。」

6.標籤化:認定自己或他人具有整體性的負面特質。「我是個爛人。」

7.負面過濾思考:焦點幾乎全放在負面的事,很少注意正面的事。「看,這些人聚在一起,一定是在說我壞話。」

8.忽視正面事物:認定自己或別人的正面行為微不足道,以繼續對自己或別人持負面評價。「這些成功輕輕鬆鬆就達成,算得了甚麼?」

9.歸咎他人:一心把別人當成你的負面感受的根源,拒絕為改變自己負責。「我的問題全都是父母造成的。」

我讀完忍不住「會心一笑」,這些症狀都符合自己感到焦慮時,內心所想像的對話,瞭解這些認知偏誤後,似乎較容易破解自己紛亂的心緒呢!

我覺得你這本著作非常適合現代父母閱讀,你寫道「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正如你所言現代父母的教養太過偏執,很多事情都不讓孩子做,例如:騎車上學、在家煮飯等,在父母那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理能力,卻在下一代被父母當作極其危險的事情。

raw-image

一開始我接觸學生時,也會對家長這種行為百思不得其解,在陪伴學生一段時間後,我自己也漸漸陷落這樣的思維,很擔心學生自己外出覓食,會在路上發生什麼事情,我該如何向家長交代,看完你的書,我對此「豁然開朗」。其實無須過度擔心,要相信孩子會把自己照顧好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享閱沙龍的沙龍
16會員
38內容數
文章題材出自《642件可寫的事》 挑戰自己的文筆與想像 歡迎回覆分享創作想法
享閱沙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5/10
《雪佛》 記憶也像雪佛,終究要崩塌,滅毀,消融於無跡,我卻用我的文字,不知靡費地為它妝點纓絡,為它打造佛龕,為它起建院寺。到最後,雪佛不見了,只剩下文字,文字取代雪佛,成了記憶本身。我留不住雪佛,能夠掌握的只有自己的文字。 《血與土》 《殘暴之巔》
Thumbnail
2022/05/10
《雪佛》 記憶也像雪佛,終究要崩塌,滅毀,消融於無跡,我卻用我的文字,不知靡費地為它妝點纓絡,為它打造佛龕,為它起建院寺。到最後,雪佛不見了,只剩下文字,文字取代雪佛,成了記憶本身。我留不住雪佛,能夠掌握的只有自己的文字。 《血與土》 《殘暴之巔》
Thumbnail
2022/05/09
閱讀之餘 ‧ 雜談 No.2 ✨突破閱讀週紀錄 ✨挑戰跨出舒適圈 ✨掰掰安撫之書們 在送走曾經珍藏的安撫之書們,我慎重地悄聲對它們說聲「謝謝」,希望能在未來某個時期再度被它們療癒、撫慰。
Thumbnail
2022/05/09
閱讀之餘 ‧ 雜談 No.2 ✨突破閱讀週紀錄 ✨挑戰跨出舒適圈 ✨掰掰安撫之書們 在送走曾經珍藏的安撫之書們,我慎重地悄聲對它們說聲「謝謝」,希望能在未來某個時期再度被它們療癒、撫慰。
Thumbnail
2022/04/29
《幸運之子》是一本沒能「換氣」的書,閱讀過程就像是游泳不小心嗆到、腳筋抽搐,而使人載浮載沉於水面,永遠恐懼著會不會在下一刻即滅頂的感覺,這正是小說中角色們所經歷的磨難,疾病與死亡輪番打擊,努力維持關係平衡,以及保持生命的渴望。
Thumbnail
2022/04/29
《幸運之子》是一本沒能「換氣」的書,閱讀過程就像是游泳不小心嗆到、腳筋抽搐,而使人載浮載沉於水面,永遠恐懼著會不會在下一刻即滅頂的感覺,這正是小說中角色們所經歷的磨難,疾病與死亡輪番打擊,努力維持關係平衡,以及保持生命的渴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莘莘學子,洋溢活力,敢言敢行,是未來的中堅與希望。但橫在眼前是顆浮動的心,其軌跡令人思索。有人注意到這幾年在美國校園內,或者因為課程內容,或者演講題目牽涉到立場不一時,易觸發敏感神經,終而引爆學生們大規模的抗議,甚至嚴重到示威暴動。為什麼正值青春的年輕人輕易地對諸如階級、種族、性別、性傾向、政治立場
Thumbnail
莘莘學子,洋溢活力,敢言敢行,是未來的中堅與希望。但橫在眼前是顆浮動的心,其軌跡令人思索。有人注意到這幾年在美國校園內,或者因為課程內容,或者演講題目牽涉到立場不一時,易觸發敏感神經,終而引爆學生們大規模的抗議,甚至嚴重到示威暴動。為什麼正值青春的年輕人輕易地對諸如階級、種族、性別、性傾向、政治立場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透過閱讀第一章,為人子女可以更了解自己,為人父母可以更了解自己背負的責任及你每一個失誤所造成的代價......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透過閱讀第一章,為人子女可以更了解自己,為人父母可以更了解自己背負的責任及你每一個失誤所造成的代價......
Thumbnail
我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它對我的意義或價值,我只能說它很適合以下這些人群:迷茫的人、庸庸碌碌的人、心輔系的人、想了解心理疾病的人,乃至正在確立自我的青少年及全天下的母親,不論是準媽媽還是小孩已經蹦出來的......
Thumbnail
我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它對我的意義或價值,我只能說它很適合以下這些人群:迷茫的人、庸庸碌碌的人、心輔系的人、想了解心理疾病的人,乃至正在確立自我的青少年及全天下的母親,不論是準媽媽還是小孩已經蹦出來的......
Thumbnail
我們習慣從他人眼中認識自己,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被貼了那些標籤呢?你要不要認同這些標籤呢? 如果有機會重新形容ˋ自己,什麼樣才是你喜歡的呢? 這些標籤,來自我們的觀點,形成個人的自我認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動向,通常帶著評價。
Thumbnail
我們習慣從他人眼中認識自己,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被貼了那些標籤呢?你要不要認同這些標籤呢? 如果有機會重新形容ˋ自己,什麼樣才是你喜歡的呢? 這些標籤,來自我們的觀點,形成個人的自我認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動向,通常帶著評價。
Thumbnail
書名「coddle」意指「寵」、「過度保護」的意涵。作者指出,現代父母採用的偏執教養及崇尚安全至上主義,太過緊迫盯人和過度保護,使得孩子的自由玩樂時間愈來愈少,進而也變得愈來愈脆弱。
Thumbnail
書名「coddle」意指「寵」、「過度保護」的意涵。作者指出,現代父母採用的偏執教養及崇尚安全至上主義,太過緊迫盯人和過度保護,使得孩子的自由玩樂時間愈來愈少,進而也變得愈來愈脆弱。
Thumbnail
為甚麼現代的爸媽,看似教養的資源很多,但卻也最焦慮,總是無所適從?這代表著爸爸媽媽們,其實無法面對自己的脆弱
Thumbnail
為甚麼現代的爸媽,看似教養的資源很多,但卻也最焦慮,總是無所適從?這代表著爸爸媽媽們,其實無法面對自己的脆弱
Thumbnail
有些人被童年治癒,有些人得花一輩子來治癒童年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有些人被童年治癒,有些人得花一輩子來治癒童年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
「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現代父母的教養太過偏執,很多事情都不讓孩子做,例如:騎車上學、在家煮飯等,在父母那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理能力,卻在下一代被父母當作極其危險的事情。其實不是孩子玻璃心,而是做為父母的你不放心。
Thumbnail
「為孩子做好上路準備,而非準備好路給孩子。」現代父母的教養太過偏執,很多事情都不讓孩子做,例如:騎車上學、在家煮飯等,在父母那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自理能力,卻在下一代被父母當作極其危險的事情。其實不是孩子玻璃心,而是做為父母的你不放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