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自我本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辨清
世間多紛擾,雜訊何其多,
這顯現出分辨與看清的問題,
看清有兩個層面,一是批判思維,建立獨立思考,避免錯誤訊息影響判斷。
我想聊的是另一層,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連結,意即我們該如何意識到我們正陷入某一思維或情緒的狀態之中?當整個思緒都處於某種狀態之中,是什麼契機讓自己跳脫?既已陷入,如何知道?
我們都知道要懂得「抽離」,才能以平常心去看待事物,才能看清本質,但問題就在於,「抽離」是怎麼啟動的?
我們有太多「以為」,這些「以為」是哪裡來的?
是因為我們看到事件發生因果,所以「以為」,還是「以為」是本來就存在的「習性」?
為何同樣的事,別人的「以為」和我們的「以為」不同?如果事的因果是純屬其客觀的存在,其本身是什麼便是什麼,不會因為不同人而產生不同的解釋,不同的是,個人的認知。
個人認知是一種慣性,會固定朝某一方向思考,久了便產生「習性」,這種思考慣性,會形成認知體系,我們會認為一個人的認知體系與他的學習及經驗有關,但其實在學習之前,還有更先前的力量,來影響我們的選擇,或說造就我們的選擇,這才是更為根本的東西。
要追問這個東西是什麼,才有辦法獲得啟動「抽離」的鑰匙。
而這也僅僅是獲得鑰匙,對於「抽離」,並不是直接靠邏輯思考獲得,「啟動抽離」是一種覺知,這種覺知可以經由思考,然後慢慢地體會,但卻不是思考本身。
突如其來
所以,覺知是靠體會,而不是思考,誠如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連結,進入意識才有思考,意識之外無關想像,那是突如其來的感覺,也就是說,抽離是一種警覺,會有類似「驚」的感覺,是突然發現自己正在某種狀態,然後才接上思考。
能夠觀看自己處於某種狀態,也就意味著正在看清自己的本質,觀看自己需要練習,並不會一次就通透,它需要一次次的積累,直到某天這個感覺會自動呈現,心便容易平靜且安穩。
覺知容易受雜訊干擾,雜訊來自於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接受雜訊,所以能夠「觀自在」,不是件簡單的事,六識需要淨化,清掃、排毒,身心才能體會,也才便於分辨,進而啟動抽離。
avatar-img
Peace的沙龍
78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念頭是「場」的概念,場是基本粒子的集合,基本粒子有量子纏結的特性,所以念頭亦有量子纏結。 為何有念頭?為何念頭會轉?它時而像曇花一現,時而像暮鼓晨鐘。
有些人分享是為了得到贊同, 有些人分享則不在乎他人的感受, 有些人是為了紓解自己的情緒, 有些人則是強迫他人接受...... 這些都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能量是單向流動,而且是此消彼長,看起來是給予其實是索取。
我們都知道與人相處要懂得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才能理解對方,以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才能審視全局,進而促使事情圓滿、使自己變得圓融。但這是一種客觀描述,真正在「設身處地」的當下,內心是怎麼變化的?是真誠還是受迫,恐怕自己有時也不太清楚。
       什麼是正法?粗淺地解釋,它是一種能改善自己、與善他人的思考模式及行為依據。但其中存在著主觀意識,主觀即是「自認為」,當外界給予「我們覺得好」的正回饋,我們接收,然後喜悅、舒適,因而加強「自認為」,此時,我們很大概率會深信我們自認為的正法,進而朝這個方向一直走下去。      
最近意識到「真心關心他人」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大多時間跟注意力都是放在自己身上,譬如: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常以自己的觀念去看待這個世界、常以為別人怎樣怎樣……,都是以自己的角度出發,然後在自己與他人回應之間糾結,表面上是和氣往來,裡層卻是一種壓抑,這種壓抑無法自知,它存於潛意識,似乎是情緒的根源。
我推薦兩個朋友互相認識,最近他們因為合作不愉快而鬧翻,我從中了解緣由,聽取雙方的想法,保持中立。衝突起於認知不同,沒有即時表明各自的需求與介意,怕破壞關係皆選擇悶住不說,從小細節累積到大事件,最終還是免不了要爆發。 有一位的說法,讓我專心釐清事件過程,保持平穩心態去理解雙方的對錯,而另一位則
念頭是「場」的概念,場是基本粒子的集合,基本粒子有量子纏結的特性,所以念頭亦有量子纏結。 為何有念頭?為何念頭會轉?它時而像曇花一現,時而像暮鼓晨鐘。
有些人分享是為了得到贊同, 有些人分享則不在乎他人的感受, 有些人是為了紓解自己的情緒, 有些人則是強迫他人接受...... 這些都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能量是單向流動,而且是此消彼長,看起來是給予其實是索取。
我們都知道與人相處要懂得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才能理解對方,以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才能審視全局,進而促使事情圓滿、使自己變得圓融。但這是一種客觀描述,真正在「設身處地」的當下,內心是怎麼變化的?是真誠還是受迫,恐怕自己有時也不太清楚。
       什麼是正法?粗淺地解釋,它是一種能改善自己、與善他人的思考模式及行為依據。但其中存在著主觀意識,主觀即是「自認為」,當外界給予「我們覺得好」的正回饋,我們接收,然後喜悅、舒適,因而加強「自認為」,此時,我們很大概率會深信我們自認為的正法,進而朝這個方向一直走下去。      
最近意識到「真心關心他人」是件不容易的事,我大多時間跟注意力都是放在自己身上,譬如: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常以自己的觀念去看待這個世界、常以為別人怎樣怎樣……,都是以自己的角度出發,然後在自己與他人回應之間糾結,表面上是和氣往來,裡層卻是一種壓抑,這種壓抑無法自知,它存於潛意識,似乎是情緒的根源。
我推薦兩個朋友互相認識,最近他們因為合作不愉快而鬧翻,我從中了解緣由,聽取雙方的想法,保持中立。衝突起於認知不同,沒有即時表明各自的需求與介意,怕破壞關係皆選擇悶住不說,從小細節累積到大事件,最終還是免不了要爆發。 有一位的說法,讓我專心釐清事件過程,保持平穩心態去理解雙方的對錯,而另一位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就能get 同款 韓系質感包👜 而且獨家下殺 299元up 讓它成為你的 必備單品吧! - momo優惠折扣碼 領取超簡單❤️ 點擊右下角 會員中心 - 折價券 輸入 FLOWERMOMO 點擊歸戶 就能領取 商店優惠券 啦! - https://momo.dm/RaFNzR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寧願假裝沒看到自己的不足,也不想面對現實。因為看見差距,會讓人焦慮、無力,甚至覺得過去的努力白費了。但其實,真正讓人卡住的不是差距本身,而是我們對它的想像。這篇文章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帶你理解為什麼我們害怕差距,並提供實用的方法,讓你更勇敢地迎接挑戰,少走彎路!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秒懂、競爭秒變」的時代,很多人埋頭苦幹,卻發現辛苦付出後的成果並不如預期。企業顧問陳宗賢教授提醒:「不要只靠努力,還要找對方向。」換言之,努力只是基本門票,決定成敗的關鍵,其實是目標的選擇與方法的設計。若一開始地圖就搞錯了,無論你走多快、多勤奮,最後仍可能失望收場。讓我們一起重新審視「方
Thumbnail
我們在感情中所遭遇的所有問題,都是我們自己內在的問題。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必須從改變內在開始。
Thumbnail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面臨挑戰和現實的差距。STAR法是一個簡單易用的工具,幫助我們從情境開始,設定清晰的目標,制定有效的行動計劃,並檢視結果,逐步縮小差距,提升團隊績效。而反向的RATS法則讓我們從結果回推,進行差距分析,調整策略。不論是解決問題還是提升技能,這些方法都能幫助我們一步步走向成功。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你醒啦?」多少次,醒來後要是有人,這句問候好像是不得不說的經典對白。 「顯然還沒,」打個哈欠,我仍夢見自己在一個如鉛塊般沈重的身軀裡面,搖搖晃晃的走去盥洗:「哎,又開始自動認同這個時空的意識了。」 上一個夢境記憶逐漸消退,這一個夢境的真實感逐漸覆蓋。 我想起某個指令,就趕緊默念了幾遍,這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覺察與生活的關係,從『覺察』到『重新選擇回應』的實踐過程,並提出如何運用覺察技巧改變對世界的回應方式,以獲得更輕盈的生活。作者分享了個人覺察筆記,從感受的覺察到重新詮釋回應方式的概念,並以情境例子說明如何提高個人頻率,引導讀者發現覺察的目的和實踐的方法。
Thumbnail
「是自己內在的哪個記憶,導致這件事情發生呢?」當我們詢問潛意識時,未必都能得到解答,但只要持續清理,真正需要的事物,就會在完美的時機造訪。 那麼,清理究竟能帶來什麼改變呢? 清理能夠找回內在的平靜,從深陷過去的記憶中解脫。讓記憶歸零,正是讓事物朝好的方向邁進的第一步。 零極限認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就能get 同款 韓系質感包👜 而且獨家下殺 299元up 讓它成為你的 必備單品吧! - momo優惠折扣碼 領取超簡單❤️ 點擊右下角 會員中心 - 折價券 輸入 FLOWERMOMO 點擊歸戶 就能領取 商店優惠券 啦! - https://momo.dm/RaFNzR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寧願假裝沒看到自己的不足,也不想面對現實。因為看見差距,會讓人焦慮、無力,甚至覺得過去的努力白費了。但其實,真正讓人卡住的不是差距本身,而是我們對它的想像。這篇文章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帶你理解為什麼我們害怕差距,並提供實用的方法,讓你更勇敢地迎接挑戰,少走彎路!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秒懂、競爭秒變」的時代,很多人埋頭苦幹,卻發現辛苦付出後的成果並不如預期。企業顧問陳宗賢教授提醒:「不要只靠努力,還要找對方向。」換言之,努力只是基本門票,決定成敗的關鍵,其實是目標的選擇與方法的設計。若一開始地圖就搞錯了,無論你走多快、多勤奮,最後仍可能失望收場。讓我們一起重新審視「方
Thumbnail
我們在感情中所遭遇的所有問題,都是我們自己內在的問題。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必須從改變內在開始。
Thumbnail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面臨挑戰和現實的差距。STAR法是一個簡單易用的工具,幫助我們從情境開始,設定清晰的目標,制定有效的行動計劃,並檢視結果,逐步縮小差距,提升團隊績效。而反向的RATS法則讓我們從結果回推,進行差距分析,調整策略。不論是解決問題還是提升技能,這些方法都能幫助我們一步步走向成功。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你醒啦?」多少次,醒來後要是有人,這句問候好像是不得不說的經典對白。 「顯然還沒,」打個哈欠,我仍夢見自己在一個如鉛塊般沈重的身軀裡面,搖搖晃晃的走去盥洗:「哎,又開始自動認同這個時空的意識了。」 上一個夢境記憶逐漸消退,這一個夢境的真實感逐漸覆蓋。 我想起某個指令,就趕緊默念了幾遍,這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覺察與生活的關係,從『覺察』到『重新選擇回應』的實踐過程,並提出如何運用覺察技巧改變對世界的回應方式,以獲得更輕盈的生活。作者分享了個人覺察筆記,從感受的覺察到重新詮釋回應方式的概念,並以情境例子說明如何提高個人頻率,引導讀者發現覺察的目的和實踐的方法。
Thumbnail
「是自己內在的哪個記憶,導致這件事情發生呢?」當我們詢問潛意識時,未必都能得到解答,但只要持續清理,真正需要的事物,就會在完美的時機造訪。 那麼,清理究竟能帶來什麼改變呢? 清理能夠找回內在的平靜,從深陷過去的記憶中解脫。讓記憶歸零,正是讓事物朝好的方向邁進的第一步。 零極限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