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這一篇,讓你更了解「特教」!

2020/04/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現今,隨著融合教育概念的興起,在學校裡越來越容易看見所謂「特教生」的身影。「特教」全名「特殊教育」,簡單來說,就是提供符合孩子個人需求的教育或相關服務。而特教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身心障礙類」,另一類則是「資賦優異類」。不過,在此主要要談的是「身心障礙類」的部分。
教育植根于愛。——魯迅
為每位特質及後天學習狀況不同的孩子,針對個別需求,提供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及內容,也就是適性化、個別化的教育方式。  
  大家知道嗎?特教並不是現在才有,因為特生不是現在才有啊~只是在以前,教育是有錢人才能接受的服務,加上對特殊需求的孩子沒有足夠的了解和研究,導致無法提供適合他們的教育以及服務。一直到20世紀後,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權益日漸重視,教育慢慢普遍化,特殊教育也逐漸受到重視。
  說了這麼多,那特教到底是什麼呢?我們認為,特殊教育不應該只局限於特殊生。特教的意旨是為每位特質及後天學習狀況不同的孩子,針對個別需求,提供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及內容,也就是適性化、個別化的教育方式。其實不只是特殊生,對於一般生來說,不論是老師或是父母,都應該充分地了解孩子的特質,並依照孩子的特質,設計符合其需求的教學。不可否認的是,個別化、適性化的教學對特殊生來說是必要且非常重要的。
  再來想和大家談談學前特殊教育的部分,學前特殊教育必須要替所有經過診斷、有特殊需要的家庭及其幼兒,發展個別化家庭服務計畫(IFSP)或個別化教育計畫(IEP),同時提供相對的服務,以符合家庭和幼兒的需要。在學前的特教環境中,有兩種型態的特教模式,一種是集中式的特殊教育班,在學前階段稱為特幼班,另一種則是現在最常見的巡迴輔導班,也就是政府機關會安排巡迴輔導的教師,到各個幼兒園提供部分時間之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以上所提及的一些專有名詞,在往後的文章中,會慢慢帶大家認識。
學前的特教環境中,有這兩種型態的特教模式。
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請別忘了要保持一顆愛孩子的心。一個願意接納並擁抱孩子的態度,才是教育真正的關鍵。
  或許大家會好奇,一般學前教育和學前「特殊」教育有什麼區別。由於一般的孩子隨著年齡的成長,基本能力便會透過在日常的學習當中自然而然的發展。或許有快有慢,但大致上來說,孩子們學習的速率差異並不大。然而,特殊生在許多能力的發展上緩慢了許多。學前的特殊教育課程,一般較著重於行為和技能表現。簡單舉例來說,一般5、6歲的孩子已可以自然地使用簡單的語言和大人聊天,但特殊幼童仍需要大量的引導,才能被動式的仿說;又如同幼兒園的孩子應當已可以自行如廁,特殊幼童則需要在學校、在家裡進行系統化的如廁訓練。
  對於這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教育者應該學習運用他們發展的差異和行為表現,制定符合他們學習的方式,使特殊幼兒在學習上能夠更快的達成目標。也因為教學模式需要建立在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所以學前的特殊教育課程多數傾向正式、由導師主導的方式。以自閉症幼童為例:自閉症兒童透過高度組織化的環境,他們的學習效果遠比我們想像的理想許多,因為典型的自閉症兒童有高度的固執性,他們不喜歡熟悉的事物突然改變,否則會造成他們適應環境上的困難。因此在課程安排方面,對於時間的組織跟結構上需要有系統性地讓自閉症孩子習慣,只要他們一旦接受且習慣了,他們的學習也是可以步上正軌的。這樣的教學模式需要由教師主導,並且考驗了教師的專業及耐心。
  以上內容是讓關心教育的父母和夥伴們大致了解學前特教是甚麼。不過理論及方法固然重要,最重要的事情,是別忘了要保持一顆愛孩子的心。一個願意接納並擁抱孩子的態度,才是教育真正的關鍵,教育學家福祿貝爾說過一句話,他說: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盼望看完文章的每一位夥伴,讓我們一同用愛走進特生的世界,用愛傳播愛,用生命感動生命!
大手拉小手
大手拉小手
「大手拉小手」團隊希望能夠透過帶給家庭新興的教養觀念,讓教育躍身成為幫助孩子自律自發並擁有足夠的能力去發現問題、挑戰問題並解決問題。 以學齡前幼兒及特殊幼兒為對象,希望我們一起自學、互學、共學,互為夥伴~期許能跟自己更靠近,更用心去陪伴孩子,看見屬於自己和孩子的亮點! 成員:小姿、翰翰、阿木、小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