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奇蹟24: 與細菌共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雖然自從巴斯德( Louis Pasteur,1882 -- 1895)之後,法國開始帶領世界對細菌開戰,但人類和細菌共舞的歷史其實更為久遠,而「發酵食物的歷史」正見證了人類與微生物共同演化的美好時光。 藉由發酵,人們巧妙地利用微生物造酒、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使食物更容易消化、降低食物中的毒性、或單純地為食物增添美味。

但是,等一下,到底「發酵」是什麼?

發酵的定義其實會隨使用者的理解而有不同,但在食品工業中,主要是指運用微生物使有機物分解的生物化學過程。

如果從自然史的角度出發,「複雜生命體」的演化其實與「發酵」習習有關。

回顧一下地球生命史,最早的地球大氣中氧的濃度不足以支持好氧生物,所以早期生命形態多是厭氧 ---- 在這前提下,我們可以猜測發酵過程中的主角們(多是厭氧的原核生物)在地球上出現的時間要比人類早得多。

那麼,真核細胞又是如何在地球的生命史上登場的呢?

演化學家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的研究讓許多生物學家相信,真核細胞的登場可能是始於原核生物間的吞噬獵殺。下面這段影片為各位介紹原核細胞(prokaryote)、 真核細胞 (eukaryote)和內共生理論(endosymbiotic theory)。

簡單地說,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有各式各樣的原核生物,有些比較大,有些比較小,當大的原核生物吞了小的原核生物,在小的原核生物沒有被消化掉的情況下,彼此間開始了共同生存的演化之路。

以生命史角度觀之,雖然從真核細胞開始,生命開始往複雜發展,但由於原核生物之間遺傳物質的交換又遠比真核細胞間頻繁,這讓發酵食物本身就蘊含不斷變化的潛能,也讓發酵與文化習習相關。

不同文化會因風土不同,傳承不同的發酵習俗,而有不同的發酵食物。這讓紐約(NYC),我們這個時代的世界之都,成為發掘各種發酵文化的寶地,也讓卡茲(Sandor E. Katz) 因緣際會開始發起「發酵復興運動」。

不過,卡茲之所以會投入「發酵復興運動」,並不單純是因為他是紐約人。雖然從小就接觸到來自全世界的發酵文化,但習以為常的他,並未認識這些發酵食物的生命力,即使在西元1991年,他被第一次測出HIV 陽性反應時,他也未開始尋求為微生物的協助。要到西元1999年,他在參加一個工作坊時,他才領略到美國文化對於未冷藏食品的熟成有多大的恐懼,更因此放棄在自家發酵食物的藝術。

卡茲為此鑽進發酵的領域,也得到了很多的迴響。但是,投入大量精神研讀相關學術資訊的他也認為發酵食品可能不是他的免疫系統可以持續運作的單一原因。影響健康的因素很多,而發酵食品的貢獻只是眾多因素之一。

卡茲近照

卡茲近照


再看看巴斯德的經歷。巴斯德本身雖是發酵專家,發現了酵母菌和乳酸菌的作用,但最後卻為了研發炭疽病和狂犬病疫苗而開始以菌為敵,可見人與細菌間的複雜關係。

然而,抗菌戰爭的結果,就是人體內細菌生態的快速轉變。過去人體胃中普遍存在的「幽門螺旋桿菌」不斷減少,甚至可能絕跡。雖然,幽門桿菌確實和胃潰瘍、胃癌等健康問題有關,但是幽門桿菌也可能有助於幫助人體調節胃酸酸度、某些免疫反應、以及控制食慾的賀爾蒙。幽門桿菌的消失代表的可能是肥胖、氣喘、胃酸逆流和食道癌發生的機率增加。

認識到發酵食品對人體腸胃生態和免疫力的重要影響,卡茲開始投入「發酵復興」運動。在卡茲眼中,透過「發酵」,人類與微生物互相依附,共同演化,這就是一種(馬古利斯所說的)「共生」形式 ---- 人類可以透過發酵培養不同菌落,不同微生物也可以透過發酵改變人類這個共同體的生態。

卡茲的書並不是一本 「Step-by-Step」的 「說明書」,而是著重在引領讀者去了解不同文化發展出的「發酵藝術」,鼓勵讀者自己也可以動手培養自己的發酵食物。

最後,介紹各位下面這段影片,內容為卡茲示範如何製作「德國酸菜」(Sauerkaut)。

最後,雖然卡茲的書很受歡迎,也頗有可觀之處,但將其著作「The Art of Fermentation」翻譯成 「發酵聖經」似乎並不貼切,而且,第一章與「自然生命史」有關的翻譯似乎也有重新斟酌改寫的必要。

The Art of Fermenting

The Art of Fermenting

所幸的是,本書實際動手做的部分講解其實非常清楚,文筆也很流暢,還是很適合作為「發酵之旅」的導遊書。 對卡茲而言,「發酵食物」蘊藏的生命力要在日常環境中才能發揮,「工業製程」單調的製程讓「發酵食物」也失去了豐富的變化。熱愛廚藝、園藝的卡茲相信,「發酵復興文化」應該從每個人的自家廚房開始,拿出實驗精神,從食物中找回豐富的生命力。

既然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不如讓抗菌戰爭進入新階段,拿出實驗精神,重新與微生物共舞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蓮子水共同體的沙龍
55會員
425內容數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2022/10/22
人類的耳朵顯然並不特別擅長接收來自水中的振動,許多成年人甚至相當害怕或厭惡耳朵進水的感覺。究竟,人類的耳朵是如何演化而出的呢?讓我們一起從演化論的思維出發,探討人類的聽覺系統與昆蟲相較,究竟有那些不同吧!
Thumbnail
2022/10/22
人類的耳朵顯然並不特別擅長接收來自水中的振動,許多成年人甚至相當害怕或厭惡耳朵進水的感覺。究竟,人類的耳朵是如何演化而出的呢?讓我們一起從演化論的思維出發,探討人類的聽覺系統與昆蟲相較,究竟有那些不同吧!
Thumbnail
2022/10/12
若是細看人類的耳朵構造,不難發現這是一種和眼睛一樣精妙的結構體,所以這想必是經過漫長的演化途徑才演化而出的感官系統。如果,人類的眼睛是從感光色素聚集的眼點演化而出的,那麼,人類的耳朵最原始的形式又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2/10/12
若是細看人類的耳朵構造,不難發現這是一種和眼睛一樣精妙的結構體,所以這想必是經過漫長的演化途徑才演化而出的感官系統。如果,人類的眼睛是從感光色素聚集的眼點演化而出的,那麼,人類的耳朵最原始的形式又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2/10/03
對大多數的人類而言,觸覺和聽覺算是分別相當明確的知覺。不過,植物不太一樣。 對植物而言,觸覺和聽覺算是關係相當密切的感覺。究竟,我們應該如何去測試植物的聽覺呢? 到底,植物聽得懂人類的音樂嗎?
Thumbnail
2022/10/03
對大多數的人類而言,觸覺和聽覺算是分別相當明確的知覺。不過,植物不太一樣。 對植物而言,觸覺和聽覺算是關係相當密切的感覺。究竟,我們應該如何去測試植物的聽覺呢? 到底,植物聽得懂人類的音樂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第二章 : 人類的微生物群:最近發現的器官 過往發現微生物作用的學者,讓大家知道避免接觸並殺死微生物,就能避免某些疾病,因此開始想要消除微生物,並建立的許多措施,雖帶來健康,卻也讓「細菌」開始惡名昭彰,直接與疾病畫上等號。但如此卻忽略一個事實:「我們的身體必須在充滿微生物的環境下,才能發展完
Thumbnail
當我們還是原始人的時候,這些益生菌就早已陪伴我們很久,我們吃什麼,益生菌就會跟著吃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就算經過200萬年的演化,現在所謂的腸道好菌、腸道益生菌,還是一樣喜歡吃膳食纖維(來自蔬果、硬殼稻米)、Omega-3(來自海鮮)、植化素(來自不同顏色蔬果)、還有多喝水。
Thumbnail
當我們還是原始人的時候,這些益生菌就早已陪伴我們很久,我們吃什麼,益生菌就會跟著吃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就算經過200萬年的演化,現在所謂的腸道好菌、腸道益生菌,還是一樣喜歡吃膳食纖維(來自蔬果、硬殼稻米)、Omega-3(來自海鮮)、植化素(來自不同顏色蔬果)、還有多喝水。
Thumbnail
目錄: 吃完美食往回衝的感覺? 無法好好順暢,吃酵素和益生菌就夠了嗎? 天天吃酵素和益生菌,還是無法緩解? 餐後發生的火燒不適感的原因 甚麼是IgY? 後勤部隊-益生菌+消化酵素+維生素U 吃完美食往回衝的感覺? 有沒有這種經驗,只要每次吃完美食,總覺得食物要往回衝? 餐後灼熱不適感,永遠都找不到解
Thumbnail
目錄: 吃完美食往回衝的感覺? 無法好好順暢,吃酵素和益生菌就夠了嗎? 天天吃酵素和益生菌,還是無法緩解? 餐後發生的火燒不適感的原因 甚麼是IgY? 後勤部隊-益生菌+消化酵素+維生素U 吃完美食往回衝的感覺? 有沒有這種經驗,只要每次吃完美食,總覺得食物要往回衝? 餐後灼熱不適感,永遠都找不到解
Thumbnail
歡迎收看微生物名人誌,本節目會介紹微生物界的名人,親自訪問他們,讓各位觀眾好好了解微生物界的傳奇。 讓我們有請這期來賓 名人簡介 名稱:金黃色葡萄球菌 學名:Staphyloccocus aureus 分類:格蘭氏陽性菌 能力:耐鹽、有些同伴可耐特定抗生素 顯微鏡下的來賓,圖片來源http://c
Thumbnail
歡迎收看微生物名人誌,本節目會介紹微生物界的名人,親自訪問他們,讓各位觀眾好好了解微生物界的傳奇。 讓我們有請這期來賓 名人簡介 名稱:金黃色葡萄球菌 學名:Staphyloccocus aureus 分類:格蘭氏陽性菌 能力:耐鹽、有些同伴可耐特定抗生素 顯微鏡下的來賓,圖片來源http://c
Thumbnail
工具是好是壞,應該歸咎於被誰用。就像菜刀常被當作兇器,總不能立法限制廚師都不准用菜刀。是我們製造了惡劣的生長環境,強迫了「湯姆·瑞斗」,最終成為「佛地魔」。
Thumbnail
工具是好是壞,應該歸咎於被誰用。就像菜刀常被當作兇器,總不能立法限制廚師都不准用菜刀。是我們製造了惡劣的生長環境,強迫了「湯姆·瑞斗」,最終成為「佛地魔」。
Thumbnail
科學家們發現,新冠致死率較低的國家,如希臘,中國及東亞國家,都有吃酸菜的習慣,難道它們之間有什麼神秘相關嗎? 科學家們從資料裡分析各種發酵產品,如酸菜(發酵製品),醃菜(鹽醋泡製品),發酵牛乳或豆乳,以及生鮮蔬菜,如花椰菜,包心菜,菠菜,黃瓜,櫛瓜,蕃茄等。當中只有酸菜和包心菜的食用量與新冠致死率達
Thumbnail
科學家們發現,新冠致死率較低的國家,如希臘,中國及東亞國家,都有吃酸菜的習慣,難道它們之間有什麼神秘相關嗎? 科學家們從資料裡分析各種發酵產品,如酸菜(發酵製品),醃菜(鹽醋泡製品),發酵牛乳或豆乳,以及生鮮蔬菜,如花椰菜,包心菜,菠菜,黃瓜,櫛瓜,蕃茄等。當中只有酸菜和包心菜的食用量與新冠致死率達
Thumbnail
事實上,我們會變胖,細菌可說是很主要的罪魁禍首。 但當我們還在煩惱該如何對付它們來減肥時,畜牧業早就開始控制腸道細菌,研究如何讓雞豬牛羊長得又快又肥美啦!只是這故事開端的前50年,畜牧業的業主們並不知道這種增胖效果居然是來自腸道菌的影響。
Thumbnail
事實上,我們會變胖,細菌可說是很主要的罪魁禍首。 但當我們還在煩惱該如何對付它們來減肥時,畜牧業早就開始控制腸道細菌,研究如何讓雞豬牛羊長得又快又肥美啦!只是這故事開端的前50年,畜牧業的業主們並不知道這種增胖效果居然是來自腸道菌的影響。
Thumbnail
巴斯德雖是發酵專家,卻因發展疫苗帶領世界開始「抗菌戰爭」。然而,「發酵的歷史」其實見證了人類與微生物共同演化的美好時光。 藉由發酵,人們巧妙地利用微生物造酒、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使食物更容易消化、降低食物中的毒性,同時增添美味。跟著卡茲的腳步,一起回復日常生活的發酵文化吧!
Thumbnail
巴斯德雖是發酵專家,卻因發展疫苗帶領世界開始「抗菌戰爭」。然而,「發酵的歷史」其實見證了人類與微生物共同演化的美好時光。 藉由發酵,人們巧妙地利用微生物造酒、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使食物更容易消化、降低食物中的毒性,同時增添美味。跟著卡茲的腳步,一起回復日常生活的發酵文化吧!
Thumbnail
腸內益生菌和壞菌的平衡,關係到我們全身的健康,左右平衡的就是飲食、壓力和睡眠的情形了。平常,肉吃比較多,菜吃得比較少,就不利益生菌衡的生存,影響平衡。
Thumbnail
腸內益生菌和壞菌的平衡,關係到我們全身的健康,左右平衡的就是飲食、壓力和睡眠的情形了。平常,肉吃比較多,菜吃得比較少,就不利益生菌衡的生存,影響平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