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洗澡的時候,突然有一個想法闖入我的腦中,什麼是「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邊的道可以是解釋為真理,偉大的孔老夫子覺得早上能獲知真理,晚上便可以安然死去。儒家追求的道,體現在仁字上,仁字由二人組成,意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儒家嚮往社會和諧,倫常有序的世界,窮盡一切的方法,都在解釋仁道,即如何建立上述的世界,而仁道也比較接近生活。
道家的道就比較玄妙,老子在道德經,劈頭便說:「道可道,非常道。」有人是如此解釋:「道是可以說的,但可以被述說的道,並不是萬物常行的道。」這實在讓人毫無頭緒,彷彿有說又等於沒說一般。
道可指道路,通往目的地的道路,若是將他抽象化,便是達成某件事的方法。我們常問知不知道,知道就便是理解某件事的樣貌,更高一層的為悟道,悟道就是通曉某件事的內涵。充分描繪樣貌與感知內涵,就得道,得到某件事的道。簡單地說,求道就是學習的過程。當道內化至心中,就會成為你的認知。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對不清楚的事就會問為什麼?對象會是父母或是老師。我舉個例子吧!小明的媽媽叫小明吃飯,餓得不行小明趕緊跑來大快朵頤。飽食一番之後,就問了媽媽。
「為什麼要吃飯啊?」
「因為肚子餓」
「那為什麼會餓呢?」
「身體需要能量才能活動,一旦沒能量,身體會發出警訊,就是飢餓感。」
通常一般的家長能回答到這種程度,已經算得上很有耐心。
「那位為什麼吃東西會產生能量呢?」
「因為身體可以消化食物。」
「怎麼消化?」
我相信小明是真的很想知道,並不是想找碴。但是媽媽或許不是不耐煩,而是真的已經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人類與生俱來就有求知慾,因為知道越多,對生存越有幫助。中文字的「怕」字拆開,就是心是白的,只有空無一物,才會空白。要脫離怕的窘境,便是塞滿它,正是求知。
小明究竟會問到何種程度,才會說:「我懂了。」這取決於他內心的踏實程度。通常認知越廣博的人,對事的接受速度越快。
科學就是用邏輯方法在探討事物的關係,可以說是找出其中的道。自然科學就是釐清造物主的道,社會科學就是理順人類的道。當越往上追求,會越來越不能訴說,最後成為我們所說的形而上學,進入哲學領域。
古今中外的哲人都在找一個貫通天地萬物的道,能解釋一切的道,古至宇宙起源,今到靈魂存在。想到這邊,大概能稍稍理解老子為何要如此說明。確實這個大道確實難以描述,一旦能描述,它就不會是,也不能是包含一切的。
最後,我終究還是不能參透箇中奧妙。然而卻能稍稍領略道的魅力。希望大家也能有些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