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身邊的人總是愛凹你? 從「零和遊戲(Zero-sum game)」來聊聊凹人心態
avatar-img
喳喳

為什麼身邊的人總是愛凹你? 從「零和遊戲(Zero-sum game)」來聊聊凹人心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凹人與利他


凹人,在人類社會中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只要是想從他人身上得到一些事物的行為,基本上都跟凹人有點關係.

而在不同的環境中,凹人這件事演變成了各種不同的樣子,有些你會請你幫個忙,請你順便做一下這件事情,並且承諾未來會回報你一些東西,記住,是未來會回報給你.

喜歡利他的那群人,基本上會不加思索地答應幫助他人,而「利他」型的人從外觀上是非常好分辨的,他們通常都非常友善、不善於拒絕、及較強的道德觀念.(或是較保守的道德觀念)

看到這裡,在座經常被凹的各位,應該很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被身邊的人凹的原因了.

零和遊戲(Zero-sum game)


什麼是零和遊戲?

也就是所有玩家的利益總和為零,也就是說有些玩家得到了利益,就註定代表有玩家會失去利益.

更詳細的解釋在:這裡

而更簡單的一句話就是「快樂必須要建築在他人的痛苦上」.

基本上我認為凹人是非常愚蠢的行為.

得到利益的那一方,失去了信任以及人際關係.

失去利益的一方,則是會把這件事情記在心裡很久很久.

而更可惜的是在凹人者的世界裡,團隊合作只會有一種形式,那就是「其他人幫助我」.

凹人者的世界


不論身份地位種族階級.......等等,凹人者是平等的出現在世界上的各個角落的,他們很擅長讓「被別人幫助」這件事情變得理所當然,必要情況下用點「情緒勒索」和「道德綁架」也有助於達成目的.

你或許聽過「我很看好你能完成這些事.」(然後丟一堆其他工作給你)
「先苦後樂」、「我以前付出的時候都不求回報,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更重視培養自己的能力.」
(凹你工作&不給加薪)
「我覺得我這件事情沒辦法做好,我覺得我不太行.」
(貶低自己流派)

無論他們用什麼方式與你互動,基本上都帶著「希望你能幫助他」的意思在內,他們往往不怎麼考慮「自己完成」,而是以「讓別人代替自己完成」為出發點去思考.

結語

要靠自己分辨出對方是在「凹你」還是單純尋求幫助是很困難的事情.

但是透過旁人的角度,去能夠得到更寬廣的視野,也更容易發現自己是否被困在一個「容易」被凹的環境.

我認為要避免被凹的方法.

最好的當然是和「凹人者」保持適當的距離,能夠盡量不要和他們相處會是最完善的處理方式,畢竟,只要不給對方機會、對方就得多花一些時間製造機會.

若是無法避免相處,那麼就必須好好練習如何婉拒他人,練習好好溝通,讓雙方的互動方式能有所改變.

以上,就是我近期的職場觀察&心得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2020.07.15 惟因



avatar-img
喳喳
9會員
7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喳喳 的其他內容
 我們忙碌的生活,讓生活只剩下忙碌. 生活在台灣這個忙碌的環境中,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多多少少都有聽過「時間管理」這個有那麼點聽起來厲害卻又不知道實際上在幹嘛的東西. 從學生時期開始,我們每天就有一大堆的事情可做,從吃早餐開始一直到上學、放學、吃晚餐、睡覺,我們每天過著一樣的生活,在固定
在我的生活經驗裡,台灣是個高度競爭的環境,在有限的土地、學習機會、工作機會中不斷競爭,我們和國際高度接軌,同時也和國際高度競爭. 從學生時期開始,大量的閱讀、寫題目以及隨著年齡逐漸增加的課程時數,在離開學校之後,更能在附近看到各式各樣的補習班佔據了街道很大的比例. 在台灣,「學習」是一
抱怨,這件事情幾乎每天都發生在我的身邊.  無論是家人、親戚、同事還是朋友,只要遇上一些不順心的事情,總會找我抱怨一兩句,或許是因為我願意聽他們吐吐苦水,也許只是因為他們想找個人說說.  而我自己也曾經是個喜歡抱怨的人. 這世界上每天會發生的壞事那麼多,找個人說說是一件多麽棒的事情
最近因為疫情的影響,身邊的朋友開始討論起經濟、股市的變動情況,其中幾個平常有投資習慣的就開始分析起股市的趨勢,哪幾項產業需要特別注意,什麼時候適合進場,進場需要準備多少資金,以及預期可以得到多少收益、承擔多少風險等等. 聽著朋友們分析產業變化以及全球經濟時提到的諸多數據,總會產生一種「哇!原
面對持續變化及升溫的疫情,全球經濟與生活變化呈現幾個明顯的大趨勢: 1.醫療與殯葬產業工作負荷持續上升 (煎熬的「紐約送行者」:殯葬業的瘟疫屍體超量) 2.大多數服務業面臨急遽的需求下降 (例如:電影、各大展覽活動、餐廳以及大眾運輸等等) 3.待在家的時間大幅上升 (因而衍生出許多需求
在我心中,台灣人是非常熱愛「穩定」的一群人. 活在台灣,父母會鼓勵小孩去做一份「穩定」的工作,和一個穩定的異性維持一段穩定的關係,設籍在一個經濟治安穩定的縣市,做一些穩定的投資,就能有穩定的收入,最後可以過上穩定的生活.  而對於上一輩而言,所謂的「穩定」大多時候都會有一個原則,那個原
 我們忙碌的生活,讓生活只剩下忙碌. 生活在台灣這個忙碌的環境中,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多多少少都有聽過「時間管理」這個有那麼點聽起來厲害卻又不知道實際上在幹嘛的東西. 從學生時期開始,我們每天就有一大堆的事情可做,從吃早餐開始一直到上學、放學、吃晚餐、睡覺,我們每天過著一樣的生活,在固定
在我的生活經驗裡,台灣是個高度競爭的環境,在有限的土地、學習機會、工作機會中不斷競爭,我們和國際高度接軌,同時也和國際高度競爭. 從學生時期開始,大量的閱讀、寫題目以及隨著年齡逐漸增加的課程時數,在離開學校之後,更能在附近看到各式各樣的補習班佔據了街道很大的比例. 在台灣,「學習」是一
抱怨,這件事情幾乎每天都發生在我的身邊.  無論是家人、親戚、同事還是朋友,只要遇上一些不順心的事情,總會找我抱怨一兩句,或許是因為我願意聽他們吐吐苦水,也許只是因為他們想找個人說說.  而我自己也曾經是個喜歡抱怨的人. 這世界上每天會發生的壞事那麼多,找個人說說是一件多麽棒的事情
最近因為疫情的影響,身邊的朋友開始討論起經濟、股市的變動情況,其中幾個平常有投資習慣的就開始分析起股市的趨勢,哪幾項產業需要特別注意,什麼時候適合進場,進場需要準備多少資金,以及預期可以得到多少收益、承擔多少風險等等. 聽著朋友們分析產業變化以及全球經濟時提到的諸多數據,總會產生一種「哇!原
面對持續變化及升溫的疫情,全球經濟與生活變化呈現幾個明顯的大趨勢: 1.醫療與殯葬產業工作負荷持續上升 (煎熬的「紐約送行者」:殯葬業的瘟疫屍體超量) 2.大多數服務業面臨急遽的需求下降 (例如:電影、各大展覽活動、餐廳以及大眾運輸等等) 3.待在家的時間大幅上升 (因而衍生出許多需求
在我心中,台灣人是非常熱愛「穩定」的一群人. 活在台灣,父母會鼓勵小孩去做一份「穩定」的工作,和一個穩定的異性維持一段穩定的關係,設籍在一個經濟治安穩定的縣市,做一些穩定的投資,就能有穩定的收入,最後可以過上穩定的生活.  而對於上一輩而言,所謂的「穩定」大多時候都會有一個原則,那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