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的技職教育:別當「做工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造成全球千萬人確診的新冠肺炎(COVID-19),在台灣目前僅不到500人確診,展現我們公衛與科技深厚實力,並結合台灣製造業專業人力,僅僅25天,就把至少需半年才能做出的口罩產線建置完成,不只讓台灣人不必憂慮沒口罩戴,更有能力展現Taiwan Can Help,送口罩給疫情重災區國家,我們技術人才的價值再一次被看見。
但諷刺的是,有半數國中畢業生將就讀的技職學校,「技職」經常被視為次等選擇,不然就是「黑手」、「賺錢」等社會符號。
在這次口罩國家隊中,技職教育所培育出的技術人才確實獲得讚揚,可是被讚揚的,仍然是一種視為「產業與經濟的附庸」思維,用白話來說,就是「你的技術很會賺錢,但你的價值就是賺錢」,但事實上,技職的價值不只如此。
我所經營的新創非營利組織Skills for U,曾入選國際最大的技能發展組織、擁有83個會員國的WorldSkills所舉辦的BeChangeMaker世界12強,站在國際技能潮流,技能已不只是為賺錢而生,而是如何回應社會永續(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那才是作為一個擁有技能的人,真正的核心價值。

那些國際上的「技職人」

以同樣入選的印度團隊PIPPLE為例子,創辦人是兩位具有機械、材料背景的技職人才,他們看見,印度人民買不起乾淨的水,只能喝可能對人體有害的污染水,造成許多窮人從小就有嚴重身體疾病,可是,站在SDGs視角,享有乾淨水資源是社會邁向永續的重要指摽之一。
PIPPLE團隊,透過專業技能研發出一個外型像是「紅酒軟木塞」的過濾器,作用像是今天你把寶特瓶拿去撈路邊的水,卻可以靠這過濾器消除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雖然他們還做不到過濾一切有害物質,可是卻看得見,透過所學技能回應社會問題。
另個同期入選團隊LULU LAB,是一群擁有技職資工技術的女性組成團隊。社會上有許多偷拐搶騙的亂源,而這些亂源在台灣相對少數,但在一些國家卻是處處危險,各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投入許多資源在協助這些亂源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受暴婦女、搶劫殺人⋯⋯,對於這樣的社會問題LULU LAB有她獨到的看法與解決方案。
LULU LAB發現同樣會出現治安不佳的尚比亞(非洲),很多成為社會亂源的青年人,問題都源自原生家庭,可能父母就在從事違法勾當、有樣學樣,另個原因是「他們多數在未預期懷孕的情況下,生下來後因為養不起而拋棄,或是最後流落到人頭組織」, LULU LAB突發奇想,有沒有機會在亂源形成之前,讓社會未預期懷孕發生機率下降,進而減少社會亂源?
LULU LAB憑藉女性組成的團隊優勢,透過自己的技職資工技術,撰寫出好玩的衛教知識互動遊戲,把避孕、生理期⋯⋯等觀念都放入其中,更與尚比亞的教育單位合作,讓年輕學生從小在課堂上就融入這些衛教知識。
PIPPLE與LULU LAB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雖然是技職人,卻不認為自己的價值只是賺錢工具,而是基於人性洞察與社會關懷為基礎,讓技能在社會場域中有所實踐,促進社會永續發展。
也就是說,技職人的價值除了是產業與經濟的附庸,更核心價值,是作為促進社會永續的重要群體。

台灣的技職教育,可以做什麼?

雖然疫情期間,技職圈出現了「動手做額溫槍、口罩風潮」,或例如新北樟樹國際實中、新北高工與鶯歌工商三校更聯手,跨領域開發出「紅外線熱像儀」,用技能回應社會問題。在教育體制中,我們如何廣泛地培養具備這樣價值與素養的技職生?
Skills for U近年開始與新北教育局合作,攜手高職老師的「用技能回應社會永續」課程,看見在體制內,仍然有許多創新機會。
2020第二屆Skill For U新北技職教育年會|Photo credit: Skills for U提供
事實上,在108課綱架構下,技術型高中(即高職)課程,不只深化技能學習,更強調跨領域課程。在新課綱上路前幾年,以被教育部列為前導示範學校的宜蘭羅東高商為例,該校課程已開始融入在地產業與文化元素,微型創業課程中,學生把校園師生當做目標客群,學習如何賣蔥油餅,從產品規劃、成本估算、市場調查,一直到宣傳行銷通通由學生一手包辦。
學生跟我說的話令我驚豔,他們不再只是盲目地練技能、卻沒有生產與行銷概念,反而懂得結合宜蘭在地小農種植的有機小農;不只是呈現在地文化與小農問題處境,同時也考量了售價、成本與利潤間的關聯。
另個案例是新北的瑞芳高工,學校旁邊就是瑞芳火車站與老街,也有許多瑞芳在地的文史古蹟,瑞芳高工透過課程,結合建築、土木、機械科學生,用技能活化瑞芳火車站與老街,除了一般人能想像到的敲敲打打之外,就連讀外語的高職生,也在課程中學著透過技能,向每月平均兩萬名來瑞芳的遊客,介紹在地文化。
像這樣的例子,透過課程串連高職學校、社區問題,甚至讓周遭環境成為教室的延伸,技職人不再只是為了培養成賺錢的「工具人」,而是面對社會問題的「解題人」,並促成社會永續發展。

防疫成功的台灣,可惜了?

除了技職人的價值之爭,實質上有何重要?在後疫情時代,當世界各國的產業都受到衝擊、「全球化」受到挑戰,都開始積極轉型。然而,防疫「成功」的台灣,卻讓許多創業團隊錯失「轉型」的機會,這是許多新創圈朋友在討論的議題。而我認為,這樣的「可惜」,不只對新創圈,對技職圈也是同樣如此。
不論如何,面對未來社會,「擁有單一技能」是很可能被取代,從擁有單一技能走向擁有複合技能;從自己盲幹走向學習跟不同技能合作;從賺錢代工走向具有社會意涵的附加價值,這都是社會趨勢,但過去幾十年來的技職教育,仍然是以「賺錢的技能」作為學習,是很可惜的,只期盼108新課綱的努力,帶給廣大技職群體不同視野,以及賦予手上技能不同社會意義。
這樣的社會意義認知,不只影響社會的人如何看待技職人價值,更是技職群體如何看待自身價值,看待自己手上技能與整個社會運作中,扮演什麼角色,經濟、社會與環境面貌,促進社會永續發展。

黃偉翔
技職議題工作者。現任非營利組織Skills for U執行長、技職3.0記者、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委員。核心理念為「Improving our world with the power of skills;用技能與社會對話」,透過技能促進社會永續與共好,盼台灣走向技能大國。
責任編輯:羊正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雜學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教育科技」近年來風起雲湧,在台灣,教育平台Hahow(好學校)今年初剛獲獨1億台幣的A輪募資。再看中國,淘寶在3月成立教育事業部,預計未來三年要幫助上千家教培和知識付費機構獲取10萬名以上新生;另外,16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的華東師範大則率先承認「得到App」的學分⋯⋯
教育的任務,不是培養出順服現況的下一代,而是陪孩子擴充他的經驗,用他的經驗跟前人知識結晶做比對,然後協助孩子有「韌性」的長出「面對未知的能力」。 如果我們的國民教育體制,對小孩的心智鍛鍊少,行為控制多,讓小孩學了很多已知的「什麼」,卻丟失了面對未知問「為什麼」的能力,這是反教育的⋯⋯
「教育科技」近年來風起雲湧,在台灣,教育平台Hahow(好學校)今年初剛獲獨1億台幣的A輪募資。再看中國,淘寶在3月成立教育事業部,預計未來三年要幫助上千家教培和知識付費機構獲取10萬名以上新生;另外,16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的華東師範大則率先承認「得到App」的學分⋯⋯
教育的任務,不是培養出順服現況的下一代,而是陪孩子擴充他的經驗,用他的經驗跟前人知識結晶做比對,然後協助孩子有「韌性」的長出「面對未知的能力」。 如果我們的國民教育體制,對小孩的心智鍛鍊少,行為控制多,讓小孩學了很多已知的「什麼」,卻丟失了面對未知問「為什麼」的能力,這是反教育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工程師面臨薪資調高的挑戰,但隨著永續發展和高科技領域的發展,將有更多就業機會和更好的薪酬待遇出現。臺灣工程師的角色也將在全球工程市場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台灣的經濟狀況和職場現象,指出科技、金融、醫療等少數產業賺錢多數流向老闆,文組工作者薪資較低。文章建議文組人應考慮轉職至科技業,並非只能當工程師,而是應該探索科技業內的行銷、人資、營運等職位,利用可轉換技能,從而提升薪酬和職涯發展機會。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Thumbnail
─ 寫在工廠氣爆後的勞資心態 對新世代工作者 隨工作者認知成長,「我有多少能力是我的本事,我願意為你付出多少能力是你的本事。」的觀念逐漸成熟。當工作者在衡量薪酬與去留時,逐漸改變為,除了實質金錢回饋,這份工作所提供的尊重也是重要平衡點,包含「對我的生命的尊重」、「對我的價值的尊重」。 對領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臺灣面臨著嚴重缺工,各行各業都急著調整條件搶人才。此篇文章闡述了人們對夢幻工作的渴求,以及對於體面工作意義的反思。同時強調了每個工作者都是平衡社會運作的重要角色,無論是仰賴腦力或體力的工作都需要承擔辛苦與困難。文章最終呼籲讀者要懂得感恩,專注、講究,在自律的道路上不斷成長。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工程師面臨薪資調高的挑戰,但隨著永續發展和高科技領域的發展,將有更多就業機會和更好的薪酬待遇出現。臺灣工程師的角色也將在全球工程市場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台灣的經濟狀況和職場現象,指出科技、金融、醫療等少數產業賺錢多數流向老闆,文組工作者薪資較低。文章建議文組人應考慮轉職至科技業,並非只能當工程師,而是應該探索科技業內的行銷、人資、營運等職位,利用可轉換技能,從而提升薪酬和職涯發展機會。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Thumbnail
─ 寫在工廠氣爆後的勞資心態 對新世代工作者 隨工作者認知成長,「我有多少能力是我的本事,我願意為你付出多少能力是你的本事。」的觀念逐漸成熟。當工作者在衡量薪酬與去留時,逐漸改變為,除了實質金錢回饋,這份工作所提供的尊重也是重要平衡點,包含「對我的生命的尊重」、「對我的價值的尊重」。 對領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臺灣面臨著嚴重缺工,各行各業都急著調整條件搶人才。此篇文章闡述了人們對夢幻工作的渴求,以及對於體面工作意義的反思。同時強調了每個工作者都是平衡社會運作的重要角色,無論是仰賴腦力或體力的工作都需要承擔辛苦與困難。文章最終呼籲讀者要懂得感恩,專注、講究,在自律的道路上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