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運動習慣超好,但不要被自律超人綁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你仍在糾結如何少吃多動來減肥,或不知不減肥為何要運動,請參考我之前的幾篇短文。少吃多動已經被反覆說了超過半世紀,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實際就是沒有用,請不要卡在迷思中,既然增加運動量並不算減肥的有效方法,衡量運動成果的指標就不應該是體重計上的數字。

運動效益知多少

許多研究結果已指出:運動可以緩解壓力、焦慮、消除憂鬱症,運動提升專注力、記憶力,運動還可以讓人更有創意、減緩老化。如果你之前不明白運動不只是減減肥,或這些運動成效聽起來太神奇,推薦閱讀《真正的快樂處方》,重新認識運動對人有許多顯著的影響,重新調整心態,找到開始運動的動力。
每天散步30分鐘就能讓心情變好

自律超人退散

如果明白運動是必要的,卻發現自己無法保持運動習慣,首先,請不要怪罪自己不自律。
簡單一句話:所有需要靠大量意志力的都不長久。請不要相信運動習慣靠的是自律,分析很多明星的運動照片,背後都是有強大的動機支撐,例如身體形象是明星的賣點之一,運動甚至是可變現的人設。不妨留意一下,許多真心喜愛運動的名人、明星,反而不會對外強推自律有多重要,他們盡興運動時不會惦記著自拍的。
要保持運動,最重要的不是自律,不是要練出人魚線、A4腰,也不是和運動器材一起的擺拍好看。最重要的是找你喜歡的運動,或是跟著你喜歡人一起進行運動。

運動習慣和學習外語

相信你身邊一定都有把外語學得很好的人,也一定有聽過沒有上過一天英語課、日語課,卻是把外語講的溜、足夠用的人。你有試過他們的學習方法嗎?是一早起來朗讀或是聽廣播,或是用零碎時間背單字、背句型?最後有得到和他們一樣好的學習效果嗎?還是懷疑有什麼他們沒說的捷徑?或是結論自己沒有語言天分?
沒有考試壓力的現在,仔細回想一下這些外語好的人,是不是都對外語有比較高的興趣、熱情,有喜歡的電動但只有外文界面?交了外國男女朋友?或是有接觸外語的環境?當然也有單純考試高分有成就感,而更願意花時間學習考更好,正向循環的情形。
總而言之,許多例子都是因為喜歡、因為好玩、因為有成就感,所以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法、營造出環境、培養出習慣。而不是先強調自律才能練就習慣學好外語,也不是交了錢固定上補習班,就會讓人自律。
想想你我從小到大花了多少年在學習英語,至少可以發現所謂養成習慣,不只是有目標壓力、花固定時間,就可以培養出習慣,就有外語語感。

找到真愛、不是捷徑

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不要找最不花時間的運動,反而要找你願意最多時間的項目。想想喜歡韓劇到學會韓語的朋友,沒有人目標是找最短集數的電視劇來看,他們都是找最喜歡的劇,不管多長集數花多久時間,都願意泡在劇中享受劇情,不可能跳過任何一週的首播。找喜歡的運動,或是找喜歡的人一起,你自然不會跳過任何一週的運動,也不必耗費所有意志力,不必和自律魔人糾纏。
如果你最最喜歡的運動剛好是最不花時間的運動,就是最近十年火紅的高強度間歇訓練 (HIIT) 或是 Tabata,那也非常非常好,這些訓練也許走最短的路,但請記住這都不是捷徑,這種時間超短(7分鐘、甚至20秒)的間歇訓練,也是需要固定訓練周期與心律監管,對身體狀況與動作控制要求高,不是一次見效、終身保固。

運動習慣不是光靠自律

給自己足夠的動機,除了了解運動好處,更是來自什麼運動項目是你的菜。重要的都是心態目標後才是策略系統。依照現代對習慣養成的研究,找到你的正向系統:對你容易反覆執行的環境,規劃時間,開始的提示,讓自己得到滿足等等。
運動習慣和所有值得你我花心思養成的習慣都一樣,都不是自律可達,而是我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與自己真心喜歡帶來的動力,才讓習慣融入日常成為我們人生的支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會員
44內容數
認識自己 原生家庭課題 情緒勒索 禍福相倚 命運與自由意志 量子宇宙 觀察者效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挑高健身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世界與生命的變動中,發現自己受惠於健身房的訓練,一路上受了許多善意協助,意識到並深深感謝健身房運動的好處,真的不只是身體動作、體態等等,更是腦袋心理都受惠,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盡,挑高健身房到底是啥想法,也不是自己已經到達什麼玉山高度,只是想分享我的思考,一個幸運的運動苦手能持續運動的經驗。
以年輕為美的身體形象,隨著社群更加擴張在我們的日常,但台灣已經是定義中的高齡社會了,面對年紀增長的社會,每個人對自己的想像,如果只剩看起來年輕,似乎除了減肥焦慮又走上另一種年紀焦慮,人即使可以不長體脂肪但沒辦法不長年紀啊。  
除了釐清一部份減肥「不要少吃多動」的迷思,更要往源頭認識自己,釐清為何相信自己需要減肥?是自覺健康、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因為膝蓋、血壓或是糖化血色素?或是一直以來就在體重焦慮中?看到的廣告電視電影,以及各式社交平台朋友的朋友的照片,都讓人感受到瘦的壓力,以為唯一需要的是減肥。
從小做為跑不快、跳不高、打不到羽毛球的好成績學生,沒有困難的從學校畢業後,運動自然是和我無緣的。上班族的長時間通勤與長期加班,漸漸感到身體僵硬疲憊,似乎是大家說的需要運動的意思,但完全不知道怎麼開始的運動小白就是拖拖拖地沒有固定運動。直到
紐約的人類學家龐瑟(Herman Pontzer)主持一項研究,是首次直接測量現代人和過著打獵和採集生活的原始部落人,兩生活模式下人類一天消耗的卡路里比較。這項研究顯示即使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但是總消耗的熱量相差不大。 龐瑟補充,現代人的肥胖問題是因為攝取的食物比人類祖先多,而非較少運動*。  
跆拳道選手、拳擊等等在控制量級過磅前,模特走時裝秀前,新人拍婚紗婚禮前,人們有許多減重經驗也累積出許多方法短期見效。許多減肥相關商業活動也是建立於短期獲利模式,因為人天生比較容易受立即的效力、改變吸引,而忽略背後長期的優缺好壞。
在世界與生命的變動中,發現自己受惠於健身房的訓練,一路上受了許多善意協助,意識到並深深感謝健身房運動的好處,真的不只是身體動作、體態等等,更是腦袋心理都受惠,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盡,挑高健身房到底是啥想法,也不是自己已經到達什麼玉山高度,只是想分享我的思考,一個幸運的運動苦手能持續運動的經驗。
以年輕為美的身體形象,隨著社群更加擴張在我們的日常,但台灣已經是定義中的高齡社會了,面對年紀增長的社會,每個人對自己的想像,如果只剩看起來年輕,似乎除了減肥焦慮又走上另一種年紀焦慮,人即使可以不長體脂肪但沒辦法不長年紀啊。  
除了釐清一部份減肥「不要少吃多動」的迷思,更要往源頭認識自己,釐清為何相信自己需要減肥?是自覺健康、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因為膝蓋、血壓或是糖化血色素?或是一直以來就在體重焦慮中?看到的廣告電視電影,以及各式社交平台朋友的朋友的照片,都讓人感受到瘦的壓力,以為唯一需要的是減肥。
從小做為跑不快、跳不高、打不到羽毛球的好成績學生,沒有困難的從學校畢業後,運動自然是和我無緣的。上班族的長時間通勤與長期加班,漸漸感到身體僵硬疲憊,似乎是大家說的需要運動的意思,但完全不知道怎麼開始的運動小白就是拖拖拖地沒有固定運動。直到
紐約的人類學家龐瑟(Herman Pontzer)主持一項研究,是首次直接測量現代人和過著打獵和採集生活的原始部落人,兩生活模式下人類一天消耗的卡路里比較。這項研究顯示即使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但是總消耗的熱量相差不大。 龐瑟補充,現代人的肥胖問題是因為攝取的食物比人類祖先多,而非較少運動*。  
跆拳道選手、拳擊等等在控制量級過磅前,模特走時裝秀前,新人拍婚紗婚禮前,人們有許多減重經驗也累積出許多方法短期見效。許多減肥相關商業活動也是建立於短期獲利模式,因為人天生比較容易受立即的效力、改變吸引,而忽略背後長期的優缺好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特別是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然而,我們都知道,光是下定決心要運動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設計有效的誘因機制,讓人真正能夠持續運動,成為了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在Uri Gneezy所著的《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關於如何增加運動誘因,做出
Thumbnail
許多人在健身的初衷中可能只考慮身體健康,但是否能透過其他的好處來激勵自己更重要?本文探討了健身的多重動機,例如提升自信、改善形象及面對生活挑戰的勇氣。即便身體健康需重視,但許多我們追求的生活品質及成就,往往需依賴定期的鍛鍊和自律。本文也反思了現代人對健身的看法,以及如何找到個人動力。
運動不僅能帶來健康,還能大幅度改善心態,讓生活更順利。尤其是在面臨創業壓力時,透過瑜珈、跳舞、爬山等運動,我重新找回了快樂與平衡。雖然無法確定運動能否直接改命,但它確實讓我更有力量迎接挑戰。身心靈的和諧,是掌握命運的重要關鍵。立即開始運動,透過團體課程更容易堅持,讓你更快感受到運動帶來的正向改變!
Thumbnail
我們不得不承認,“運動”這個詞可能聽起來有點嚇人,好像只有健身狂熱者或超級英雄才能勝任這項艱鉅的任務。但如果我告訴你,運動其實並不需要這麼嚴肅呢?如果我說,我們即將揭開讓運動成為像晨間咖啡(或晚上茶飲)一樣上癮的習慣的秘密呢? 首先,我們來打破運動是一件乏味工作的觀念。把它想像成你每天與自己的
Thumbnail
從小我就不愛運動,除了沒人陪伴也沒有習慣,更不喜歡運動後全身黏膩的感覺,也認為自己很健康不需要刻意去運動,直到某天身體拉警報後,醫師中肯的建議,藥物是一時,運動維持身體健康才是根本,於是開始強迫自己去適應與養成這個習慣。 反觀先生從小就有運動的習慣,他喜歡打羽球、跑步、爬山,打籃球、游泳等舉凡
心理健康與福祉簡介 在當今快節奏的世界中,優先考慮心理健康和福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雖然治療和藥物治療是管理心理健康狀況的寶貴工具,但將定期運動納入您的日常生活也可以對您的情緒、心態和整體生活品質產生深遠的好處。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五種必須嘗試的運動方法,它們可以幫助促進您的心理健康和福祉,讓
Thumbnail
第一篇文章詳述了自律神經失調期間,我所採取的飲食控制方法。這一篇則要分享失調期間,我所挑選的運動種類,以及身體逐漸恢復後所加入的運動選擇。(註:每個人失調程度不一、症狀也有別,這篇文章的內容純屬個人經驗分享、僅供參考。)
Thumbnail
人人都知道要養成好習慣,問題就在養成習慣太難了,所謂的好習慣就比如說, 為了健康每天去跑步5公里、早睡早起有良好的作息、想要財富自由,開始去記帳等等。 問題是養成習慣太難了,三不五時就半途而廢! 有沒有什麼簡單的方法,不需要意志力,無腦能輕鬆持之以恆呢?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曾經想要開始運動,但總是找不到時間,或者覺得看不見成果,就放棄了? 別擔心,如果你真的想把運動融入生活中,建立一個可持續的運動習慣,以下幾點或許能夠幫助你。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特別是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然而,我們都知道,光是下定決心要運動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設計有效的誘因機制,讓人真正能夠持續運動,成為了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在Uri Gneezy所著的《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關於如何增加運動誘因,做出
Thumbnail
許多人在健身的初衷中可能只考慮身體健康,但是否能透過其他的好處來激勵自己更重要?本文探討了健身的多重動機,例如提升自信、改善形象及面對生活挑戰的勇氣。即便身體健康需重視,但許多我們追求的生活品質及成就,往往需依賴定期的鍛鍊和自律。本文也反思了現代人對健身的看法,以及如何找到個人動力。
運動不僅能帶來健康,還能大幅度改善心態,讓生活更順利。尤其是在面臨創業壓力時,透過瑜珈、跳舞、爬山等運動,我重新找回了快樂與平衡。雖然無法確定運動能否直接改命,但它確實讓我更有力量迎接挑戰。身心靈的和諧,是掌握命運的重要關鍵。立即開始運動,透過團體課程更容易堅持,讓你更快感受到運動帶來的正向改變!
Thumbnail
我們不得不承認,“運動”這個詞可能聽起來有點嚇人,好像只有健身狂熱者或超級英雄才能勝任這項艱鉅的任務。但如果我告訴你,運動其實並不需要這麼嚴肅呢?如果我說,我們即將揭開讓運動成為像晨間咖啡(或晚上茶飲)一樣上癮的習慣的秘密呢? 首先,我們來打破運動是一件乏味工作的觀念。把它想像成你每天與自己的
Thumbnail
從小我就不愛運動,除了沒人陪伴也沒有習慣,更不喜歡運動後全身黏膩的感覺,也認為自己很健康不需要刻意去運動,直到某天身體拉警報後,醫師中肯的建議,藥物是一時,運動維持身體健康才是根本,於是開始強迫自己去適應與養成這個習慣。 反觀先生從小就有運動的習慣,他喜歡打羽球、跑步、爬山,打籃球、游泳等舉凡
心理健康與福祉簡介 在當今快節奏的世界中,優先考慮心理健康和福祉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雖然治療和藥物治療是管理心理健康狀況的寶貴工具,但將定期運動納入您的日常生活也可以對您的情緒、心態和整體生活品質產生深遠的好處。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五種必須嘗試的運動方法,它們可以幫助促進您的心理健康和福祉,讓
Thumbnail
第一篇文章詳述了自律神經失調期間,我所採取的飲食控制方法。這一篇則要分享失調期間,我所挑選的運動種類,以及身體逐漸恢復後所加入的運動選擇。(註:每個人失調程度不一、症狀也有別,這篇文章的內容純屬個人經驗分享、僅供參考。)
Thumbnail
人人都知道要養成好習慣,問題就在養成習慣太難了,所謂的好習慣就比如說, 為了健康每天去跑步5公里、早睡早起有良好的作息、想要財富自由,開始去記帳等等。 問題是養成習慣太難了,三不五時就半途而廢! 有沒有什麼簡單的方法,不需要意志力,無腦能輕鬆持之以恆呢?
Thumbnail
你是不是也曾經想要開始運動,但總是找不到時間,或者覺得看不見成果,就放棄了? 別擔心,如果你真的想把運動融入生活中,建立一個可持續的運動習慣,以下幾點或許能夠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