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人人適合當志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常常受邀出席志工訓練的教育,我常常會放一句話:

你有想過

你適合當志工嗎?


我會問這樣,我遇到身邊很多的醫療志工,什至安寧志工,都完成了,所有單位給的訓練課程,這些包括了見習,實習呢...她們有些人的個人痛苦指數開始爆表,還得假裝自己很行的,一直在跟末期病人說話!結果一堆感動故事,一堆情緒負能量的累積,壓到喘不過氣來。

原來在訓練過程中,可以壓抑自己情緒起伏,一直到了真實面對重病,又悲傷的家人,她們會聽到憂鬱情緒發作,又不敢對其他専業人員,提出要協助...我還遇過自動離家出走的志工,還有更多晚上沒有睡好,白天心情不好,又得繼續當志工的協助⋯⋯

有些人,不一定是適合當志工

因為:

感動,不是行動

很多人,提著滿腔情懐,參與醫療志工服務,安寧緩和醫療服務,結果那邊滿滿負向感人的情懐,很快就會撃跨這些:原來要去協助病人,「自己卻變成需要協助的人」,時有所聞。

發表在美國安寧緩和醫療的國際期刊,近百名的安寧緩和醫療志工,這些志工,平均60.3歲,平均已經有5.1年的志工經驗。想要瞭解,他們的特質使她們一直在安寧病房服務。

5大人格特質分析

raw-image

研究人員,和一般人比較

那些長期適合當安寧醫療志工的人格:

raw-image

有很好的「親和型」性格、「責任型」和「外向型」的性格

一般人比較沒有照顧生病末期病人,和這些安寧醫療志工比較,這些人會比較有「神經質」的性格。

所以「神經質」性格,是最明顯的兩者(當志工 vs 非志工 )差異!

同理心的分析

raw-image

長期當安寧醫療志工,和一般民眾比較,安寧醫療志工人員

有很好「換位思考」、和「同理關懷

raw-image

沒有受過當安寧醫療志工服務經歷的一般民眾,面對那些末期生命的病人,會有比較高「個人痛苦指數」的表現,也較傾向「幻想」來解決問題!

所以在同理心的分析,「個人痛苦指數」劇增,是最明顯的兩者(當志工 vs 非志工 )差異!

一般人,沒有受過志工訓練,雖然她們也是“和志工一樣,擁有了滿腔的「同理關懷」表現,但「個人痛苦指數」卻是超高”的。

不是人人適合當安寧志工

文章最後,一直在提醒,不是人人適合當志工的,尤其是安寧緩和醫療服務的志工。研究人員提示,“以下性格不宜當安寧志工”:

1.高「神經質」表現

2.低「親和力」、低「外向型」和不太「開通型」,這三大性格不宜當安寧志工。

3.愛幻想,個人痛苦指數易升高、不宜當安寧志工。

4.不會「換位思考」、沒有 「同理關懷」精神,也不宜當安寧志工。

怎麼知道,你有以上性格不適合,不符同理心傾向呢?

可以做測試一下:

自己5大人格測試

https://tw.dice4rich.com/quiz-pro.jsp?id=5774560712458240

自己同理心測試

https://kknews.cc/zh-tw/psychology/gakkpgy.html

滿心慈悲,也得找適合角色,才能發揮。


來源: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41969360_Personality_Characteristics_of_Hospice_Palliative_Care_Volunteers_The_''Big_Five''_and_Empathy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 : 【免費支持我】

幫我按下方的【 拍手五下】,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

創作不易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軒醫師的沙龍
888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黃軒醫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08
英國Bristol大學(University Hospitals Bristol)的一個新研究小組宣布,“每天看電視超過 4 小時的人患血栓的風險比看電視少於 2.5 小時的人高 出35%。” 分析的調查結果是美國2個研發及日本1個研發綜合分析。 結果發現:
Thumbnail
2022/02/08
英國Bristol大學(University Hospitals Bristol)的一個新研究小組宣布,“每天看電視超過 4 小時的人患血栓的風險比看電視少於 2.5 小時的人高 出35%。” 分析的調查結果是美國2個研發及日本1個研發綜合分析。 結果發現:
Thumbnail
2021/03/29
身為醫者,我也很難預測一個人生命的最後幾天或幾小時內發生的變化。 每次病人問我,死亡前會有什麼變化?我通常都會先問問他們,你用你的想法,你預期會有什麼變化呢?大部分的病人,都會覺得像是: 死亡之前,會先告別了至愛的家人和朋友。然後自己會輕輕地閉上眼睛,死亡去了⋯⋯進一步我會問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
Thumbnail
2021/03/29
身為醫者,我也很難預測一個人生命的最後幾天或幾小時內發生的變化。 每次病人問我,死亡前會有什麼變化?我通常都會先問問他們,你用你的想法,你預期會有什麼變化呢?大部分的病人,都會覺得像是: 死亡之前,會先告別了至愛的家人和朋友。然後自己會輕輕地閉上眼睛,死亡去了⋯⋯進一步我會問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
Thumbnail
2020/11/20
19世紀以前,我們的祖先 個個都在家『壽終正寢』 19世紀以後,我們的家人 無法能在家『壽終正寢』 也許因為醫院多了,交通多了,安養中心多了,藥物多了,科技多了,工作多了,唯一的, 『在家裡死亡』的就不多了⋯⋯ 所以, 不能在家『壽終正寢』, 就變多了 最重要的,現在人類更不會 【親眼目睹親人死亡
Thumbnail
2020/11/20
19世紀以前,我們的祖先 個個都在家『壽終正寢』 19世紀以後,我們的家人 無法能在家『壽終正寢』 也許因為醫院多了,交通多了,安養中心多了,藥物多了,科技多了,工作多了,唯一的, 『在家裡死亡』的就不多了⋯⋯ 所以, 不能在家『壽終正寢』, 就變多了 最重要的,現在人類更不會 【親眼目睹親人死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關於社工的「被標籤」,我最常聽到的就是:「你們一定很有愛心、耐心、同理心齁~」 對於這個標籤,老實說我個人其實蠻無言的,因為我無法否認說這個陳述是錯的,但又不想從此被這些形容詞無限上綱的綁架;
Thumbnail
關於社工的「被標籤」,我最常聽到的就是:「你們一定很有愛心、耐心、同理心齁~」 對於這個標籤,老實說我個人其實蠻無言的,因為我無法否認說這個陳述是錯的,但又不想從此被這些形容詞無限上綱的綁架;
Thumbnail
如果我們不去想像,相較於護理工作的繁忙下,也許病人的微笑與鼓勵將是在實質的金錢所得後,另一種無形的獲得。
Thumbnail
如果我們不去想像,相較於護理工作的繁忙下,也許病人的微笑與鼓勵將是在實質的金錢所得後,另一種無形的獲得。
Thumbnail
接到一個職涯諮詢,剛開始看簡歷時我很好奇,這個合作單位是聚焦在畢業後三年內學生,而這案主已41歲大學畢業許久為什麼會分配給我,還能通過協助專案我很疑惑,不過我本身就不是愛追根究底的人,到現在這個謎題還是沒解開。 有需要才會求助,能幫就幫是我當志工的宗旨 拿到資料後快速發信請對方加我LINE便於約電話
Thumbnail
接到一個職涯諮詢,剛開始看簡歷時我很好奇,這個合作單位是聚焦在畢業後三年內學生,而這案主已41歲大學畢業許久為什麼會分配給我,還能通過協助專案我很疑惑,不過我本身就不是愛追根究底的人,到現在這個謎題還是沒解開。 有需要才會求助,能幫就幫是我當志工的宗旨 拿到資料後快速發信請對方加我LINE便於約電話
Thumbnail
大部分工作時間,沒有太多餘地停下思考工作的意義,就是不停的適應、學習、忙碌與解決事情,直到近期疫情緩和下來,才意識到自己對於這份工作竟有茫茫無知的感覺。
Thumbnail
大部分工作時間,沒有太多餘地停下思考工作的意義,就是不停的適應、學習、忙碌與解決事情,直到近期疫情緩和下來,才意識到自己對於這份工作竟有茫茫無知的感覺。
Thumbnail
文章主要會分享兩個部分 前面是分享醫院心路歷程 後面是分享斜槓護理師 不管妳現在的生活如何 希望我的文章都能療癒妳
Thumbnail
文章主要會分享兩個部分 前面是分享醫院心路歷程 後面是分享斜槓護理師 不管妳現在的生活如何 希望我的文章都能療癒妳
Thumbnail
90歲精神科醫生教你幸福恬淡慢活的幸福人生~金句 「只要活在世上一天,你就要做個能夠撫慰他人、富有包容力的人。你要成為能夠讓人自然打開心房,對妳傾訴煩惱的精神醫師。」 你為何工作? 如果接下工作之後,發現真的不喜歡,不妨好好努力鑽研一番當作累積經驗。如果不先承擔,只會停滯不前。 人際關係的微妙之處
Thumbnail
90歲精神科醫生教你幸福恬淡慢活的幸福人生~金句 「只要活在世上一天,你就要做個能夠撫慰他人、富有包容力的人。你要成為能夠讓人自然打開心房,對妳傾訴煩惱的精神醫師。」 你為何工作? 如果接下工作之後,發現真的不喜歡,不妨好好努力鑽研一番當作累積經驗。如果不先承擔,只會停滯不前。 人際關係的微妙之處
Thumbnail
如果今天來上班的新同事是精障者,你可以給他們時間,去重新適應工作。因為這可能是他/她離開職場十幾年後,第一份工作。我們都期待,這個世界是友善的,人是彼此關懷與連結的,社會願意接納不同的人們。與其去期待這樣的世界,不如由我們自己出發,開始去實踐吧。
Thumbnail
如果今天來上班的新同事是精障者,你可以給他們時間,去重新適應工作。因為這可能是他/她離開職場十幾年後,第一份工作。我們都期待,這個世界是友善的,人是彼此關懷與連結的,社會願意接納不同的人們。與其去期待這樣的世界,不如由我們自己出發,開始去實踐吧。
Thumbnail
猶記得同學分享其參與行動研究年會的收穫:「能力不是透過專業與知識長出來的,是來自承擔,在在意的過程中不斷生產知識,能力在其中長出來的。」學習以「人」工作,才能貼近“人”,彼此學習並理解到各自為人,均並不完美,可以一同向前,拿起各自的責任。
Thumbnail
猶記得同學分享其參與行動研究年會的收穫:「能力不是透過專業與知識長出來的,是來自承擔,在在意的過程中不斷生產知識,能力在其中長出來的。」學習以「人」工作,才能貼近“人”,彼此學習並理解到各自為人,均並不完美,可以一同向前,拿起各自的責任。
Thumbnail
常常受邀出席志工訓練的教育,我常常會放一句話: 你有想過 你適合當志工嗎? 我會問這樣,我遇到身邊很多的醫療志工,什至安寧志工,都完成了,所有單位給的訓練課程,這些包括了見習,實習呢...她們有些人的個人痛苦指數開始爆表,還得假裝自己很行的,一直在跟末期病人說話!結果一堆感動故事,一堆情緒負能量
Thumbnail
常常受邀出席志工訓練的教育,我常常會放一句話: 你有想過 你適合當志工嗎? 我會問這樣,我遇到身邊很多的醫療志工,什至安寧志工,都完成了,所有單位給的訓練課程,這些包括了見習,實習呢...她們有些人的個人痛苦指數開始爆表,還得假裝自己很行的,一直在跟末期病人說話!結果一堆感動故事,一堆情緒負能量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介紹什麼是協談志工後,這一期就以我為什麼會選擇擔任協談志工來開始。 尤其身邊的人總是調侃我怎麼會這麼想不開、上班很累很辛苦了,放假時還要去聽別人傾訴煩惱,這麼沉重的議題能避免就避免,我怎麼還往火坑裡跳?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介紹什麼是協談志工後,這一期就以我為什麼會選擇擔任協談志工來開始。 尤其身邊的人總是調侃我怎麼會這麼想不開、上班很累很辛苦了,放假時還要去聽別人傾訴煩惱,這麼沉重的議題能避免就避免,我怎麼還往火坑裡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