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抵抗情緒,還是我以情緒抵抗世界?—《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情緒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會有情緒?我們該怎麼控制情緒?

  我們習以為常地將情緒分門別類,認為情緒就是外在事件引發的內心感受,試圖找出、區分並定義每一種情緒,以為找到它就能控制它。我們總是告訴自己要控制情緒,不要讓負面情緒爆發出來。但有沒有可能,我要找的東西根本不在我的腦裡?

  本書作者麗莎˙費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反駁了傳統觀點,提出解讀情緒的新方法。她細數過往心理學以及腦神經科學中關於情緒的大量研究,一一點出其中的盲點,反駁諸多過往學說,告訴大家以前學的邊緣系統、布洛卡區都已經過時,接著提出她的假說:情緒建構理論

  理論十分有趣,有許多專有名詞可能需要細讀才能理解,在這裡只能把重點整理出來,如果有看沒有懂的朋友建議可以找書來看,或者找(但好像也沒有懂的)我討論!

情緒並不是天生的

  我們並沒有生出來就有負責恐懼的腦區,或是長出一個焦慮時會在MRI下發亮的腦區。所有的情緒都是由大腦每個神經細胞間的連結形成的。

情緒是後天建構而成的

  在嬰兒成長的過程中,大人教導了語言、同時教導了情緒,甚至教導嬰兒對於事件該如何反應,而這些都讓嬰兒學會了情緒。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中存在著不一樣的情緒。比如我們看美國人總是覺得他們「不自然地快樂」,其實這是環境的社會現實讓這個族群裡的人都習得了這樣的情緒反應。以荷蘭心理學家為例,一個生於不同文化的外籍人士住到美國後,也可能藉由經驗而發生「情緒文化適應」(emotional acculturation)。

情緒概念是目標本位概念

  所謂相同的情緒,是藉由可以達到同樣的目標而匯集而成的概念。不同的景象、聲音、氣味都可能構成同樣的情緒,因為這些生理改變都是為了相同的某種目標。

情緒是預想猜測而成的

  如同我們的各種知覺大多是對世界的模擬,而不是對世界的反應。情緒在事件發生之前就已經醞釀,目的是為了調節身體預算。如同

「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當你預期痛的時候,像是針就要打下去時,你大腦中處理痛感的部位改變了它們的活動。也就是說,你模擬了痛,因此你感到痛。*

  作者認為情緒的功能有產生意義、指示行動(幫助我們判斷呼吸急促時應該開懷大笑還是拔腿就跑)、調節身體預算(應該分泌多少可體松?),另外對他人也有情緒溝通以及調節他人身體預算的功能。

我們該怎麼控制情緒呢?

  作者直言這其實根本問錯了問題。我們不是要控制,因為它就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情緒是建構而成的,我們無法決定過去經歷了什麼,但我們可以幫自己創建新的情緒。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環境,修正自己的概念系統,

建構無法讓硬梆梆的牆變軟(除非你有超能力),但你可以重劃國界、重新定義婚姻,並且決定誰有或沒有價值。*

  藉由更多的情緒體驗提高情緒粒度,改變自己的社會現實。此外,精細分類感覺也是一種調節情緒的方法。比起進行認知再評估(用比較不受衝擊的方式重新認識原本害怕的事物)或分散注意力,將原本的感覺更精細的分類也許會是個好方法。

  說到底,儘管我們的情緒是環境養成,不能歸因於單一事件,我們仍舊有辦法也有責任為自己的預測負責。作者在書裡費了極大的篇幅釐清情緒與法律間的關係。作者認為人不可能全然理性,因此在法庭上不可能將情緒視為一個獨立於事件外的因素,從罪犯到法官都不可能沒有情緒,情緒表現也不能作為一個人脫罪或定罪的理由,因為情緒原本就沒有絕對的表現形態。

  每一個當下的情緒都不是單純一件事情所造成的。我們從過往學習經歷的社會現實中學到了各種情緒,在未來面對相似的外在刺激時提取。用這個角度看,其實好似也能解釋依附理論。嬰兒與照顧者的互動模式形塑了長大後的與人互動,是否也就是在嬰兒時期從身邊的照顧者中學得了特定情緒,日後在相似情境下就位再度浮現的預測呢?


書名:《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
How Emotions Are Made: The Secret Life of the Brain
作者:麗莎.費德曼.巴瑞特 Lisa Feldman Barrett
譯者:李明芝
出版:商周出版
2020年三月

*p.244
**p.173

有許多有趣的概念無法在這篇一一介紹,比如社會現實social reality、情感現實主義affective realism、內感interoception、身體預算編列區body-budgeting regions等等,若有興趣看原文可以參考作者架設的本書endnote網頁,有本書各種專有名詞的解釋以及許多參考資料:
Extended endnotes for How Emotions are Made


最後小murmur,正在看翻譯小說的崎路內心不由自主地許願:要是這本書換個譯者會不會更好讀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崎路
26會員
78內容數
小時候從書裡找到世界,長大後從世界回頭梳理人生。
崎路的其他內容
2025/03/30
柯妮可娃的這本《騙局》是2016年出版的書,著實超久以前了。然而騙局從來沒有退流行,反而在這個世代更加猖狂。到底為什麼人這麼容易被騙?人類學不乖嗎?
Thumbnail
2025/03/30
柯妮可娃的這本《騙局》是2016年出版的書,著實超久以前了。然而騙局從來沒有退流行,反而在這個世代更加猖狂。到底為什麼人這麼容易被騙?人類學不乖嗎?
Thumbnail
2025/02/23
你讀過《蒼蠅王》嗎?一群男孩漂流到孤島上,互相爭鬥你死我活、顯示人本性邪惡的故事? 你聽過那個夜深巷弄中一位女子被人追逐攻擊三次直至死亡,附近三十多位目擊者都緘默看著惡行發生的旁觀者故事嗎? 如果你聽過這些故事,你一定知道人類有多可怕。 但羅格˙布雷格曼重新挖掘這些故事後,跟你說,這些都是假的。
Thumbnail
2025/02/23
你讀過《蒼蠅王》嗎?一群男孩漂流到孤島上,互相爭鬥你死我活、顯示人本性邪惡的故事? 你聽過那個夜深巷弄中一位女子被人追逐攻擊三次直至死亡,附近三十多位目擊者都緘默看著惡行發生的旁觀者故事嗎? 如果你聽過這些故事,你一定知道人類有多可怕。 但羅格˙布雷格曼重新挖掘這些故事後,跟你說,這些都是假的。
Thumbnail
2024/11/04
尋找母樹,看起來好似性靈成長的書,但這本書不是要你向內心尋找遺失的什麼。這個母樹不是概念、也不是蓋婭;這個母樹,是誠摯地要說:走進森林裡,你眼前的樹,會照顧圍繞在它身邊的樹、它的子孫、由它自身的種子散播落地長成的樹。 你如果在想:說得簡單,你有證據嗎? 這本書正就給你了你想要的證據。
Thumbnail
2024/11/04
尋找母樹,看起來好似性靈成長的書,但這本書不是要你向內心尋找遺失的什麼。這個母樹不是概念、也不是蓋婭;這個母樹,是誠摯地要說:走進森林裡,你眼前的樹,會照顧圍繞在它身邊的樹、它的子孫、由它自身的種子散播落地長成的樹。 你如果在想:說得簡單,你有證據嗎? 這本書正就給你了你想要的證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你曾好奇過情緒跟身體之間的關係嗎?兩者之間會相互影響嗎?還是只是心理作用呢? 情緒是心和身體溝通的媒介,我們每天都在體驗著各式各樣的情緒,情緒對帶動身體產生生理反應所有的情緒都會烙印在我們身體的肌肉和神經裡面,為當時發生的情境蓋上專屬印章。
Thumbnail
你曾好奇過情緒跟身體之間的關係嗎?兩者之間會相互影響嗎?還是只是心理作用呢? 情緒是心和身體溝通的媒介,我們每天都在體驗著各式各樣的情緒,情緒對帶動身體產生生理反應所有的情緒都會烙印在我們身體的肌肉和神經裡面,為當時發生的情境蓋上專屬印章。
Thumbnail
★情緒的整理不在於消除它,而是不被影響。 ●如果一直心情不好,人體的免疫力會下降,也容易生病,相反地,心情愉快時,免疫力會跟著提升,身體更健康。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情緒偏見」,很在意時間的人,只要別人稍微遲到就會很敏感,動不動就焦躁,這代表焦躁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出在自己的個性上。這個時候,最重要
Thumbnail
★情緒的整理不在於消除它,而是不被影響。 ●如果一直心情不好,人體的免疫力會下降,也容易生病,相反地,心情愉快時,免疫力會跟著提升,身體更健康。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情緒偏見」,很在意時間的人,只要別人稍微遲到就會很敏感,動不動就焦躁,這代表焦躁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出在自己的個性上。這個時候,最重要
Thumbnail
「情緒」可以說是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的東西,高興的正向情緒時常讓我們對於生活感到滿意,然而,遇到讓我們感到生氣的事時,卻可能讓我們感到憤怒、焦慮,越想越氣,也讓生活變得烏煙障氣!
Thumbnail
「情緒」可以說是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的東西,高興的正向情緒時常讓我們對於生活感到滿意,然而,遇到讓我們感到生氣的事時,卻可能讓我們感到憤怒、焦慮,越想越氣,也讓生活變得烏煙障氣!
Thumbnail
你也常受情緒所擾嗎?大多數的人對於情緒這個議題總是避而不談,職場上不可以展現情緒、社交場合總是需要戴上面具、甚至在家庭關係中也不可以過度展現自我,當這些情緒未能被好好抒發、聆聽時,往往容易將一個人推向負面的情況導致心理上的問題。
Thumbnail
你也常受情緒所擾嗎?大多數的人對於情緒這個議題總是避而不談,職場上不可以展現情緒、社交場合總是需要戴上面具、甚至在家庭關係中也不可以過度展現自我,當這些情緒未能被好好抒發、聆聽時,往往容易將一個人推向負面的情況導致心理上的問題。
Thumbnail
情緒管理分為四層 不知不覺 後知後覺 正知正覺 先知先覺
Thumbnail
情緒管理分為四層 不知不覺 後知後覺 正知正覺 先知先覺
Thumbnail
喜、怒、哀、樂這些情緒是從哪裡來的呀?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優先了解「靈魂」從哪裡來。 我將用靈學的角度看關於身心靈當中的心,關於情緒。
Thumbnail
喜、怒、哀、樂這些情緒是從哪裡來的呀?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優先了解「靈魂」從哪裡來。 我將用靈學的角度看關於身心靈當中的心,關於情緒。
Thumbnail
「我有情緒問題。」「我有情緒管理問題。」 今天這篇文章,是因應讀者寄信期望我能回答關於「情緒是什麼?帶給我們的影響是什麼?」這個問題。 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然而情緒是什麼?身為一位專業學者,我想將「情緒」這個大議題做一個學術性的整理。
Thumbnail
「我有情緒問題。」「我有情緒管理問題。」 今天這篇文章,是因應讀者寄信期望我能回答關於「情緒是什麼?帶給我們的影響是什麼?」這個問題。 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然而情緒是什麼?身為一位專業學者,我想將「情緒」這個大議題做一個學術性的整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