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抵抗情緒,還是我以情緒抵抗世界?—《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情緒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會有情緒?我們該怎麼控制情緒?
  我們習以為常地將情緒分門別類,認為情緒就是外在事件引發的內心感受,試圖找出、區分並定義每一種情緒,以為找到它就能控制它。我們總是告訴自己要控制情緒,不要讓負面情緒爆發出來。但有沒有可能,我要找的東西根本不在我的腦裡?
  本書作者麗莎˙費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反駁了傳統觀點,提出解讀情緒的新方法。她細數過往心理學以及腦神經科學中關於情緒的大量研究,一一點出其中的盲點,反駁諸多過往學說,告訴大家以前學的邊緣系統、布洛卡區都已經過時,接著提出她的假說:情緒建構理論
  理論十分有趣,有許多專有名詞可能需要細讀才能理解,在這裡只能把重點整理出來,如果有看沒有懂的朋友建議可以找書來看,或者找(但好像也沒有懂的)我討論!

情緒並不是天生的

  我們並沒有生出來就有負責恐懼的腦區,或是長出一個焦慮時會在MRI下發亮的腦區。所有的情緒都是由大腦每個神經細胞間的連結形成的。

情緒是後天建構而成的

  在嬰兒成長的過程中,大人教導了語言、同時教導了情緒,甚至教導嬰兒對於事件該如何反應,而這些都讓嬰兒學會了情緒。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中存在著不一樣的情緒。比如我們看美國人總是覺得他們「不自然地快樂」,其實這是環境的社會現實讓這個族群裡的人都習得了這樣的情緒反應。以荷蘭心理學家為例,一個生於不同文化的外籍人士住到美國後,也可能藉由經驗而發生「情緒文化適應」(emotional acculturation)。

情緒概念是目標本位概念

  所謂相同的情緒,是藉由可以達到同樣的目標而匯集而成的概念。不同的景象、聲音、氣味都可能構成同樣的情緒,因為這些生理改變都是為了相同的某種目標。

情緒是預想猜測而成的

  如同我們的各種知覺大多是對世界的模擬,而不是對世界的反應。情緒在事件發生之前就已經醞釀,目的是為了調節身體預算。如同
「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當你預期痛的時候,像是針就要打下去時,你大腦中處理痛感的部位改變了它們的活動。也就是說,你模擬了痛,因此你感到痛。*
  作者認為情緒的功能有產生意義、指示行動(幫助我們判斷呼吸急促時應該開懷大笑還是拔腿就跑)、調節身體預算(應該分泌多少可體松?),另外對他人也有情緒溝通以及調節他人身體預算的功能。

我們該怎麼控制情緒呢?

  作者直言這其實根本問錯了問題。我們不是要控制,因為它就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情緒是建構而成的,我們無法決定過去經歷了什麼,但我們可以幫自己創建新的情緒。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環境,修正自己的概念系統,
建構無法讓硬梆梆的牆變軟(除非你有超能力),但你可以重劃國界、重新定義婚姻,並且決定誰有或沒有價值。*
  藉由更多的情緒體驗提高情緒粒度,改變自己的社會現實。此外,精細分類感覺也是一種調節情緒的方法。比起進行認知再評估(用比較不受衝擊的方式重新認識原本害怕的事物)或分散注意力,將原本的感覺更精細的分類也許會是個好方法。
  說到底,儘管我們的情緒是環境養成,不能歸因於單一事件,我們仍舊有辦法也有責任為自己的預測負責。作者在書裡費了極大的篇幅釐清情緒與法律間的關係。作者認為人不可能全然理性,因此在法庭上不可能將情緒視為一個獨立於事件外的因素,從罪犯到法官都不可能沒有情緒,情緒表現也不能作為一個人脫罪或定罪的理由,因為情緒原本就沒有絕對的表現形態。
  每一個當下的情緒都不是單純一件事情所造成的。我們從過往學習經歷的社會現實中學到了各種情緒,在未來面對相似的外在刺激時提取。用這個角度看,其實好似也能解釋依附理論。嬰兒與照顧者的互動模式形塑了長大後的與人互動,是否也就是在嬰兒時期從身邊的照顧者中學得了特定情緒,日後在相似情境下就位再度浮現的預測呢?
書名:《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
How Emotions Are Made: The Secret Life of the Brain
作者:麗莎.費德曼.巴瑞特 Lisa Feldman Barrett
譯者:李明芝
出版:商周出版
2020年三月
*p.244
**p.173
有許多有趣的概念無法在這篇一一介紹,比如社會現實social reality、情感現實主義affective realism、內感interoception、身體預算編列區body-budgeting regions等等,若有興趣看原文可以參考作者架設的本書endnote網頁,有本書各種專有名詞的解釋以及許多參考資料:
Extended endnotes for How Emotions are Made
最後小murmur,正在看翻譯小說的崎路內心不由自主地許願:要是這本書換個譯者會不會更好讀呢...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會員
74內容數
小時候從書裡找到世界,長大後從世界回頭梳理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崎路 的其他內容
道理我都懂,但要怎麼做?要怎麼找到問題?這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就在這了。作者穿插了許多案例故事在每個步驟,讓人可以跟著案例內心故事一起爬梳情緒重設的過程,從中也許能發現自己過往沒有察覺的盲點,辨識並調整自己的認知。
真實的書寫勢必會帶入寫作者自身的感受與經驗。束縛並不是專在書寫時才拿掉,而需要真正從自身解開。該做的,是先把自己找回安寧的棲所,站穩腳步,把自身主觀客觀的感受與經歷釐清後,才可能讓正直的自己寫出正直的文字。
他的隱居經驗除了浪漫與美好,同時也充滿困惑、質疑與嘲諷。諷刺都市生活、嘲笑俄國文化,對身為法國布爾喬亞的自己也絕不手軟。戴松一日一日寫下他六個月間的經歷與思索,揭示他的欣喜與痛苦、質疑與平靜,正負情緒輪番上陣,反反覆覆近乎瘋狂(也可能因為伏特加喝太多)。隱居在西伯利亞的小木屋,真的美好嗎?快樂嗎?
我們因為各種認知偏誤,總是悲觀看待世界,但其實世界比我們以為的還要有希望。接著他用一個個真實案例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會犯下這十種偏誤,以及該如何避免。
  讀劉宸君的《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時,發現有些書不能太仔細閱讀。太仔細讀,會太痛。   讀這本《臺灣漫遊錄》,有時候也不能太仔細閱讀。太仔細讀,會太餓。   真的是描寫食物相當精彩的小說啊。但為了不要喚醒好不容易哄睡的那隻肚子裡的妖怪,我還是別想食物,想想別的吧。
臺灣的登山活動日漸興盛,社群網站上此起彼落的登頂大景照片讓這些山頭變得如此輕易又一陳不變,但作者的畫提醒了我世上有著另一種觀看山的角度。那都是同一座山,被千百萬人經歷過,但無論別人如何或說或畫或寫,都無法取代自己真正的體驗。只有真的走進山,才知道該怎麼與山共處,才知道山能教我什麼。
道理我都懂,但要怎麼做?要怎麼找到問題?這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就在這了。作者穿插了許多案例故事在每個步驟,讓人可以跟著案例內心故事一起爬梳情緒重設的過程,從中也許能發現自己過往沒有察覺的盲點,辨識並調整自己的認知。
真實的書寫勢必會帶入寫作者自身的感受與經驗。束縛並不是專在書寫時才拿掉,而需要真正從自身解開。該做的,是先把自己找回安寧的棲所,站穩腳步,把自身主觀客觀的感受與經歷釐清後,才可能讓正直的自己寫出正直的文字。
他的隱居經驗除了浪漫與美好,同時也充滿困惑、質疑與嘲諷。諷刺都市生活、嘲笑俄國文化,對身為法國布爾喬亞的自己也絕不手軟。戴松一日一日寫下他六個月間的經歷與思索,揭示他的欣喜與痛苦、質疑與平靜,正負情緒輪番上陣,反反覆覆近乎瘋狂(也可能因為伏特加喝太多)。隱居在西伯利亞的小木屋,真的美好嗎?快樂嗎?
我們因為各種認知偏誤,總是悲觀看待世界,但其實世界比我們以為的還要有希望。接著他用一個個真實案例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會犯下這十種偏誤,以及該如何避免。
  讀劉宸君的《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時,發現有些書不能太仔細閱讀。太仔細讀,會太痛。   讀這本《臺灣漫遊錄》,有時候也不能太仔細閱讀。太仔細讀,會太餓。   真的是描寫食物相當精彩的小說啊。但為了不要喚醒好不容易哄睡的那隻肚子裡的妖怪,我還是別想食物,想想別的吧。
臺灣的登山活動日漸興盛,社群網站上此起彼落的登頂大景照片讓這些山頭變得如此輕易又一陳不變,但作者的畫提醒了我世上有著另一種觀看山的角度。那都是同一座山,被千百萬人經歷過,但無論別人如何或說或畫或寫,都無法取代自己真正的體驗。只有真的走進山,才知道該怎麼與山共處,才知道山能教我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本文主要講述情緒的層次,由信念、詮釋以及行動三部分構成。在生活中遭遇的不同因素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以及我們的行動會回頭加深我們的信念,我們要小心這陷阱。
Thumbnail
何謂情緒? 情緒英文是emotion,代表流動在我們身體的能量。 當我們受到刺激,引發出內心感受、身體反應、想法與行動,就是情緒。 例如某人踏進後巷時,遇到一隻看來很兇惡的狗(刺激),覺得十分害怕,擔心自己被咬傷(內心感受和想法),不禁心跳加速和顫抖(身體反應),最終決定急步繞路離開(行動)。 情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負面情緒既然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那麼,我們用什麼心態和方式來面對和經歷它們,就很重要了 1. 接受自己的情緒,無論它們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都是自然的反應,如果試圖否定或抑制它們,將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問題,承認並接受情緒是情緒智商的一部分,任何情緒都應該要被理解,而不是直接否定它們 2. 試著理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限制的產生,來自於一些情緒信念或感覺。透過觀察、認識和願意釋放某些東西,能夠使限制流動;學會愛自己的情緒,觀察限制產生的原因。內在的信任對於接受情緒及接納自己是相當重要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並從中學習和成長。深入探討了恐懼、憤怒、生命力量的某種紊亂失調以及人類心臟的相關議題。
Thumbnail
在生活中,情緒與思維方式對人們的行為和目標達成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探討瞭如何分析情緒、不同的情緒反應和錯誤的思維方式,並提供了走出情緒迷宮的方法。透過正確的思考方式,我們能夠更健康地面對生活的挑戰。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本文主要講述情緒的層次,由信念、詮釋以及行動三部分構成。在生活中遭遇的不同因素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以及我們的行動會回頭加深我們的信念,我們要小心這陷阱。
Thumbnail
何謂情緒? 情緒英文是emotion,代表流動在我們身體的能量。 當我們受到刺激,引發出內心感受、身體反應、想法與行動,就是情緒。 例如某人踏進後巷時,遇到一隻看來很兇惡的狗(刺激),覺得十分害怕,擔心自己被咬傷(內心感受和想法),不禁心跳加速和顫抖(身體反應),最終決定急步繞路離開(行動)。 情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負面情緒既然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那麼,我們用什麼心態和方式來面對和經歷它們,就很重要了 1. 接受自己的情緒,無論它們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都是自然的反應,如果試圖否定或抑制它們,將可能會導致更大的問題,承認並接受情緒是情緒智商的一部分,任何情緒都應該要被理解,而不是直接否定它們 2. 試著理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限制的產生,來自於一些情緒信念或感覺。透過觀察、認識和願意釋放某些東西,能夠使限制流動;學會愛自己的情緒,觀察限制產生的原因。內在的信任對於接受情緒及接納自己是相當重要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並從中學習和成長。深入探討了恐懼、憤怒、生命力量的某種紊亂失調以及人類心臟的相關議題。
Thumbnail
在生活中,情緒與思維方式對人們的行為和目標達成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探討瞭如何分析情緒、不同的情緒反應和錯誤的思維方式,並提供了走出情緒迷宮的方法。透過正確的思考方式,我們能夠更健康地面對生活的挑戰。